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孝彦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00
谈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的职业性
田孝彦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0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高等教育要克服以前过分的学术性偏向,强调和发展其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要在学术性基础上彰显职业性价值取向,坚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顺应学生职业倾向追求,承担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使命,以其贴近实际、服务社会和鲜明地域性的独特优势,在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中分得一杯羹。
高等教育;大众化;独立学院;职业性
高等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精英型、大众型和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初步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此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逐年提高,根据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201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201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期阶段,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劳动者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学术性和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属性。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学术性是指高等教育以理论研究与知识创造为中心,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播与研究方法的传承,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理论研究性工作的能力,并承担着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而职业性则是指以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应用性、技术性实际工作的能力为目标,推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学者田建荣认为,“学术性”是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学术性工作的能力;而“职业性”则是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在于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上述两种观点基本一致,从不同侧面描述了高等教育两种基本属性的特点。一般而言,学术性与职业性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理想状态,但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学术性与职业性难以实现有机结合,“通常是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以强调或发展其中一个方面为主,而同时又要为另一方面今后的发展留下余地;等到在另一时期、另一条件下,当所强调和发展的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或已到了问题重重、弊端明显时(也就是强调和发展另一方面的时机已成熟,条件已具备时),再来强调或发展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职业性应该得到强调和发展,理由如下:
一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众周所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普通劳动者。我国高等教育自2002年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至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765万人,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将是极少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理应以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优势,受到各行业的青睐。然而,由于受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就业市场供求结构不匹配,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的人才素质结构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不了业,企业招不到人。因此,“以职业取向来重塑后现代时期大学的办学理念、改革现代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制度乃至课程结构”,是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选择。
二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之谈。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进入大众化阶段,大量发展的是应用性、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性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及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不少国家都积极探索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强化高等教育的职业性,逐步摒弃了只为少数英才提供文科性质的非职业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观念。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依托人才资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更需要人才支撑,从教育过程看,高等教育具有终结性的特点,必须强化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合格劳动者。
三是满足学生求学动机的多元化需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原本不可能升学的学生进入了大学,学生群体日趋多样化,学生求学动机呈现多元化,大量学生上大学是为了谋得一个好出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所言,“人们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使个人生活(从一般意义上说)及为某种职业和专业(从特殊意义上说)作好准备的一种机会。”实际上,当科学研究成为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时,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追求,恰好与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趋于一体,由此推论,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
因此,强化职业性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要增强“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就要满足绝大部分学生能就业、就好业的需求,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长期职业发展能力,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都应体现职业属性,满足大部分学生职业倾向的追求。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6号))。独立学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在坚持“优质、独立、民办”的前提下,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培养定位和服务面向,深度融入地方建设与发展,以为当地人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克服目标的“高大全”,克服与母体高校的同质同构现象,坚持职业教育导向,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以其贴近实际、服务社会和鲜明地域性的独特优势,确保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独立学院要坚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面前,选择了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将自己的办学类型定位为应用技术型,体现了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职业属性上与其他类型高校的不同特点。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独立学院,在办学思路上,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依托,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错位发展”之路;在服务面向上,要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动融入学校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要以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为重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努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方向意识;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突出教师的企业和工程经验,培养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在科学研究上,重点围绕区域、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提升,开展应用型研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项目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强调结合真实的探究活动与技术经验开展教学,重点提高学生面向工作场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等等。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己任,以为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工作做好准备为追求,既是其职业属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强学生企业适应能力、社会需求本领和社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二)独立学院要顺应学生职业倾向追求
独立学院的生源基本属于最后一批本科,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效率相对低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源质量偏低。但这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求新求异意识也比较强。按照国家有关民办高校招生收费的政策规定,独立学院根据办学成本收取学费,学费相对比较高。通过高学费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绝大部分上大学的目的性比较明确,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是想成为学术探究者,更多的是把接受高等教育与良好的就业机会、未来职业生活、个人收益结合在一起,希望通过高付出获得高回报。英国经济学家布劳格(M.Blaug)曾经指出:“人们把有限的积蓄,甚至不惜举债筹款来支付教育费用,不过是为了能够在将来获得金钱和非金钱的回报。”显然,这种回报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能否顺利地实现就业。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特别是非研究型大学,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都是适应社会就业要求的,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就业就意味着办学失败。”作为独立学院,就要彰显高等教育的职业属性,从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好务的高度,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按照社会就业的需求状况确定自身的发展,适应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设计、会管理、适应广、后劲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增强学生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既满足学生强烈的职业追求愿望,又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劳动力。
(三)独立学院要承担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使命
教育部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本身就是依托地方经济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一般建在非省会城市的地级市,远离经济政治中心,往往是所在地级市唯一的高校,其生源本地居多,就业本地为主,有很强的地域性,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因此,独立学院绝不能成为原母体高校的复制品,要立足区域经济和当地的支柱产业,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科学设置专业,灵活调整专业,积极创建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适合区域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依据区域和经济文化特点,适时调整传统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彰显职业性的办学过程中,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独立学院更应认清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和自身的特点,目前要在学术性基础上强化自身的职业性价值取向,坚持应用技术型高校定位,以服务社会、服务学生为宗旨,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教学改革,积极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全力构建职业教育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弱的问题,提升学生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能力,为区域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区域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1]潘懋元,左崇良.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02):138-144.
[2]成黎明,姚利民.论初级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J].航海教育研究,2004(03):13-16.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7.
[4]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03):55-59.
[5]王伟廉.“两难问题”与高等教育思想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1999(2):21-22.
[6]阎光才.现代大学的人文关怀与本科教育的职业取向——由庙堂、象牙塔到普通人的家园[J].复旦教育论坛,2003(5):57-61.
[7]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01):9-11.
[8]谢作栩.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多样性和民营性特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2):61-67.
[9][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9.
[10] 赵秀红.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发布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向“应用型”[N].中国教育报,2015-11-17(1).
[11]高芳.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关系的转型及应对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29-32.
[12]孙占利.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良性互动研究[J].文教资料,2014(14):98-99.
本文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2016年高等教育研究重点研究课题“职业教育导向的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号:GJ201603)阶段性成果。
田孝彦(1965—),男,山东淄博桓台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