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夏季衣食住行

2017-01-09 06:12
北京观察 2016年8期
关键词:穿衣服文化

文 赵 书

漫谈夏季衣食住行

文 赵 书

“夏季九九歌”从夏至计起共计81天,含括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六个节气,天气从热到凉的过程,对人的心理、生理均产生影响,在衣、食、住、行方面均有对应的民俗文化举措。

在一年四季中,以气温为标志的夏季时间最长。为了合理度夏,古人把整个夏天分为三个阶段:孟夏、仲夏和季夏,最重要的是如何度好“三伏天”。三伏天是农历的杂节,农历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每伏10天。如遇第二个中伏结束时尚未立秋,则第二个中伏再延10天,为20天。今年头伏为7月17日,中伏为7月27日至8月16日,末伏为8月16日至8月25日,今年有两个中伏。古人也重视自夏至日开始计算的“夏九九”,并根据气候变化对衣、食、住、行均做了合理安排,有一首“夏季九九歌”是这样讲的: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水浴。

五九四十五,头戴秧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念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人类思想感情变化最活跃的时候。夏天是阳气最旺,阴气最短的时候;也是日照时间长,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上面所讲的“夏季九九歌”从夏至计起共计81天,含括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六个节气,天气从热到凉的过程,对人的心理、生理均产生影响,在衣、食、住、行方面均有对应的民俗文化举措。

首先说“衣”。我们的祖先在发明语言的时候就把穿衣吃饭的“衣”和吃饭的“食”,用声音和表达数字的“一”和“十”联在了一起。“万事一为先”,人和动物的外在区别首先是人穿衣服,动物不穿衣服。这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激励自己、安抚自己和娱乐自己的一种物质运动形式。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就要穿衣服,这是生理需要;人类为了美化自己,就要穿衣服,这是心理需要。穿衣服是人们塑造自己社会形象的一种极具个性的艺术创作。穿衣服要舒适,因此夏季穿衣第一是要选面料,手感光滑并且薄而轻穿起来才舒适,这就要求面料要有“四性”:吸湿性、散热性、透气性、柔软性。人们在什么场合要穿什么衣服,穿衣得体,是对社会的尊重。穿衣服第二要素是色彩,老北京人有“夏不穿黑,冬不穿白”的俗谚,那是由于当时人均衣服存留量少的原因,经济稍好的人家也有“俏皮小伙一身青”的说法。年轻小伙一身疙瘩肉,肌肉丰满,身穿黑色衣服显得身材矫健,有英武之气。总的来说,夏季服装是以轻淡色和冷色调为宜。第三是服装款式,以宽松舒适为好,衣服要通风透凉,有利散热。夏季天热,暴露的身体部位比其他季节要多,因此穿衣既要安全舒适,又要注意礼仪风度,有七个方面要注意:一是短衣短裤要有度;二是衣服太紧伤皮肤;三是露脐敞臂防受凉;四是内衣不宜用化纤;五是出门可戴太阳镜;六是饰品物件常擦洗;七是化妆别太浓。要穿出自己的个性、品位和风度。

第二是“食”,与“十”同音。吃饭是生活需要,也是一种享受,要想吃得十全十美,就不要偏食。人的一天运动能量主要从早中晚三餐获得,老北京人讲究“早餐暖而饱,午饭厚而好,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1983年我接市文史馆馆员吴图南先生去中央民族学院参加民族联欢会,他是一位健康长寿的老人,近百岁了还能打太极拳。我向他请教,吃什么最有营养?他哈哈一笑说:“我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营养,我的饮食原则就三条:一是绝不偏食营养全面,二是水果蔬菜要求新鲜,三是美味不可多食,不能过量。”然后又对我说:“夏天吃早点可别贪凉。”老北京人的谚语中,有晚饭“少吃一口,舒服一宿”的俗谚。夏季吃饭,切忌暴饮暴食,控好“量”是非常重要的事。老北京人还有“要想皮肤好,多吃果和菜”,有营养学家说,胡萝卜、西红柿、猕猴桃、草莓、西瓜可提供每日所需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老北京人还说“要想三伏安,适当喝点酸”、“夏季多吃苦味菜,不怕天热太阳晒”,酸味饮料可选醋或酸奶;苦味菜中包括苦瓜、苦菜、莴笋、枸杞苗等,以苦瓜为首选,既可凉拌,又可炒菜。“夏天多吃瓜,能防高血压”,瓜类属富水蔬菜,瓜中的水有多种营养成分,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洁净、营养、具有生物活性的水,是市场上任何“太空水”、“纯净水”所无法比拟的。夏季要多喝水,喝什么水最好?邓拓在《燕山夜话》中说:新鲜清洁的白开水最好喝。很有道理。

