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九和
高中语文课堂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巧妙结合
樊九和
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写作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后者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自万世师表孔子始,就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从读开始、以读为本。叶圣陶强调“不要把指导阅读与指导写作看成两回事”,要从阅读中学习做文章。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结合流于形式,尤其是低效的阅读难以支撑高效的写作。由此,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提出阅读与写作教学巧妙结合的策略,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 新课程改革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巧妙结合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割裂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板块,甚至呈现出“重读轻写”、“重写轻读”的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符合新时代下语文教育理念。叶圣陶曾谈到“不要把指导阅读与指导写作看成两回事”,以读促写,能够提高写作水平;以写促读,能够进行深入阅读,探索二者的有效结合意义重大。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沿用传统模式,即割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大板块,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第一,重视阅读而轻写作,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字词的梳理、语句的剖析,沿着“作者——背景——主旨——写作手法”的路径分析文章,几乎不涉及写作教学,即便有也是停留于文体介绍、写作手法。教师的教案“精密”设计了教学步骤,精美的范文显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写作“短板”依旧存在。第二,语文课安排不科学,导致作文课较少。在语文课上,通常两节连堂被安排为作文课,单周写双周评,甚至存在教师为追赶课程进度而放弃作文课,改为课后练习,教师作文指导不足,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升。第三,写作教学呈现盲目性、随意性,依旧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高考“指挥棒”下,作文教学模式死板,没有明确的训练计划,沿着“写——互评——讲解”的路径展开,导致学生作文写作模板化、空洞化现象严重,缺乏“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第四,阅读、写作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阅历、知识面、生活感悟等因素,导致阅读理解能力不佳,写作没有创新、真情实感。
“能读、会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2006年新课改以来,至今已经历了十个年头,语文教学读和写的契合点依旧未找到。首先,“能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赏析,品味语言的精美、形成与作者的共鸣。其次,“会写”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下笔如有神”,能够写出真实表达情感、内涵丰富的文章。阅读能力主要取决于阅读量、理解力以及自我感悟,“吞”进经典的文学创作,内化吸收。积累一定的阅读,加之对生活的认识、有感而发地创新,让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吐”出内心世界的感悟。阅读、写作能力都是语言能力,读是用心领略别人的语言,写是用心表达内心感受,读是知识的积累,写是知识的加工升华。在写的过程中,能够明确自己所需、所欠缺的知识,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有所针对性,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提升。
目前,部分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有限,依旧停留于模仿优秀作文选,语言贫乏、创新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方式陈旧,未能将阅读、写作二者有机结合,无法满足新时期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注重自身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自身写作能力及写作经验
“欲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教育学生要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育,不断更新观念,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教学、因材施教。要促进高中语言课堂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巧妙结合,具体可从以下几条路径展开:第一,深入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构建自由、开放、活泼的新型课堂。新课改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具有时代性,契合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深入研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教学方向,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品质。
第二,语文教师自身阅读能力的培育,提高文学素养、丰富学科知识。吕叔湘曾提到,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最根本的问题是师资。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自然能教出好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自身必须有阅读的爱好与能力,不断丰富“知识库”,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不阅读就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导致教学捉襟见肘,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阅读更是最起码的职业底线。阅读不能仅限于专业书本、教辅,更要博采众长,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作品的解读上也要高瞻远瞩、切中肯綮,将自己独到的感悟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浇灌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自主走进知识圣殿,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语文教师重视自身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摸索写作规律、丰富的写作经验。科勒斯涅克曾说:“写作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应挖掘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有感而发写作、抒情,培育自身深厚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写作,在选材、立意、谋篇中体味甘苦,才能评判文章的优劣,指导学生的写作。
(二)鼓励并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阅读与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语感的形成,需要阅读材料的积累、借鉴,从而形成自身的思想、内容、观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就是吸收与吐纳,鼓励并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注重个性解读、背诵积累,阅读文学名著、时文经典,提升文化素养,为写作奠定基础。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接触多种风格的文章,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经典著作,弥补生活阅历不足。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寻找阅读材料,培育广泛的阅读兴趣,增长知识面、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养成“心、眼、口”三到的习惯,与文本、作者形成共鸣;引导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借鉴表达技巧,抓住文思如泉涌的时机,提升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如字典、词典等,夯实语文基本功底,深入剖析作者的用词技巧、理解作者的情感。加强学生对唐诗、宋词、元曲等古典文化的鉴赏,读诵十四行诗等西方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整体而言,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促进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的良好养成,积累写作素材,让写作得心应手。
(三)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借鉴写作技巧,进行真情实感的创作
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都是经典著作,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解读经典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仿写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科书的每一单元均是按照文体样式编排,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的各种体式来训练作文。如说明文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说明文写作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强调说明文的三要素,即内容严密性、说明生动性、语言准确性,在单元教学结束时让学生模仿典型的说明文文体进行创作。在经典著作学习之余,让学生自主找寻中外类似作品、借鉴写作技巧,剖析范本的立意、情感、写作特点,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知识与技能。
总之,高中语文课堂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巧妙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及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赵厚玉.语文教育学的现代阐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罗建军.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初探[J].俪人:教师,2016(5).
[3]龙翔.课文阅读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1).
[4]李永.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6).
(作者简介: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
樊九和(1967-),男,汉族,河南长垣人,文学学士,中学高级,研究方向:民族学生汉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