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企合作模式下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①

2016-11-27 23:36:18郑详慎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广东广州510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7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校企合作模式技工院校

郑详慎(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浅议校企合作模式下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①

郑详慎
(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基本办学制度,是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模式。各技工院校为了适应校企融合人才培养地模式,开展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为适应这种需求,也必须进行改革。文章从技工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不同需求,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模式 体育教学 改革 需求导向

1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基本办学制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全面部署,强调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职业为导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技工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刻不容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进一步指出,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基本办学制度,完善校企联合育人机制,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办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等方面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推动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各技工院校为落实职业教育赋予的责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讨各类校企合作模式,比较成熟的有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和N+1式模式。无论哪一模式的校企合作,都调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控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以企业生产需求、工作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以企业生产要求和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为突破口进行,力求将校企的设备技术优势融合,资源共享,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由学校负责全部的教学工作有本质的不同,必然引起技工院校教学的重大改革。

2 校企合作模式对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开展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技工院校的体育课程作为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急需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促进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1实用性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发展从业人员具备适应企业生产或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身体素质,将大纲教学任务与专业身体素质要求相互融合和补充,针对不同的专业身体素质要求,对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组合,增强针对性与实用性,形成有技工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2.2保障性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在实习、实操过程中,一般都要担负一定的劳动强度,学生又处于长身体阶段,不能承受过大的体力负荷。体育教学既担负实习工作后的体能积极恢复,又担负下次实习工作体能储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运动量的合理安排,使运动强度能适应学习与实习工作的需要。

2.3间歇性

校企合作模式下,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学时间必然随学生实习、实操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校学习与下厂实习、实操的时间一般是交替进行的,以不同的时间周期为循环,连续的学校体育教学时间不能保证,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体育习惯培养、体能锻炼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 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国内许多技工院校都在进行各类体育教学改革,力求探索新的适应校企合作模式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在实现一般学校体育目标基础上,不能体现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特点;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脱节,多采用普通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缺乏职业针对性,不能体现实用性;教学形式单一,仍以固定班级、固定场地、固定学生、固定时间的班级授课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以学科为中心的痕迹仍在,重视运动技术掌握,轻学生的心理适应与社会适应,忽略人本精神;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多维度评价运用较少,缺乏对学生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等。

技工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校企合作作为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这个大环境下,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学必然受到影响,改革势在必行,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4 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4.1价值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类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学校体育除了形成稳定的体育爱好和专长的价值取向外,还出现了职业体育、生态体育、时尚体育、生存训练等众多的价值取向,而这些的价值取向的实现,为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自2001年启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的发展目标都定位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等5个方面。在总体要求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学制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目标应有具体的表现,有所侧重。技工院校学生入学后,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具体的专业,如何使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内容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起来,使学生发展适应未来职业的身体素质需要。这一价值取向,成为技工院校体育课程中学生发展目标的重要关注点。这是基础教育阶段没出现过的,也难以解决的。故技工院校体育课程的学生发展目标应处理好学生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关系上,并把个性发展置于重要的地位。技工院校体育教育除了要实现一般学校体育的目标外,为职业服务的功能得到充分、深入认识,赋予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的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4.2拓展需求

(1)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技工院校办学方针,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走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第一线,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与基础教育中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学校有所区别,按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颁发《技工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称《标准》)中课程目标中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一两项运动特长”的要求,技工院校体育教育中要更加突出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培养和技术技能的掌握,把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终身体育拓展是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又一重要关注点。

(2)随着社会发展,学生对体育需求也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学生不再满足每周2课时体育课,希望自主选择时间,有针对性从事体育运动;在空间上,不再满足于校内运动场地从事运动,希望走向社会、走向生态,融入自然;组织形式上,不再满足于固定大纲教材、固定教学班、固定教师、固定时间的正规课程,希望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这些不同的需求,要求体育课程必须在时间、空间、组织形式上实现重新组合,重新开发,促使体育课程不断地延伸,涵盖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类体育活动、比赛训练等。

