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凤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浅论孔子道德修养观及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闫 凤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孔子可谓是中国儒学史上的巅峰人物,他为儒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道德修养方面的成就更是为中华儿女筑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深刻影响着几千年来华夏子孙的修养与发展。本文首先从道德修养的方法出发,进而探讨到它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深入联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应借鉴经典折射出的人生道理,找寻到属于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
孔子;道德修养观;大学生;人生观
修养是一颗散发着无数光芒的耀眼亮点,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无论是遥远的历史长河,还是当今的时代发展,修养终究离不开人们所关注的视野,它或多或少地透露了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道德修养观。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经典带给人们的不光是历史的年轮,更多的是在轴心时代所发挥的精神导师的意义,我们要从中深入挖掘能够引领三观的正确航向,将我们带入到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精彩的精神境界中。
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其中所涵盖的道理、思想都是精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从这些宝贵的典籍中吸取精深的哲理,领悟人生中所遇到的种种。中国古代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士,他们为后世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任何时候,人们都要借鉴历史文化中的珍贵思想,结合现实的发展,为自身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大取决于自身的认识,随着知识视野的开阔,对人、事、物的认识与见解也会随之增加,我们要尽可能地增长自己的见识,提升自身的素养,拓展人生道路。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走进他,品读《论语》会让我们领悟很多的人生道理,通过特定的言语告知人们其中包含的社会现象,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对个人修养是一种无形的塑造与培养。
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历来培养的品质,个人的修养问题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要重视自身及周围人的修养。在《论语》中,有诸多关于道德修养及个人品德的故事,从简短的对话中也可以指领我们形成正确积极的思想,对于自身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立志存气。一个人要发展必须拥有远大的目标与理想,只有为自己设立好停靠的岸泊,才能沿着彼岸勇敢地航行。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①可见志气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心中有志是成功做成事情的必要条件,有志者事竟成,所以,无论在任何状态下,人们始终要立志存气。当你遇到挫折气馁时,想想孔老夫子的言语,继续作气而前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更是告诉我们:如果不定短期或长期的目标,就会纠结、忧愁、困惑,无论任何时候,都应设立目标,并通过实际行动将它变为现实。志气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前提,道德修养的初步方法就是需要立志存气。
其次,是博学慎思。道德修养需要依靠学与思,学思并重是建立于立志存气之上的。《论语》开篇就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学习对自身是一种进步,我们应该养成一个时时处处主动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水平。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仅单独依靠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和“思”良好地结合起来,读书要思考,想问题时也需要一定的书籍做支撑,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开拓自己的眼界。博学慎思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学思并重,在学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能够为自己有限的存储空间清除许多不必要的记忆,为自身修养的提高提供保障。
再次,是克己内省。道德修养重在于自身,“克己复礼”是儒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要求,强调人们要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欲望等,使个人能够完整地不影响全局的发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道德修养的阐述,对他人的要求要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中华民族耳熟能详的宝贵财富,要正确认识自身与他人的需求,凡事先从自身出发,再推己及人,将有利带给他人。自省是人们进步的前提,只有勇敢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对自身的反省是一个人提高素养的必然前提,古代圣贤很早就有这样的启示,让人们每天对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反思,以待进一步地提升自身修养。内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具有促进作用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通过对自身的反省,会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这是一种可贵的成长财富,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自身散发耀眼光芒,更会让他人向之看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告诉我们见到他人,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对于他人未做到的,应反思自身是否犯了同样的错误,这对于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极其重要的。
最后,是笃行践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尚实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出其言必其行,一个人不止要目标高远、为未来制定计划,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一切通过自身的努力变为现实,从而用实践检验自身所具备的品质。躬行自履要求人们要自觉地履行应承担的义务,说明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判断一个人的个人修养,不仅要听他自身的言语和他人的评价,而且要深入到他的实际行动中,观察是否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从而对做出正确的判定提供完整的依据,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道德修养在于自身不断的学习与思考,还在于深入的反思与觉悟,最重要的是将一切付诸于行动,只有将其有机的相统一,才能使一个人得到深层次的提升。从孔子的道德修养的方法中,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做人的道理,对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老人扶不扶”问题已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最本质的孝悌应为社会所张扬,即“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此出发,联想到道德水准与个体生命发展的关系,将其与人们的认识、观念相结合,传承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使人们能够作出深刻的反思,对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深刻阐述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及政治观,他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他的人生态度与走向,人们应从中提取对自身有用的材料,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当今社会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又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关于人们道德水准的问题。扶老人本是一件不用思考,本能去干的事情,但是由于社会种种案例,造成了人们多余而又不多余的困惑。只有提高全社会的全民素质与修养,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吸收并借鉴孔子道德修养,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第一,“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是一个人为人、处事、行政的正确原则和伦理,仁之于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③说明一个人如果不仁,那么他怎么能讲礼讲乐呢,而应“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礼”也是个人修养的核心之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合乎礼而止于礼”,无论是独处抑或是和他人在一起时,都应使自己的行为依“礼”而出,这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生活中,个人的修养很大程度上是达不到正确要求的,在公交车上,在家里,在与长辈同处时,很多行为举止都是出格的,但是自身既认识不到,也不会将其改正。一个人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优雅举止,改善自身的不足,以便能实现个体的身心和谐。
