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的遐思》的生态审美意蕴

2016-11-27 00:09:57杨素玲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小品散文生命

杨素玲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论《竹的遐思》的生态审美意蕴

杨素玲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君绍是新马文坛土生土长的散文作者,他乐于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以生命、生存的阐释及启悟为创作宗旨,其散文蕴含着鲜明的生态审美意蕴。《竹的遐思》细致入微地摹写“竹”,洋溢着对竹之品格的崇敬之情以及与竹为友的生态情怀,其文字清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君绍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个性。

君绍;生态情怀;审美意蕴

作为70年代末较杰出的散文作者,君绍已出版散文集《狮岛的春天》(1977)、《云的姿》(1982)、《蒲公英的孩子们》(1987)和《君绍散文选》(2003)等。他的散文具有“诗人的深情,博物学家的细心,哲学家的沉思。”①在其文学创作当中,对乡土山川景物的描写随处可见,为马华文学的散文领域竖立了一个里程碑。大自然在君绍的笔下被展示得淋漓尽致,流瀑绵雨、谷地泉声、蓝天白云、热带植物等,无不可进入他的作品。然而,君绍笔下的大自然又绝非简单的自然景物,而是以尊重自然、倾慕自然、乐于融入自然的审美观,体悟着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美感。君绍说过:“一个真正爱好大自然的人,对于草木虫鱼,自然不致于偏心;对于花木,也不一定存偏见。”没有“偏心”、“偏见”,并不意味着没有“偏爱”。君绍在《竹的遐思》开篇写道:“在草木的社会中,我偏爱竹。”本文试图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解读散文《竹的遐思》的审美意蕴。

1 竹之魅的生态崇敬

在君绍看来,“竹的可爱处,可说是多姿多彩”,散文《竹的遐思》从多重维度挖掘出竹的多种性格品质。君绍以纯真的心灵、崇敬的目光欣赏着园中的竹丛,简要地勾勒出竹的自然形态。在君绍的眼里,竹的品质更加契合生命的本意。开着浓艳的花朵的草木,在享尽人们的礼赞之后,“零落成泥碾作尘”。竹的长青,相比于红到发紫,喧郁抢夺主位的闲花野草,与生命的本意——隐藏更相吻合。再而,竹具有谦和的味韵。竹的成长过程,有滋长畅茂的时日,也有面对枯槁的时候。竹的生命是静默的,即使受人冷落,仍然默默地发荣,蓄饱生命力,于万花竞秀之时,顿结亿万竹米;竹任劳任怨,到竹米成熟,母株就在数月间很快地衰老,在含笑中安宁地完成了使命,把生命发扬的任务,毅然交待给下一代;竹的生命长久,六十年一结实,六十年一运转,看尽人世沧桑。竹自始至终以谦和的姿态示于众人,散发着馥郁之香。此外,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炎荒瘠土、强风烈阳,以及那半锈了的茎叶,甚至竿梢半秃,叶片全凋,竹仍倔强地面对死亡。蔓延地土中的竹根、竹鞭,忍耐着,等候着,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累累的春笋。

《竹的遐思》借由“竹”这一媒介,试图发掘出潜伏在生命里的美善,透过平凡的“竹”来揭示不平凡的真理。君绍自称“嗜笋如命的人”,他所留恋的,是隐藏在笋箨里的伟大潜力,而这潜伏着的力量,“巧妙地听命于自然的母亲”。竹长青、谦和、坚强,是大自然在“陶铸正在琢模中的生命”的结果。由此可见,对竹的崇敬和赞叹,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恋。这种由对“竹”的思考上升到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绍对现实人生世界的深层态度,即精神结构。一方面,君绍自小受基督教的熏染,接受了基督教中“爱”与“自然”的观念,他的文学视角是仰头向天而非低头向地的,“我的目光,常爱沿着竹干颈处,往上追寻,一直攀缘到青天之上。”在竹的背后,君绍似乎能瞥见上帝的神圣和庄严。另外一方面,君绍是一个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乳汁成长的海外华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入其骨髓,在《竹的遐思》中,君绍十分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和解。在君绍的生态审美意识中,不仅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还有着物心契合、天人合一的祈愿。

2 与物为友的生态情怀

“林泉之志”、“与物为友”的理念是华族的一个诗学传统,生态思想家林恩·怀特曾说:“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与一条冰川、一粒逊原子微粒或者一块螺旋状星云之间的友好情谊。”②这便是与物为友的生态情怀。君绍以与物为友的审美观照的方式遇合“竹”,将“竹”视为倾诉衷肠的好友和慰藉心灵的良伴。君绍笔下的竹是富有“灵命”的生命,也是他抒情悟理的来源。不难发现,君绍在《竹的遐思》中称呼“竹”时使用的是人称代词“他”而非物主代词“它”,这种指代方式,不单单是拟人的修辞方式,也是对竹的生命化和亲情化书写,体现出对“竹”的生态人道关怀。除文艺创作外,君绍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园艺家,退休后专心于植物育种工作,拥有60多年的园艺研究与工作经验。几十年来,他徜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半耕半读,他把大自然的一切都当成他的朋友与至亲。君绍时常怀着一颗无尘的心,静坐在竹荫下,看竹、想竹、赏竹、听竹、与竹为伴,甚至愿做“一株无瑕的竹”。在他看来,竹是有感情、有灵魂的个体。

