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建设中的战略眼光与创新精神

2016-11-27 15:53
北京观察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心特色建设

文 吴 晨

副中心建设中的战略眼光与创新精神

文 吴 晨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我们应集中力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明确其历史性的战略定位,深化顶层设计,着力于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发展,紧追国际先进技术,开放数据资源,建立生态、智慧新城建设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创新,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推动副中心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千年城市的伟大愿景。

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国际领先

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是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建设一个拥有经济发展低碳化、政府服务高效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格局的副中心势在必行。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根植于中国特色,绝不能“照猫画虎”,照搬其他城市的经验。地区发展情况不同,建设思路也有所不一,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从自身的发展现状出发,围绕满足北京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需求,遵循城市发展自身规律,寻求合适的城市建设路径,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应着眼于国际经验。许多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生态型、智慧型城市建设,并形成了系统性的建设标准。例如,将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智能化地做出响应,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需求。生态型、智慧型副中心的建设要整合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成果,包括技术、案例、指标、评价标准等,广泛汲取经验,深入研究城市标准体系,挖掘城市建设新方法和新模式。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千年大计,必须立足于未来长远发展,始终保持建设理念和方法的先进性,确保建设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应具有充足的前瞻性,这在相当长的一段周期中,对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和参与的各方面技术人员,都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传承地域文化,形成地方特色

北京旧城在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自然地理格局对城市的制约、城市设计对礼制的循规、象征性与实用功能的统一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一座“天人合一”极具特点的城市。作为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北京副中心未来的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中将继续保持并强化历史上形成的整体景观格局,确保格局的完整性和可识别性,深入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城市社会运作的方式、传统历史风貌的塑造,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融合与协调。

通州是百里长安街东端、千年大运河北首,历来是京东交通要道,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在独具魅力的运河文化感召下,围绕运河水勾勒出恢弘的历史文化蓝图,包括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衙署文化、漕运文化、景观文化、城池文化和地名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相对应的实体,或文物或遗迹,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独具“通州味儿”、内涵极为丰富的传统地域文化。副中心未来的城市建设要以文化为灵魂,形成地方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等特色功能,发展新增城市功能,有效地吸引和汇聚各类高端资源,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文化繁荣、文明开放、文脉彰显”的活力之城。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要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弘扬北京文化。传承地域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保护和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在未来的北京城市发展格局中,原有的老北京中心城区将继承历史文化命脉,新建的城市副中心将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政、文化、经济、教育等综合城市功能,真正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学古通今,展望未来,让城市建设更好地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要求。

敢于突破创新,引领未来发展

副中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与创新实践的最好平台,是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治理机制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副中心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政策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政策创新服务于城市的前瞻布局,由政府部门主导,集中力量研究决策并推行;着重体制与机制创新,探寻城市中人、财、事、物统筹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决策、协调、管理和执行架构的系统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创造人才发展空间、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扶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团队优势。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不仅是政企各方的融合,更需要技术创新加以推动,是城市发展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是问题、目标、功能与技术优势的结合,实现技术对城市各项活动的不断改造与持续优化,能够使其更加精确化、系统化、科学化与标准化。例如,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广大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的客观需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不断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的能力。一些目前尚未成熟的高新科技也可能在未来的副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一旦出现并普及,人类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模式将有可能发生颠覆性地改变,城市的交通系统也将随之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极大推崇技术创新,并对新技术带来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以预判和响应,依托新技术支撑生产效率的提高、保障生活质量的提升。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发展特色,需要理性对待。方法创新是切实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城市定位,摸索科学的城市建设模式的根本途径,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还应紧追前沿科技,注重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注重参与式的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创新,重视制度和体制创新,积极探寻城市趋向全面深度智能化进程中所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明智应对方法,从而形成顺应时代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通州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非一市、一区的任务,应始终以前瞻性、全局性的眼光看待这一历史性工程,在此过程中,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参与、通力合作是实现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各级政协应全程和深入参与,加强各方联系沟通,做好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广集民智、增进共识、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特别建议成立市政协专家组及联系组,长期、全程、主动、系统、创造性地参加副中心的建设工作,广泛调研,广开言路,协调各相关单位高效地参与建设,确保各环节的协同调度指挥,共同保障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责任编辑 郭 隆

猜你喜欢
中心特色建设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