4.3分层需求

技工院校生源有初中起点三年制中级班;有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级班;有高中、中专、中技起点三年制高级班或五年制预备技师班。由于起点不同、学制多样,学生认知水平和需求也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学生对体育需求也有层次,有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提高技术,有的是为了增强身体素质,有的是为了拓展社交,有的是为了体验等。这需要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既要注意相同起点的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又要满足不同起点学生的不同需求层次

4.4个性需求

传统的技工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竞技项目技术为主,整齐划一,缺乏生气,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相同的体育发展目标,可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运动技术来实现。由于学生个体需求的不同,在选择锻炼项目时,表现明显的个性特征。个性多样化促使运动项目的多元化。对传统运动项目的重组和改造,创造出新的体育运动项目,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了可能性。也就导致课程类型与模式的多元化。

5 校企合作模式下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任何改革的内在动因都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动因来自新世纪社会变革、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改革过程中,只有抓住了这些需求,才能抓住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针对现阶段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不同需求,在推进技工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时,必须充分考虑这此需求,重新创设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以创建一套有技工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

5.1校企融合,整合目标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5个方面是体育课程总体发展目标。技工院校肩负职业教育培训的特殊使命,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确立技工院校体育教学目标时,必须立足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重新对这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进行整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学生的身份在学生与企业员工中转换,有准职业人的特征,故学生具备企业工作岗位所必须的身体素质和在工余时间独立开展体育锻炼是两个重要的关注点。只有从这个客观条件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审视,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具备技工院校的特色。

5.2教学内容选择与组合

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与基础教育相比较而言,要更突出学生个性和个体需求,更加突出终身体育习惯与能力的养成。面对丰富的体育教学素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和组合。

(1)技工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岗位相对于管理类工作岗位而言,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会更高、更直接。这就要求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出突出实用性。根据不同专业,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调整体育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适应。体育教学根据专业设置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授课内容,一方面要发展职业身体素质,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基础上,加大职业身体素质的培育力度,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职业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职业保健和职业防护能力,针对不同专业传授相应的职业健康知识以及健康保护措施,为胜任职业岗位提供保障。

(2)校企合作模式下技工院校的教学安排是工学交替,学生在企业实习、实操期间的体育锻炼既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也是终身体育重要一环和社会余暇体育的起点。但由于企业的体育场地、器材一般不如学校的完善,加上社会余暇体育氛围等因素,必然对学生这期间体育锻炼产生影响,故在授课内容中,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的项目上,不断地巩固与强化,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促终身体育观形成,让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社会余暇体育延伸。

(3)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不但要发展和巩固学生的专长,更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增加拓展项目,包括适应日常生活的生活类体育项目、走入自然环境的生态体育项目和紧跟社会时尚的时尚类体育项目,这些特色项目、兴趣爱好项目,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人需求,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5.3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学交替,体育教学时间随学生实习、实操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不同的时间周期为循环,连续的学校体育教学时间不能保证,要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将课堂体育教学、校园课外体育锻炼、社会体育(工厂体育活动)进行融合,打造三位一体的大体育课程。在课堂体育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要适合校企合作的特点,灵活多变,打破传统学校体育观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班级限制,开展“选项主修+配项分层辅修”教学组织形式,按主选项目重新编班,由学生自主选择兴趣运动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贯穿体育实践课的某个阶段的始末,培养学生的专长与爱好,为课外体育活动、终身体育打基础。配项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分组分层进行职业身体素质锻炼、职业保健学习和基本体能的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

5.4建立开放化的综合评价体系

对课程的评价要建立健全、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评价。评价内容综合化和个性化,从重技术评价中走出来,转向体能、体育知识、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等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评与自评、定性与定量等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从教师转向体育教师、学生与学校相关教师或班主任等。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科学的体育评价不再局限于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要全面关注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体育知识与技能运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外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的目的性与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司组织编.技工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0)[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3]于晓东,刘庆广,窦秀敏.体育课程热点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b)-0143-0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7.143

作者简介:①郑详慎(1974,6—),男,汉,广东雷州人,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浅议校企合作模式下技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校企合作模式技工院校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今传媒(2016年12期)2017-01-09 18:44:27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14:10
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研究
浅析计算机职业技能大赛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的应用
呼和浩特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调研报告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48:45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28:12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