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蒂姆互文性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启示

2016-11-27 00:09:57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互文蒂姆互文性

刘 美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0)

哈蒂姆互文性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启示

刘 美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100)

互文性理论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批判学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一种文学批判方法,她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另一文本的吸收与再转换。之后,哈蒂姆将其发展,并将互文性理论引进翻译研究。本文旨在讨论哈蒂姆的互文性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

哈蒂姆;互文性;翻译

1 引言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是学好外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探讨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张培基)

翻译好比售卖的商品,而品名则是决定人们消费的手段之一。譬如,当coca-cola初入中国时,其名称直接被英译为“可可啃蜡”,致其销售额受很大影响。而后来更正为“可乐”时,其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可见,翻译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而翻译的结果取决于翻译过程。翻译好比写作,在写之前,需要认真审题、提纲拟定及最后的润色。笔者认为,翻译过程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从理解、分析到全面掌握原文本;第二部分:从表达、转换到重现原文本;第三部分:审查译文到润色译文,最终定稿。

本文旨在分析哈蒂姆的互文性理论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指导作用。

互文性为翻译过程研究展现了一种独特视角,其不仅强调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交融。笔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互文性本质,从而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激发自身全面思考在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身份,根据不同类型的互文现象调整翻译策略。

2 哈蒂姆互文性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启示

哈蒂姆认为:“如果互文性无法与翻译活动中复杂的决策过程联系起来,及各种互文语篇若不能与一套力求合适译文效果的语篇操作程序规则联系起来,那么,对于互文性的分类对翻译实践是毫无意义的。”(Hatim)且哈蒂姆的互文性翻译理论吸纳了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批评语言学、语用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他的翻译理论本身就充满了互文性特征。

哈蒂姆互文性理论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原文中互文性现象的正确理解将有助于译者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底蕴;二是翻译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互文性活动,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文关系。

2.1 翻译活动本身充满互文性特征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译者手中的每个文本都与其他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其中的联系需要译者通过译前准备而得知。譬如,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译者在考虑翻译标准,即忠实表达原文本的情况下,还需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与译文的可读性。而这一点恰好符合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即对原文本的理解与分析阶段。译者在着手翻译之前,对译文进行全面的分析或查找相应的平行文本,大有裨益。

而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譬如,对于旅游类文本的英汉互译来说,找到相应的平行文本及发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对译者自身或读者还是旅游宣传地,都影响甚远。譬如:

原文:It presents us a magnificent view of “fish swimming in the air,and birds fly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译文:给世人呈现了一种“鱼儿空中游,鸟儿水中飞”的奇特景象。

原文:There goes a saying,“People won’t enjoy any landscape after they tour Mount Huangshan.They won’t watch any waterscape after they come back from Jiuzhaigou”.译文:老话说的好:“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出自一篇有关九寨沟的导游词,且出自不同段落。译者在处理第一句时,并没有处理成前后句子对应的关系,而是“鱼儿在空中遨游,鸟儿在水底盘旋”。在处理第二句时,发现可以直接转换为中国的俗语,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译文的可读性也增加不少。而回头发现,前文也可以做相应转化,处理成前后呼应与对应的关系,使得译文整体更加严谨。而这正是翻译过程的最后一步,在最终的审查阶段,发现了文本间的互文性现象,而更正译文。

2.2 互文性现象贯穿原文本始终

译者对原文本中的互文性现象认真分析有助于传播原文本真正体现的文化底蕴。譬如:《水浒传》中有许多粗俗的语句,对译者而言在不伤风雅的情况下忠实的处理译文,比较困难。“你这个短命鬼”;“真是见鬼”;“这小家伙真鬼”。这三个例子都有一个相同的字“鬼”,通过认真分析之后可见,三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第一句表达的是说话者对某人的咒骂;第二句表达的是说话者对某事惊讶的语气;而最后一句表达的不是说话者的骂人情绪,而是对某人溺爱的表达。通过分析三句话在不同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对原文本中的文化底蕴有所了解。可见,在处理《水浒传》中的粗俗翻译时,应先找出文中的互文性现象,也许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不同。而这恰好也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二步,表达转化到重现原文本真正的文化内涵。

3 总结

作为译者,正确把握文中的互文性现象,意义深远。互文性理论强调互文性无处不在,故每个文本并非单独存在的,而总是与某些前文本联系和交织在一起,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翻译本身而言,文本之间的互文性特征对原文的理解与译文的解读都十分关键。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对某些互文性的词句或段落做深入分析,领会其真正含义,使得翻译质量得到提高。把握文中的互文性现象,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同时也增加了译者处理翻译的难度,因为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也对译者知识储备的考量。

[1] 李珍.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 苏琪.从互文性视角看译者的身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98-100.

[3] 赵红辉.从微观层面看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73-74.

[4] 张德禄.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刘美(1991.08-),女,汉族,四川内江,在读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英语笔译。

H059

A

1672-5832(2016)09-0256-01

猜你喜欢
互文蒂姆互文性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趣味(数学)(2018年11期)2018-12-29 11:22:48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圣犬
摄影之友(2018年2期)2018-03-03 00:23:28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外星人蒂姆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2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
当代修辞学(2011年3期)2011-01-23 06: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