浅谈我国摔跤运动的名称演变过程

2016-11-28 02:32张丹芳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6期

张丹芳(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浅谈我国摔跤运动的名称演变过程

张丹芳
(江苏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摔跤是一种徒手把对手摔倒的在地竞技运动,是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摔跤”这一词汇在清代时期出现,并被正式命名,且这一词的用法延续至今。虽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不同时期对摔跤运动的称谓有所改变,但这一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整体上并无实质性变化。该文主要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对不同时期摔跤运动的名称演变过程进行梳理。

关键词:角抵相扑 摔跤 演变过程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之一,其名称在发展中经历了一系列演变。摔跤在先秦时期称为“角力、觳抵、蚩尤戏”,到秦汉改为“角抵”,唐宋时被称为“相扑”,发展至清朝被称作“摔跤”。摔跤运动的名称整体经历了“角力—角抵—相扑—摔跤”这一变化过程。

1 先秦“角力”

关于摔跤运动的最早起源,来自上古时代的蚩尤戏。南朝梁人任昉在《述异志》中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以上史料表明,蚩尤戏的由来是在炎黄时期黄帝大战蚩尤,蚩尤部落人头上长角,在作战时以角相抵,使人无法抵挡。在这一时期已经产生了摔跤运动的前身,即蚩尤戏。先秦时期把这种“以角抵人”的形式称为“角力、觳抵”或“蚩尤戏”。先秦时期,战事频繁,人们将角力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手段,重视角力的军事价值,提升其社会地位。《礼记·月令》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将角力与射箭、御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 秦朝“角抵”

据《汉书》记载:“春秋以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为角抵。”由此可知,前秦时期的“角力”在秦朝被更名为“角抵”。秦统一六国后,禁止民间习武,角抵活动的形式和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古今图书集成·军礼部》中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之礼,为角抵”;《汉书》中也有提及:“秦更名为角抵,先王之礼没于淫乐中矣”;《史记·李斯列传》中记录:“(秦)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优俳观之”。由以上史料记载可以看出,角抵活动由先秦时期以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开展的活动到秦朝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娱乐表演活动。

3 汉代“角抵戏”

由于秦朝统治者将角抵活动的军事训练作用进行弱化,逐渐增强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在“汉承秦制”下,汉代对角抵活动的观赏性进行了深度“开发”,在原有“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基础上,吸收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如,舞蹈、杂技等),从而形成了一种规模宏大且独具汉代特色的综合性娱乐表演活动,即角抵戏。汉代的角抵戏与秦朝角抵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存在各自的特点。汉代角抵戏盛行,尤其在宫廷中作为一种娱乐表演活动深受统治阶级的喜爱。

4 两晋至明朝“相扑”

自两晋出现“相扑”一词,到唐宋时期“相扑”被广泛接纳和应用,发展至明朝依旧延续对该词的用法。相扑一词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过程,其中唐宋时期是相扑运动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4.1两晋

两晋时期,角抵活动发生衍变,“角抵”出现了一个新称谓,即“相扑”。关于“相扑”之名的最早记录始于晋代王隐《西晋史》中提到的“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由此可见,相扑之称最早始于两晋时期。两晋时期,虽已出现相扑一词,但还经常与“角力、角抵”混用。两晋时期的相扑运动在宫廷开展较为普遍,在民间也同样得以发展。

4.2唐宋

唐代相扑运动与秦汉的角抵大有不同,已经成为一项独立的体育竞技活动,相扑比赛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唐音癸签》中记载:“左右两军擂大鼓,引壮士裸袒相博较力,以分胜负”,提到唐代相扑比赛要求相扑手袒露身体,在比赛时还要敲鼓助兴。唐代相扑运动普及度高,与统治阶级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如,唐玄宗、唐僖宗、唐昭宗等都喜欢观看相扑表演。唐玄宗统治时,还专门组织名为“相扑朋”的专业摔跤队。提到相扑,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国家是日本。日本相扑运动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相扑运动“东渐”产生的文化交流成果。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空前繁荣阶段,中国当时处于世界文化中心圈,“东学西渐”是那一时期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特征。唐代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对其他国家有着深远影响,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唐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是相扑运动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历史条件。关于日本相扑运动起源于中国唐代相扑之说,有史料证明,首先从唐代相扑与日本相扑表现方式上,唐代相扑要求“上身袒露”,作为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也存在相同的表现形式。其次从唐代相扑与日本相扑表演形式上看,唐代相扑比赛“左右两军擂大鼓”,这种擂鼓助兴现象在日本相扑中也均有反映。此外,日本史料也有相关记载:“至圣武天皇时(725~759年,中国正值大唐盛世)国富民荣,世代丰祚,而相扑盛兴。”这也为日本相扑自唐代传入之说提供重要佐证。

宋朝相扑运动开展较唐朝更为普及,具体表现在:宫廷相扑表演队伍更加规范化;民间相扑运动更为普及,出现“相扑社”的民间组织;出现相扑擂台赛;出现专门介绍角抵的书籍《角力记》。宋代相扑运动蓬勃发展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活跃,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壮大等条件密切相关。

4.3元明

元明时期,我国相扑运动发展进入低潮期。元代相扑运动更多是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活动在军中开展。元朝统治期间,为防止各族人民反抗,统治者提出民间禁武措施,相扑运动也未免其害。《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弃本逐末,习用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七十七”。《元典章》提到:“奸民不事本业,游手逐末,甚至学相扑,或异枪棒”。以上法令均说明在元朝统治时期,民间“禁武之风”兴盛,相扑与刀、枪、剑、棒、棍等一起被列入禁武范围。由于元朝时期受禁武举措的冲击,相扑运动长期处于停滞期,使明朝相扑运动发展受到牵连和制约。

5 清朝“摔跤”

清代正式出现“摔跤”一词,清代的摔跤运动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发展的都兴盛。满人入关,入主中原后,将他们的摔跤技艺与汉人传统的相扑技艺相融合,形成了清代的摔跤活动,这种融合、改革与创新,使清代的摔跤运动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清代摔跤有官跤和私跤之分。官跤有:军中摔跤、满蒙之间摔跤和宫中摔跤三大类。军中摔跤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手段;满蒙之间摔跤,是一种维系和保持民族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宫中摔跤,既是宫中的娱乐方式也是皇帝为巩固统治开展的一项宫中活动。清朝私跤是多以街头比武形式出现在民间的摔跤比赛,大多数摔跤手以此为谋生手段。因此,清朝是我国摔跤运动发展空前繁荣时期。

6 结语

中国摔跤文化源远流长,摔跤名称演变整体经历了以上的一段发展历程。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摔跤活动除了汉族、满族、蒙古族的摔跤,还有朝鲜族、哈尼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摔跤方式。由于生活习俗、居住地域、生活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各民族间的摔跤方式也存在不同。但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迅速发展,我国摔跤运动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为了与国际摔跤比赛接轨,也做出了一些调整。纵观现今的摔跤运动,依旧可以感受到我国摔跤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国超.中国传统体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4-109.

[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64.

[3]赵岷,李金龙,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的历史解读[M].体育文化导刊,2008(6):33-36,39.

中图分类号:G8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a)-0153-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