在《竹的遐思》中,君绍将个人生命融于竹的生命故事之中。“我常感到竹的成长过程,正如人的一生,有滋长畅茂的时日,也有面对枯槁的时候。有荣耀的时刻,但算来不太多。”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竹“六十年一结实,六十年一运转”,与人世的轮回相近。“竹”不仅是君绍反复吟咏的对象和抒情明志的媒介物,也是他的人生风范和人格境界的真实写照。当失意的时辰,欣赏山巅上的孤竹,疲惫的心便醒转雀跃。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中,竹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意志倔强地面对死亡。当春日来临,竹穿破“顽硬的土心,坚砺的石砾”,“新的苗裔,新的生命,都一齐从腐朽中攒出”。由此可见,君绍不仅描写了竹之魅,更重要的是在感受竹之魅的同时,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君绍以这种态度去感受自然,并引导人们去感受自然。在文末,君绍情不自禁地写道:“在苦难的日子,我看竹;在得意的日子,我想竹;在良朋欢聚的佳节,我赏竹;在忧患如山,愁浪排空的长夜,我听静竹的清音。愿和竹林相伴守,愿我的生命,具有竹的品质;愿我,是一株无瑕的竹!”人与竹在这里完全地融合在一起了。

3 清雅的生态语言

君绍善于倾听自然,感应竹的生命,园中的竹丛促发了他的创作激情,《竹的遐思》是经过炽热化的感情熔铸而成的。然而,君绍作文有自己的追求,他舍弃华丽的语言,以清新淡雅的神态语言寄寓深情,散文《竹的遐思》散发着一种自然的朴实之美,语句朴素而简练是其语言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新华文学大系·散文集》的绪论写到:“他(君绍)的文章不仅受到古典散文的影响,也深受欧美散文诗的启示,这后者尤为重要,它使君绍的散文摆脱了中国古典散文难以避免的带有文以载道的色彩的纠缠,从而为散文园圃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③《竹的遐思》开篇像是聊家常一样,写到:“在草木的社会中,我偏爱竹。”他运用口语式的白话写作,努力实现文字的所指与能指的统一。散文《竹的遐思》中有寄托也有写实,“竹”是全文的核心意象,君绍借“竹”寄托情思,通篇的描绘却是写实的。在《竹的遐思》中,君绍用白描手法,淡淡的几句话,就将竹的形态、特色勾画出来,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则栩栩如生。

君绍寻求语言的朴实、简易和自然,避开繁词丽句而出以平淡清新,其描写却不失细腻。君绍“善于用‘以小见大’寻求关于生命与生存的关系,从而创作了大量兼具真善美与哲理诗情的小品文。④”散文《竹的遐思》也不例外。君绍从“竹”这一意象中寻找出它的性格特征与生命意义,并进而与人生联系起来通往圆融纯全的境界。“他的散文小品,多有对热带植物的精确描写,但不是植物小品;多有对草木虫鱼的嵌溯配源,钩稽钩沉,择正去误,但又不是仅仅以传授科学知识为要务的科学小品;多是对热带风景的细致描摹,却又不是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目的的景物小品;多是对自然与人生、生命与生存的哲理思考,但又不是以表达哲学思想为直接目的的哲理小品。它具有以上所有小品的要素.但又非仅仅是这些,更非是以上这些因素的简单相加。应当说,他的散文是以对生命、生存的阐释与启悟为目的的诗性哲理小品。”⑤《竹的遐思》写尽了竹、自然与人的全部联系,在这里,竹,已经人化;人,已经竹化。

《竹的遐思》的核心生态审美要义就是:既要展示竹之魅,又要抒“与物为友”的生态情怀,“迷醉消融在他自觉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⑥。君绍借清新淡雅的文字成文,写尽竹与人、人与自然无间的契合与沉醉,全文弥漫着平和淡雅的生态和谐气息,令人神往。

注释:

① 周宁、李一平.新加坡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367.

② [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110.

③ 风沙雁.吕振端主编.新华文学大系·散文集[M].新加坡:世华文学研创会,2015.29.

④ 风沙雁.吕振端主编.新华文学大系·散文集[M].新加坡:世华文学研创会,2015.28.

⑤ 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学史(第一卷)[M].福建:鹭江出版社,1999.150.

⑥ 卢梭.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M].张弛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14.

[1] 风沙雁.吕振端主编.新华文学大系·散文集[M].新加坡:世华文学研创会,2015.

[2] 陈贤茂.海外华文文学史(第一卷)[M].福建:鹭江出版社,1999.

[3] 卢梭.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M].张弛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4] 周宁、李一平.新加坡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5] [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杨素玲(1994—),女,汉族,江西瑞金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批评学。

I206

A

1672-5832(2016)09-0056-02

猜你喜欢
小品散文生命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中等数学(2022年4期)2022-08-29 06:27:10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临宋人小品》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