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征(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体验领悟式对外太极拳教学设计①
刘征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摘 要:由于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缺乏理解,思维意识又存在差异,外国人在学习太极拳时常出现动作生硬、不规范、不知变通等问题,该文将武术礼仪、茶道、书法和舞蹈融合在太极拳体验领悟式教学设计中,提出结合拜师礼、啦啦操花球、书法太极一体化以及水中太极的教学法。通过体会太极拳美学和文化来达到提高外籍学员对太极拳的领悟。
关键词:孔子学院 武术教学 太极拳 文化美学
对外太极拳教学包括国内高等院校留学生教学和海外孔子学院教学。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对外太极拳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佳。在国内,留学生对武术课教学方法的评价中有30.6%的人认为“相当认真但效果不佳”;13.9%的人认为“不切实际,有待改进”[1]。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存在普遍的问题包括: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目标模糊[2]。在国外,孔子学院学习太极拳传播上也遇到一系列问题,如,语言文化差异、缺乏系统的组织宣传、重技术轻文化、师资力量薄弱和太极拳诠释深度不够等问题[3]。在海外教学脱离了语言和文化环境,其对外太极拳的教学问题更加突出。
外国人在学习太极拳时体现出的生硬和不连贯是由于缺乏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所出现的情况可以分为对教师的态度和对拳法的理解。第一,根据霍夫斯坦理论,外国学员对教师权威的尊重程度不同于中国学生。外国学生的权力距离多半比中国学生的权力距离小,他们习惯积极地挑战教师权威,而中国学生习惯被动的服从。外籍学员很难理解中国拜师礼所包含的“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和“投师如投胎”的理念。外籍学员难以理解师傅传授武术过程中,会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并保护学员不受伤。错误的练习方法不会给身体带来益处,反而是有害的,甚至可能导致走火入魔。第二,外籍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高涨。“孔子学院武术课程期望开设的内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2% 的孔院学员期望开设“太极拳”[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外籍学员学习太极拳的学习动机多半应集中在生理需求、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上,即,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了解文化和磨练意志4个层面。相比中国学生,外籍学员希望通过学习太极拳,提高文化修养和美学体验。第三,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思维。学员的母语对其思维模式具有先天的影响。在外籍学员不能熟练掌握汉语的情况下,他们对中华武术动作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偏颇,体现在动作生硬和学习效率低。
鉴于对外太极拳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3点教学方式。第一,外籍学员先学习抱拳礼,并经历一次敬茶拜师礼,要让学员明白武术师傅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师,对师傅应该更加尊重和服从。拜师过程应包括拜祖师、行拜师礼、献红包、投师帖子和师父训话。每个过程都需要结合课堂教学介绍其中的文化含义。通过感受太极拳的和谐美、形体美、意境美和服饰美来体会太极的深奥道理[5],学员必备太极练功服,挑选练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获得师傅的标准示范,来理解“天人合一”的理念。第二,太极教学中采取理论结合实际,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讲解学员不懂的中国文化,如,武当山、张三丰、丹田、拳法自然、天人合一、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就虚等。同时,结合太极拳对练讲解每个动作的攻防和变化,让太极拳套路活起来。第三,观看太极拳影视剧,形象地理解太极拳的拳法,如,《太极张三丰》《太极宗师》《太极神功》《太极八蛟》《武当》《笑太极》《神丐》等。《太极张三丰》的导演选取不倒翁、水缸和皮球直观形象地解释了“气沉丹田、借力打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和万法自然”等抽象含义。这些影视桥段能跨越思维模式障碍,让学员直观地理解。第四,选取影视剧主题曲作为太极拳演练的背景音乐,如,《随缘》《英雄谁属》《风流云散》等。采用音乐暗示不但让学员提高控制能力和节奏感,而且能激发学员“乐学”的心态[6]。通过音乐节奏代替教师的口令,提高动作的连贯性。
针对外籍学员误解太极拳的动作缓慢不具备实战功能的疑惑,除了配乐和推手练习,下面介绍3种体验领会式教学方法。
4.1教师可引入啦啦操(cheer leading)运动的指环款细丝花球(pompom)作为教学工具
例如:将两个花球分别套在双手中指上做“云手”动作,让学员在教姿镜中理解双手的运动是在画两个圈儿,或理解为两个“八”字,上面的“八”字倒置。同时,讲解双手的攻防。例如:在向右云手时,右手可突然发力缠腕,而左手停止继续向左云手,改为向右攻击。让学员理解两个“八”字的4个笔画分别代表发力的动作和方向,并掌握云手动作中的快慢松紧,即,发力时要快要紧,而动作转换过程要慢要松。
4.2将书法引入太极拳教学
可以将云手动作中的上手运动轨迹理解为笔画“捺”的写法。书法“捺”的写法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可以理解为云手动作中腰身的左右晃动; 行笔可理解为的上手的加速缠腕动作;而收笔可理解为上手缠腕收于腰间的动作。不但笔画“捺”3个部分的运笔速度与云手上手的攻防运动速度一致,而且笔画“捺”行笔过程中有转腰动作,这与云手上手的加速缠腕动作也是一致的。通过左右云手的反复练习,让学员理解云手动作双手运动轨迹是4个笔画,来让他们理解对假想敌的攻防动作是时快时慢的。另外,笔画“捺”的行笔过程也是一个发力过程,所谓“力透纸背”。可以将书法理解为立体篆刻,笔画“捺”的行笔过程是一个沉笔过程,这与云手的发力动作同样不谋而合。将书法教学和太极拳教学同时开设,有助于学员理解掌握太极拳用力的劲道和时机。
4.3引入水中太极教学法
水中打太极主要目的是纠正学员的太极步法。由于太极拳步法要求迈步如猫行,提脚不蹬,似沼泽跋涉、陆地游泳,那么在水中打太极拳就可以迫使学员腿法高抬,落脚如履薄冰。考虑到太极提膝动作的高度,水深应没过膝盖。教师可设计在海水中,将水下沙地事先挖好垄沟,让学员在高低不平的水下沙地上打太极拳。由于学员开不清脚下路况的情况下,还要动作到位出拳迅速,必然拔腿高抬,落脚轻盈。
对外太极拳教学设计可分为4种课型反复穿插教授,使太极拳教学形成“理论识记—观摩实践—反思领悟”的良性循环。(见表1)
学情的特殊性使得对外太极拳教学要突出跨文化交际,形成教学体系,减小文化负迁移,提高学员的理解力和学习效率。以上教学设计的课型设计可以循环进行,不断地提高文化深度,循序渐进提高。根据支架理论将外籍学员熟悉或能迅速掌握的中华文化融会贯通,定能提高太极拳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霞.我国综合性高校留学生武术教学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8):109-112.
[2]钟菊华.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困惑与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5):118-121.
[3]肖小金.太极拳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4]高幕峰.对全球孔子学院武术课程设置的调查[J].体育科研,2013(3):96-100.
[5]蔡菁.太极拳跨文化教学中的美学传播[J].体育课学,2002(4):13-21.
[6]魏孟田.“暗示”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9(7):60-61.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b)-0148-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2.148
作者简介:①刘征(1978—),男,哈尔滨人,硕士,讲师,从事英语写作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