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鼻子》的人性观

2016-11-27 00:09:57郭晓琳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龙之介芥川利己主义

郭晓琳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论小说《鼻子》的人性观

郭晓琳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1 引言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历史题材的短篇小说。于1916年发表在《新思潮》的创刊号上,取材于《今昔物语》二十八卷第二十话“池尾禅珍内供鼻语第二十”[2]。原作只是记述了与“鼻子”相关的一个有趣的故事,而芥川龙之介就“鼻子”这一意象,赋予了历史人物以现代人的心理经验,以犀利的笔锋直击人性的丑陋,人的虚伪与做作。本文将对《鼻子》中所描写的人性的“善”与“恶”,以及不同人群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弱点进行分析。

2 《鼻子》内容简介

小说描述了一个叫禅智内供的僧人,长了一个五六寸长的奇异鼻子,状如香肠,从上唇一直垂到颚下。本应专心往生净土不该为鼻子烦恼的他却为自己的鼻子发愁,并极力在别人面前掩饰。他尝试过很多办法,都不凑效。还不停观察别人的鼻子,甚至在内典外典里找和自己鼻子一模一样的人。去京城办事的弟子给他找了个办法,他终于受尽各种折磨成功地把鼻子变短了。如释重负的他本想这样就再没有人笑话自己。却不想周围的人仍像从前那样嘲笑他,并且笑声中还带有一种恶意。变短了的鼻子反而让内供后悔不已。某晚,内供鼻子有些浮肿,最后又恢复了原样。此时,内供的心情才又变得爽朗。

3 《鼻子》中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小说是以主人公禅智内供的鼻子的长短变化为中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主要以禅智内供的心理变化以及周围人物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大致以鼻子变化前后为界,分为变化前和变化后两部分。下面我们先来分析内供周围人即旁观者在内供鼻子变化前后的表现,以及所体现的人性观。

3.1 鼻子长之时

长着长鼻子的内供,每次吃饭时都得让徒弟用板子替他掀着鼻子。虽麻烦,但内供的徒弟们都很体谅他,并想办法到处为他打听治疗鼻子的灵丹妙药。终于进京办事的徒弟从中国大夫那里讨来偏方。但是为维护自己勉强的自尊,他洋装对这一偏方毫不在意。徒弟们都明白他的心思,并没有反感,反之,他耍的这点小心眼儿,反倒引起徒弟们的同情。徒弟们纷纷苦口婆心的劝说他尝试此方,他才假装勉为其难接受。这些都无不体现着人们对内供的关心以及对其不幸的同情。并且在鼻子的治疗过程中,徒弟们也非常的体贴。如:徒弟怕开水太烫,鼻子伸不进去,便在桶上开个孔,让鼻子从孔里插进去,这样热蒸汽就不会烫伤脸。最终在徒弟们的帮助下,内供的鼻子奇迹般恢复正常。在鼻子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都体现着人们对内供寄予的同情,表现了人性善的一面,着实让人感动。

3.2 鼻子变化后

内供在经历了一场丧失尊严、痛苦不堪的治疗后,鼻子终于恢复正常。内供本想终于再也不会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面对内供恢复正常的鼻子更加肆无忌惮。那个曾把内供的鼻子掉进粥里的中童子,在遇见内供时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声来。其他的僧役们也背着禅智内供偷笑不止。人们的这些异常反应令内供百思不得其解,也使内供的自尊心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由此可见,之前人们对内供的同情隐藏了自私的成分。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在对他人的同情下面潜藏着人性中的自私,掩盖着人类本性中的利己主义,还潜藏着人性中的优越感。而这种心理是隐藏在人性中的虚假的同情,表现了人性的虚伪,同时也表现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利己主义。这就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芥川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人性的利己主义,同时以犀利的笔锋痛斥人性的恶。

4 主人公内供的心理世界

小说主人公内供自入佛门,就一直为鼻子苦恼。这苦恼并不单纯来自鼻子所带来的不便,更来自怪模怪样的鼻子对他脆弱内心的刺痛,以及对其自尊的伤害。内供的自尊心使他很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他竭力掩饰自己的内心。

4.1 敏感自卑

内供虽为寺庙御用高僧,地位很高,却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他异常敏感,“鼻子”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词汇对内供来说却是个敏感词汇,甚至不能提到“鼻子”这个词。最开始他敏感地捕捉到人们的议论,说他是由于有那样的怪鼻子才出家的,说他是由于那副怪模样才娶不到老婆;后来在他的鼻子变正常之后,他又敏感地注意到了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嘲笑他的程度也超过了从前。这种异常敏感的反应导致了他长期的心理压抑,心态的异变,从而最终演变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自卑与无力感。他越在别人面前表现得丝毫不在意,就越说明他介意,不自信。

