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小卫
健全首都人口考评激励机制
文 赵小卫
完善人口调控的考评激励机制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市人口调控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制础,建健是设全人和工口基作调本考控条评工件激作。励的通机基过调研我们感到,这方面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相关部门和区、街以目标责任制为中心,通过制定折子工程和目标任务分解,创新工作考核方式方法,不断加大考核力度,有力地推动人口调控工作的深入发展。但也看到,人口底数不清、工作中“见数不见人”、考评内容和方式不适应等问题确实在影响和制约着工作的深入发展,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完善人口调控的考评激励机制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市人口调控总目标的基本保证。做好这方面工作,要立足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局,遵循首都城市人口管理工作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正确处理市、区、街和条块之间的责任关系,正确处理“显绩”与“浅绩”的关系,正确处理人口考评与经济考评、城市治理考评、干部政绩考评的关系,使考评激励手段好使、管用、有实效。
要把解决人口底数不清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人口底数不清,工作考评激励制度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清不楚地下去,北京人口问题永远是个“谜”,人口调控就成了摆设,治理“大城市病”就会落空。如何搞清楚人口底数?应该说办法不少。从当前情况看,主要是能不能做到信息整合,这件事必须各部门联动协同,单靠一个部门做不到;能不能通过“以房见人”,摸清全市流动人口的底数;能不能下点笨工夫,全市的数据一时拿不出来,可否先把一个社区、一个街道的人数搞清楚;能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客流量、用电量、用水量等数据做分析支撑?总之,要下决心突破人口底数不清这道“坎”。这道“坎”过不去,考评激励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要把考评激励的效能体现在“减人”上。习总书记讲北京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多。解决“人多”问题,既要疏解存量,更要控制增量。增量控制不住,存量疏解得再多也无济于事。目前人口工作考评基本停留在存量疏解上,重点是拆了多少,人走了多少。但在增量控制上考核不多,致使出现拆了一个市场又规划了一个项目,原有的人没走又要再来一批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部门和单位也片面追求指标数据,似乎完成指标就能减少人口。这种只见“数”不见“人”的状况令人担忧。因此,要研究考核指标的设置,使之能够更好地引导各部门、各单位把注意力放在“人”上,在做好存量疏解的同时,控制增量上也能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来,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治理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在解决“人多”问题上取得实效。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出现“数字游戏”,“指标下来了,人却越来越多”。
考评激励机制要体现责权一致原则。责权一致是管理学的基本原则,人口调控的考评激励制度也要充分体现这个要求。一是准确定位责任主体。依据法定职责进行考评,是谁的事就考评谁,是什么工作就考评什么工作,不能张冠李戴,“上面有病,下面吃药”,防止一些部门和单位推卸责任不作为和揽权违责、揽功推过的现象发生。二是义务与手段相匹配。有些基层单位反映,当前下达的疏解整治指标,很多涉及中央、市属单位,街道进行统筹缺乏相应的权限和手段,工作难度很大。应当看到,这个问题较为普遍,应当认真研究解决。实行属地管理,不能只把工作推下去,相关的政策、资金、技术也要配属到基层,这样工作任务才能落实。三是考评结果要让大家看得见。所谓“看得见”,一方面是指考评结果公开,有奖有罚,解决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创新考评方式,可以采取“下评上、民评官”方式,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第三方评估等手段评价工作,不断提高考评激励机制的效能。
考评激励机制要同完善配套政策紧密结合起来。人口调控情况复杂,难度很大,工作中还存在着调控人口怕影响经济发展,怕被人说成是不以人为本,怕引发事端影响稳定等思想顾虑,工作上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前景不清楚。因此,完善考评激励机制要加强人口调控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例如,退出产业比重有多大,形成新兴产业需要多少时间,二者之间如何平稳过渡;疏解拆迁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清退出来空间如何使用,规划如何及时跟进,建设费用如何平衡;如何适应人口调控要求,及时修订有关地下空间、学籍管理、群租房的法律法规,如何界定“七小”业态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宏观决策上做出安排,尽快使人口调控工作有一个相对完备的政策配套体系,从而消除工作中的思想顾虑,推动工作深入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原委员(正局级)
责任编辑 徐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