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润泽
接地气的文化下乡才受农民“待见”
□ 蔡润泽
文化下乡,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把文化资源、文艺作品送进乡村,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如利用传统庙会的机会,充分吸引乡村有文艺特长者和爱好者的参与,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服务延伸到有文化需求的家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关怀和文化互动氛围。把丰富多彩的活动搞得有氛围、接地气,才会受到村民的“待见”。
对普通老百姓来讲,一边逛庙会,一边赏书法,恰有那“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他们不仅感受到关怀,增长了见识,其中一些才艺爱好者还通过这个平台交到了朋友。这对村民文娱活动的开展,甚至对乡村文化的发展将具有深远意义。
如今,在大多数乡村,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互联网的使用、广场舞的流行,乃至服饰打扮赶潮流等现象,足以说明农村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追求、享受着文化生活,而多元的文化元素也通过“文化下乡”等形式不断向乡村渗透。
而反思一些地方“活动年年有”的任务型文化下乡,并未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没有对上村民的“胃口”。其根本原因在于打着文化扎根基层的幌子,却没有真正地对接上基层群众的需求。
须知,真正的“文化下乡”并不是一场“演完就走”的走秀,而应该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选择好内容,另一方面则以方式方法为侧重营造好氛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受到村民的“待见”。
当前,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如果把“互联网+”的思维融入文化下乡中,在每一次“行动”中,通过互联网聚拢更多的文艺特长、文艺爱好者,乃至热心的村民,那将建立新的特色平台,推动农村文化活动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