第二,“又敬不违”的孝道。《论语》中孔子对孝道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④孝是一种发自本心的品质,无需任何外来的掺杂品,子女对待父母不仅是物质能够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敬爱他们,关心他们情感方面的需求,使其在精神上更能感觉到喜悦与充实。“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⑤所以,要敬重父母,竭其力而行。当今社会子女对于老人的赡养已成为一种缺陷,他们仅仅关心的是“利”,希望能从老人身上得到更大的好处,当看到所谓的“希望”时,尽其力表现自己的好,当一切没有尽头时,便会丢弃老人,他们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孔子教给我们的是: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真真切切关心他们的所需,做到实实在在的“孝”。
讲求“孝”的同时,也要讲“慈”,“父慈子孝”是让一个家庭幸福生活的决定因素,它对家庭生活质量无疑是一种提高。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有时、有度的爱护,不能将爱作为随时随事的掩护,因为溺爱已经对很多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残酷景象。家庭修养重在于父母,子女很多时候都会效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决定着子女个人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八佾舞于庭”是一种行为的放度,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落后的,要通过自身行为真正体现强大与富有,展示个人修养。
第三,“天下为公”的和谐之景。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⑥天下大同,交友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已经被孔子高度地肯定了,道德修养不仅在于个人和家庭的和谐,还在于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统一的,只有个人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使他人认识到自身道德素养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无论是硝烟四起、战火嚣嚣的历史,还是和平稳定的现在,人们的道德修养始终与社会的发展步伐密切相关,道德修养的境界决定着社会的进步程度,所以人们要高度重视自身与家庭的道德修养,从“小”出发,为“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提供可能。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无疑会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老人扶不扶”也将不会成为他人止步不敢前的症结点,将使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成为必然。
道德修养不仅能够塑造理想人格,为人们构建一个美好的道德理想,并且可以和谐社会为标准,为人们的良好交际提供可能。尊重人、爱人是孔子的思想,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了铺垫,无疑其思想为中华儿女的道德修养打上了基调,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凝聚力。
孔子道德修养观是民族精神的沉淀,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是思想精神之导师。当代大学生在人格素养上,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偏颇,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应从客观出发,不应只从自身感受决断。道德修养的方法以及意义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借鉴的环境,对于正确三观的形成与确定也是一个偶然的契机,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经典,重视经典对我们的启迪作用,将其纳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限地发挥其功能。
首先,“信”是《论语》中着重强调的道德品质,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是尊老爱幼,敬重父母兄长,与他人要以信交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看来,不仅在人际交往中要讲求“信”,在治理国家时,更要认真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⑦孔子通过车子比喻“人无信”的危害,告诉了人们信誉的重要性,信誉跟一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答应了就得做到,信则远。很多当代大学生都不重视“信”,认为被其他事情所耽误并不是自身的过错,殊不知“信”是孔子四教中的一个,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就需要重视自身诚信的培养。
其次,孔子道德修养对当代大学生三观的正确塑造有指导作用。三观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本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时刻刻在引领着人们,其行为规范也受其影响与制约。孔子强调“礼”,个体行为要尊崇礼的约束,在个人、家庭、社会种种情况下,无不折射着自身“礼”的含量,“和之用,礼为贵”,“礼”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重要元素,当代社会倡导和谐,重视传统文化,要从中借鉴吸取促进发展的精华与能量,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要创造积极的价值,使其得以和谐发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是孔子对自身的志向与目标,在道德修养的方法与意义中,可以让我们认识孔子对人生与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在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把握上会增加几分分寸。人要知信,有志,重行,对物质要有一定的掌控,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要适当掌握外物的影响与作用。学习孔子道德修养,对自己三观方面的不足与缺陷进行改正,力取做一名有素质、有涵养、有活力的大学生。
最后,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生活中存在着无数新奇的新鲜事迹,面对种种处于社会前流的科技创新,大学生要懂得自律,要懂得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并非是一味的沉沦。“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⑧孔子认为,问心无愧足以做君子,在《论语》中,对君子多有阐述,我们需要将其连接到自己身上,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地梳理,思考应该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素质。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中,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它的作用,而不应该让其牵着我们成长,被动地接受它的主导。
孔子道德修养的阐述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深入阅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对自身是一种超越。
道德修养的提升应同步于社会科技的进步,在时代高速发展的浪潮中,人们要重视自身道德素质,将自己塑造为一名有知识、有涵养的道德高尚之人。这不仅是对自身的完美构造,而且会对整个家庭增添修养气息,对社会也是一种无形的推动。修养会让整个世界发出灿烂的光芒,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经典中的精华,反思行为思想的落后,让我们跟着时代的步伐,在精神导师的引领下,走入那片富涵修养的境界中。
注释: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3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页。
⑤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4页。
⑥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3页。
⑦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页。
⑧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2页。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58年6月
[2] 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年1月
[3] 郑圣辉:人生处处有论语[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4] 吴全兰:试论孟子的道德修养观[J].河北学刊,1998年6月
[5] 范中峰:先秦儒家人格修养观的当代价值[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999
闫凤,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G641
A
1672-5832(2016)09-02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