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飞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马克吐温的人性观
彭 飞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马克吐温早期的作品集中反应人性中积极的一面,重视人的直觉和灵感,鼓励个人主义和自立,坚持自由探求真理的原则,美化良知和意愿。后期作品偏向展示人性的消极和崩坏,展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马克吐温自传》为吐温的人性观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马克·吐温的人性观是既能看到人性中的恶,也没有放弃启迪人性中的善。马克·吐温的人性观,是一种中立的、平和的人性观。
马克·吐温自传;人性观; 中和
引言
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1835-1910),笔名马克·吐温,是享誉全球的美国作家和幽默大师。在吐温逝世百年之后,《马克吐温自传》按其遗嘱方才出版。这本“在墓中与世人对话”的口述自传,因其可靠性和真实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吐温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马克·吐温被广泛认为是一位政治理论家,历史学家和人种学家。相对于这些称谓,吐温在自己生涯早期,更多的将自己看作是一位道德学者。在一封1865年吐温写给自己的弟弟厄来恩的信中,吐温表露了自己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的敏感是我的优势,我知道我的兴趣在此,人性是当今人们一直忽视的内容,但我知道我们不应如此。”[1]吐温很早就发觉了自己在幽默上的天赋,几乎是在同时,吐温就将人性作为自己所要探讨的对象,如果说幽默是吐温的武器,那人性就是流淌在年轻的吐温眼前所需征服的蛮荒世界。
本文致力于通过梳理马克·吐温的作品,研究其对于人性的思想变迁,以《马克吐温自传》中吐温对于人性的描写作为补充,说明吐温的人性观是一种审慎的、中和的人性观。
通常认为,与东方主张人性善的儒家人性论不同,西方基督教的人性论主张人性恶,主张尘世救赎,是一种性恶论。有专家指出,基督教的人性论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性恶论,而是一种善恶二重的人性论。这种善恶两重的人性论构成了作为基督教教义之核心的救赎理论的前提。它在西方社会文化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今天人类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吐温的人性观暗涵了西方的人性观,吐温既看到了人性中的恶,也没有放弃启迪人性中的善。马克·吐温生于1835年的美国西部,当时当地盛行加尔文教,孩子们被教导应虔诚的遵循上帝的旨意。15岁左右,马克·吐温接触到理性主义的影响,20岁时阅读了托马斯·潘恩的《理性时代》,1856接受了一种类似进化论的思想,形成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道德伦理观念。在这种观念中,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一种由人而神的关系,重视人的直觉和灵感,假设至真、至善、至美的存在,鼓励个人主义和自立,坚持自由探求真理的原则,美化良知和意愿。人文主义认为利用理性,人类文明会沿着人文和理性之路不断前进,蕴涵着一种肯定了人的尊严的乐观主义。在吐温的多数作品中,他一直通过人物和故事启迪人性,或嬉笑怒骂,或直言赞美。
《卡拉维拉斯县著名跳娃》和《苦行记》是马克·吐温的成名作,记述了作者艰苦但充满希望的西部生活经历和多姿多彩的见闻,作者以夸张幽默的笔触肯定了人类普遍的物质欲求。《镀金时代》既揭露了西部开发过程中投机、贿赂、营私舞弊的黑幕,同时,小说最后只赋予真诚踏实的飞利浦与露丝圆满爱情,富足经济,而塞勒斯上校、劳拉和亨利都是“机关算尽一场空”的结局。这种物质追求的不同道德前提造成不同的结果,清晰地表明马克·吐温对正义、公平的人文主义道德伦理观的崇尚。《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沿密西西比河流浪,在此过程中,他根据自己的内在理性,审视黑奴制度、世仇残杀、欺骗自私,最终帮助吉姆获得人身自由,也实现了自身的精神自由。《王子与贫儿》和《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两部小说以角色互换和时空倒置的艺术手法,将现代共和制度与中世纪君王制度,现代文明与封建教会,理性科学与宗教迷信进行对比,以强大的艺术张力批判宗教道德并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马克·吐温的作品以幽默的言说方式,从多个角度颠覆宗教伦理道德并表达人文主义伦理道德追求,在针砭时弊的同时,坚持对人性向善、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主义信仰,表达对爱的诉求、物质需求和其他人生欲求的肯定。