第三是“住”,是讲夏季的起居,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精力充沛地过好夏天。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本着“天人合一”的观念,人们的起居和休息时间都应做一些相应调整,以与暑热相适应。“要想夏天过得好,晚睡早起中午睡个觉。”夏季睡眠要讲质量,“心静自然凉”,神安是睡好的保证。在夏季一般22点至23点就寝,早上5点半到6点半起床;午饭后半小时午睡,就能保持充足睡眠。心情愉悦,气机畅疏,血脉和利,可提高对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既使在三伏天,也一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和学习。

睡眠不一定时间长就好,什么时间睡很重要。中医认为:在保证每天的子午觉(子夜24点和午时12点)的情况下,晚睡早起可适当接受阳光晨射,顺应阳光的充盛,便于气血的运行。

除保证睡眠质量外,夏天起居还要注意七件事:1、在身上有汗时,不要立即用凉水洗澡,“汗出不见湿”,若见湿“乃生痤疮”。2、老北京有谚语“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因为露天的木头容易潮湿,坐久对人身体不利。3、在天气特别热时,不要光脊梁,当“膀爷”。有人说:暑热无君子。实际上光脊梁不但不雅,也不一定凉快,反而容易使外界热量进入皮肤,由于不能散热蒸发而更感闷热。4、天晴也带伞,阵雨难预测。5、排水要通畅,平安度汛期。6、空调房间,应定时通风换气,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空调温度不要太低,以比室外低8摄氏度左右为好。7、不要露宿,不要有“穿堂风”,室温适宜,避免夜里着凉伤风感冒。“夏季睡好觉,胜过千付药”,“夏季心要静,身强不得病”,都是老辈人留下来的度暑名言,可以指导我们过好夏天。

第四是“行”,内容最丰富。有前辈学者把中华文化概括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历史是传统文化的根,自本世纪初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们把历史留存到现代的活态行为文化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节庆民俗、体育游艺等。夏季养生是度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只介绍一篇《真常子养生秘诀》。真常子是宋徽宗年代的宦官,他的夏季养生观点曾得到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认同。其《秘诀》如下:“酒多血气皆乱,味薄神魂自安,夜漱却胜朝漱,节食自然脾健,少食必定食安,汗出莫当风立,腹空莫放茶穿。”这些话虽然己八百多年了,对我们现今的生活仍有指导意义。

在“夏九九”这81天中,有很多与消夏有关的传统节日。6月21日是夏至节,是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祈神的日子。民间谚语有“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这一天北京从日出到日落约15个小时,以后就一天比一天短了。6月24日是观莲节,传说是荷花的生日。农历六月初六(今年为7月9日)是天贶节,又叫晒经节、虫王节,历史上是各佛教寺院晾晒经书的日子,以西城善果寺最为有名,以在宣武门外护城河洗象最为轰动。农历六月十三为鲁班会,是赞扬工匠精神的日子。总之,夏天的日子如一天中的正午,是生命力最强盛的时候,也是孕育成果的时候。她没有春的稚拙,也没有秋的老气,夏天的炎热只是鼓励人们迈开稳健的步伐去创造、去奉献,抓紧时间,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夏天是日照时间长,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

作者系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穿衣服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会穿衣服
小熊当当穿衣服
反穿衣服的人
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