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兰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1)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思维方式
马春兰
(鲁东大学 山东 烟台 264001)
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开始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生态思维方式所蕴涵的“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类树立新的发展观、从而更好地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效地解决现在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思维方式
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方式存在的弊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而思维方式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应该随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西方文艺复兴虽然解放了人们思想,但是也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才逐渐有了生态意识,这正映证了“生态意识是生态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生态思维方式是在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旧的思维方式的弊端是其产生的前提条件;绿色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绿党的建立、壮大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以往科学在生态系统性上的弊端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发展是其产生的科技前提;生态危机对经济的制约是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1 生态思维方式的含义
生态思维方式和马克思的辩证性思维方式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这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从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来观察思考问题。是在辩证方法论的指导下,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合理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这也是一种共生性思维,它强调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关系的同时还强调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2 生态思维方式的特征
(1)整体统一性。生态思维方式不但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且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2)多样丰富性。在人对自然的探索与改造的过程中,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而不应该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去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与多样性。(3)开放循环性。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循环不仅是在独立系统内的循环,也包含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3.1 因为过度消耗引起的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土地、水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的土地格局基本稳定,但是,由于近年来人口迅速增加,需要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而我国耕地面积却明显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方面,我国的生活和工业用水占用水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比例明显逐渐下降。能源资源的消耗严重,虽然,我国很多资源和产品的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可采储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50%。
3.2 过度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
在固体废弃物污染方面,近年来我国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量变化幅度并不大。但是,乡镇企业的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变化幅度较大,城市废弃物污染尤其是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最为严峻。我国几乎所有的水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大气污染方面,我国城市的污染状况尤为严重,其污染成分主要颗粒物染物、含硫化合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主。
4.1 理论层面
一方面,有助于新的发展观的确立,当今社会,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影响到人类生存,人类思维方式也开始向关注自然的价值转变,在接受和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从人类发展的视野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旨在解决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问题的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思维方式要求全面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三位一体的综合价值目标,争取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求科学发展的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改善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4.2 实践层面
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和谐社会强调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促进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种思维方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新的模式。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它所倡导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双赢的目标,也正是生态思维方式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首先,应该从理论和战略的角度切实培养并且提高公民的生态思维意识。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公民的生态思维方式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战略。第一,生态思维方式可以在文化环境中培养,可以在各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第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态思维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我们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只有将丰富的知识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在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培养生态思维方式。在感受大自然中的神奇和魅力的同时,进而感受到我们和大自然直接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其次,根据生态思维特征制定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立法。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组织的能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无论哪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应该有发展战略的指导。因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如此,并且应该遵循生态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开放性和预见性的特征。
最后,坚持生态思维原则,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体化的实现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积极推进以生态思维方式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还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关系到城乡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完善。
[1] 牛海苍.生态思维方式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2014,(4).
[2] 张巍.生态思维方式产生的理论动因和实践旨趣[D].2007,(7).
[3] 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4(1):12.
[4] 柯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发展[D].2013,(5).
[5] 黄富峰.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思维[J].光明日报,2004,6.15.
[6] 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1.
[7] 杨东平.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M].中国环境科技出版社,2008:34.
马春兰(1989—),女,汉,山东临朐人,研究生在读,鲁东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60
A
1672-5832(2016)09-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