在《我的马克·吐温》一书中,豪威尔斯提到“马克吐温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于人性有着一种深沉的持久不变的关注和兴趣”。是吐温对于人性持久的专注和着迷,帮助他从重大变故的痛苦和无奈中挣脱了出来,持续不断的书写着他对世界和人的思考,创造着饱含幽默和人性光彩的众多经典。
“人性”这个词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人是欲望的动物,人具有比其他动物更疯狂的潜能。人仁慈起来可以心怀天下,人凶狠起来可以没有底线。有了智商的加成,无论是行善还是为恶,人都会放大自己那方面的人性。
马克吐温是一个伟大的观察家。多年的游历生活和不辍的阅读,使吐温对人性有一种非常敏锐的感觉。在2010年,吐温离世一百年之后出版的《马克·吐温自传》中收录了一篇名为《人的特点》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吐温毫不留情的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的悲观看法。他说人是“所有物种中最可憎的”,因为人是“唯一为了取乐或者怨恨就可以杀死其他物种的动物”。
人类身上具有种种高尚的品质,如和蔼、亲切、忠诚、勇敢、奉献、坚韧、刚毅和谨慎。但这些品质从其他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在《最低等的动物》一文中,吐温提到一个故事:一些猎人组织了一次出猎野牛,用以款待一位英国伯爵。这次行猎收获不错,他们打死了72头野牛,吃了其中一头的一部分肉,抛弃了71头,任其腐烂。为了证明人类是低等动物的观点,吐温亲自做了实验。他将小牛和蟒蛇关在一起,试图观察蟒蛇的反应。他发现蟒蛇也会杀死小牛,但不同的是,蟒蛇一次只杀死一只小牛,用来食用以维持生存。所以吐温得出“伯爵是残忍的,而蟒蛇不是。伯爵凶狠地消灭了对他无用的东西。”在吐温的观点里,人类并不是如大众所言的处于地球生物进化的顶端,恰恰相反,他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人类对于物欲的选择和控制显示人具有更甚于其他物种的弊端,“人类处于进化链的底端,在那之下,什么也没有”。吐温对于人性恶的一面的观点有待商榷,但从中可以看出吐温对于人性的不确定性和明显的失望之情。在吐温写作生涯后期的小说中,很多角色的设定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马克·吐温物质观和人性观的明显改变首先体现在《傻瓜威尔逊》和《百万英镑》中,与《苦行记》、《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王子与贫儿》中体现的对物质追求的鼓励和对人性的乐观观念相比,《傻瓜威尔逊》和《百万英镑》强调物质的虚无本质和人性的邪恶一面。《傻瓜威尔逊》中女仆调换了自己和主人的孩子,使主人和奴隶的地位置换,冒名顶替的儿子长大后不择手段的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不惜把亲生母亲卖到最艰苦的“大河下方”当奴隶;《百万英镑》的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百万英镑的巨额钞票面前卑躬屈膝,成为金钱的奴隶,完全丧失了人性的超越性和高贵性[2]。之后的《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和《三万元遗产》中,人们在一代假币和莫须有的三万元遗产面前,“抛弃了甜蜜而单纯的幸福生活,放弃了诚实和正直,暴露出自私、冷酷而吝啬、目光短浅又自以为是”。在这些作品中,人类沦为欲望的奴隶。马克·吐温说“人们总以为物质财富的迅速繁荣与进步,就表明人自身的进步;其实人没进寸步,只是环境变了,他仍站在原处”[3]。
马克·吐温死后六年出版的《神秘的陌生人》体现了作者后期明显的悲观思想。在小说最后一章中,作者借叙述着“我”之口,表达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宗教观,“一切都不存在;全都是一场梦。上帝——人类——世界——太阳、月亮、不计其数的星辰:一场梦,全都是一场梦,全都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只有空荡荡的太空——还有你!”[4]在这里,马克·吐温相信人类只不过是一种承载能量的形式,局限于一隅,在永恒的流动中获得刹那的意识。他甚至一度声称“世人非但没有美德,而且一切都是虚幻的”[5]。
是否可以说人类或者人性没有未来了呢?恐怕连吐温本人都不会这样认为。应该明确的是,人性并不是单一的存在。人性具有不同的特点,会随着个体的特质和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不用种族、性别、阶级、宗教、历史和经济条件下所呈现的人性是不同的。吐温或许看到了很多的人性消极的一面,他本人的经历也使他曾经面对绝望的境遇,但不可否认的,吐温从未放弃启迪人性,从未停止观察和发掘人性中的美,正是彰显人性积极面的努力,使他的工作具有了广泛的意义。