4.2 虚伪做作

作者在小说的开端就把内供状如香肠的鼻子这一显著特点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已年过半百且身居高位的内供来说,他最在意的不是鼻子所带来的各种麻烦,而是由于鼻子而受伤的自尊心。当内供听说徒弟寻到缩鼻良方,他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得兴奋、跃跃欲试,而是和平常一样洋装对鼻子毫不在乎,故意不说要马上试用偏方。同时又用轻松的口气念叨,每顿饭都得麻烦徒弟,既不安,又于心不忍。其实,内供心里是希望徒弟主动来劝说他试这一缩鼻良方的。这段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主人公内供的虚伪,心里分明极度渴望却洋装满不在乎,还要借用别人的嘴,就好像是为了却别人的心愿一样,非常做作。

无论是内供的敏感自卑,还是内供的虚伪做作,内供始终都无法从容面对别人的看法,丧失了原本的自己。内供之所以会成为这样,是由于内供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扭曲的自尊心。

5 《鼻子》人性观形成的原因

小说《鼻子》为什么向人们讲述人性恶这一大主题,并深刻的揭露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和人性本质的虚伪。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5.1 社会原因

芥川龙之介在创作小说《鼻子》时,日本正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明显发展时期,日本的军事实力不断壮大,帝国主义扩张也在不断进行中,日本国内各种矛盾激化、阶级对立。在人们的思维领域,资本主义社会中尽显人性虚伪的本质,冷漠、自私、利己、与人为恶等等,而这种社会心理也成为了那个时期日本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社会矛盾激化,日本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不安之中[1]。《鼻子》就是一篇借助历史题材来反映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小说。它揭露了利己主义者嫉恨别人幸福,讥笑别人不幸的阴暗心理。小说中的侍者、武士、中童子等人,作为内供不幸的旁观者,他们冷漠自私,也正是他们利己主义的心态,才导致了内供无限的痛苦与不幸。

芥川龙之介在小说的结尾让主人公禅智内供的鼻子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足以表现旁观者利己主义的丑陋心态,同时也表现了芥川龙之介对人生以及对人性的怀疑精神。可以说旁观者利己主义的心态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5.2 作者个人经历的原因

芥川龙之介的童年很不幸,在他出生未满一岁时,就因为母亲患精神病,父亲再娶,而寄人篱下。芥川龙之介坎坷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芥川在谈及《鼻子》的写作动机时,写道:从失恋开始,由于摆脱不了失恋问题的影响,当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情绪不免消沉,所以想写一些远离现代现实生活的愉快的小说[1]。于是他从日本古代历史故事集中选择了鼻子这个题材,文风诙谐幽默,塑造了一个可怜又可气,可笑又可悲的禅智内供的形象。但是,即使这样也没能摆脱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一针见血的批判、揭露。由此可见,芥川龙之介内心深处对人性的丑恶是非常厌恶的,并且他的这种悲观的人生观也是与生俱来的。这些悲观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表现为人心叵测,和对人性的极端不信任,甚至演变为憎恶和蔑视。但是芥川在事业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却丝毫没有减轻他隐藏在内心的苦痛,以至于他最终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短暂而光辉的生命。

6 结语

芥川从现代早期的利己主义视角出发,来剖析人物心理,同时又借用历史上的人物来批判现代自私的人性。芥川龙之介重视对人以及人性的观察,敏锐洞悉市民阶层的弱点,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以及人性的虚伪与做作,并且在其作品中对此进行批判和讽刺,让读者产生共鸣。在小说的最后,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出一个很明确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无限的思考。让读者在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清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反省自身的欠缺,重新找回自己的真心。

[1] 董妍娜.《鼻子》——人生的悲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1-14.

[2] 高惠勤,魏大海.芥川龙之介全集[M].青岛.山东文艺出版,2005,(7):200-206.

[3] 郭林秀.芥川龙之介的《鼻子》所折射出的深层意蕴[J].科技信息,2010,(8):21-24.

郭晓琳(1991.10-),女,汉,河南省洛阳市,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跨文化交际。

I313

A

1672-5832(2016)09-0053-02

猜你喜欢
龙之介芥川利己主义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 00:07:57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伦理学研究(2022年4期)2022-03-23 04:38:38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Résumé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