在人性善还是人性恶的迥异的人性观的矛盾中,吐温选择了审慎的观察和思考,这是他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和道德家的选择。如果穿过时间的局限,可以发现吐温对人性既不感到绝望,也不抱有天真的幻想。他冷静的向读者展示他所看到、读到、搜集到的资料,像解刨繁杂的事物一样将人性展现在你的面前,任读者去观察和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吐温展示了不同的人性。他经常在作品中设置一些场景使两个背景迥异、性格矛盾的人物展示人性的不用场面。从花花公子丹迪到史考特·布里特斯,从哈克贝利费恩与吉姆在杰克森岛的相遇到大卫威尔森不幸的将自己介绍给道森蓝丁,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吐温将社会的矛盾性通过两个人物的戏剧冲突表现出来,其背后反映的是人性的矛盾性。吐温居于天平的两端,思索着人性的归属。
吐温在《马克吐温自传》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了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其中不乏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实例。吐温也不惜溢美之词进行了大篇幅的口述。格兰特将军在生活举步维艰的时期被出版商以十分低廉的报酬约稿三篇,虽然他的书稿带来的实际利益非常巨大,但格兰特将军依然感念于心,面对诱惑时“非常不愿意背弃他这些大恩人”。后来吐温为了格兰特将军获得更多的报酬,试图自己来运作出版他的回忆录。吐温得知格兰特将军的估价之后,愿意双倍价格与他签约,对此格兰特将军马上谢绝。“他说我们是朋友!要是我不能从这本书收回这笔钱的话,他反正不愿意让一个朋友冒这样的风险”。格兰特将军的行为处处显示着人性的慷慨、守信、仁慈和无私。吐温在进行口述的时候,字里行间也体现着他对格兰特将军的推崇。
吐温在自传中对自己的生意伙伴及好友亨利·罗杰斯更是赞誉有加。他说亨利“拥有伟大的人格,拥有伟大的人性”,亨利说的“虽然生意是生意,人是人,但生意可以赔本,人不能忘本”使吐温看到人性的坚守。亨利说服吐温保存下来的手稿也在吐温困难时期使他免受无家可归的悲惨命运,这使吐温明白人性中善良的智慧不仅可以使施助者伟大,还可以使受助者得益。
在吐温去世一百年之后出版的这本自传里,既有《人的特点》这类表现吐温对于人性的失望的文章,也有在书稿临出版前特意补充的描述亨利·罗杰斯人性之美的文章,既有描述吐温人生中被人欺骗的事实,也有记录格兰特将军宁愿自己受损不愿让朋友冒险的事迹,这些文字说明,有别于其他评论家所说的吐温在后期趋向悲观主义,吐温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依然没有放弃对人性之美的记录。他只是成熟的没有偏向于某一端,而是抨击他认为该抨击的,赞美他认为该赞美的。
不同于认为吐温后期的作品趋于虚无主义的观点,《马克吐温自传》在吐温去世百年后的出版,为研究吐温对于世界,对于人性的看法提供了详实的真诚的第一手资料。吐温在口述自传中回忆了生命中遇到的一些反应人性狡诈、贪婪的人和事,也记录了那些反应人性友善、慷慨、无私、友好的人和事,这反应出拥有丰富生活经验和阅历的吐温,在自己晚年谈论世事时,既能看到那些悲观消极的部分,也能发现那些乐观积极的部分。吐温以作者的身份将他们呈现出来,像他一直做的那样,用作品解剖人性,让读者体会自己的“哈姆雷特”。
[1] Mark Twain’s Letters,Volume 1:1853-1866.Ed.Edgar Marquess Branch,Michael B.Frank,and Kenneth M.Sanders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2] 马克·吐温.百万英镑的钞票[M].张友松,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6.
[3] Twain,Mark.Mark Twain in Erupt ion[M].Ed.Bernard DeVoto.New York:Harper and Brot hers,1 940.
[4] 马克·吐温.神秘的陌生人[M].伊如一,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5] 马库斯·坎利夫.美国的文学(上)[M].方杰,译.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5.
彭飞(1990—),男,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I109.4
A
1672-5832(2016)09-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