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之仇英身份的特殊性

2016-11-26 11:08:24杨雅杰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漆匠仇英唐寅

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吴门画派之仇英身份的特殊性

杨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明代初年,礼制严密。朱元璋认为元败亡的重要教训,就是“贵贱无等,儹礼制败”,而“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辩贵贱、明等威”。洪武十三年(1380)颁行的《明律》中专列“服舍违式”条,对于越级儹用服饰、车舆、房舍、器用者予以惩处,庶民五十,官宦仗一百。在这样严格的礼制约束下,庶民的社会生活表现得相对拘谨、守成、俭约,且明代的社会身份限定了社会地位,接连的自由权也相应破受限制。如其社会身份被限定为工匠,社会地位难以自由改变,而工匠作为明代职业社会体系的特定人群,其职位是世袭的,世代为官府劳作,社会地位及权利略低于庶民,尽管政府在成化年间,对轮班匠的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并没真正解除手工匠所受的封建劳役的束缚,社会权利及地位极其不平等。可见明代社会不是现代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社会层级关系。

仇英,字实父,号十州,出身贫寒,据明张潮《虞初新志》里附记仇英云:“其初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徒而业画。”可知最初应是一位民间画工,而明代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是从其所出生的家庭继承而获得其所属人群的身份地位。工匠出身的仇英很有可能世袭了其父亲漆匠的职位,最初以漆匠的角色混迹于市井。当初仇英在一家手工作坊干活,工头对于工匠的盘剥非常厉害。每天都要干十二三个小时的活,空余时间受到极大限制。而他学画的念头也受到非难,老板有时候甚至声嘶力竭地朝他吼叫,忍受着老板的白眼和富人们的嘲笑,只好将学画的念头埋藏于心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敢偷偷地作画,一幅画就是一个通宵。待到晨鸡高鸣,他用冷水冲冲脸,便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有时候,作坊主派他到外面干活,他趁机到一些繁华的庙宇、歌楼等地找一块地方作画。在喧嚣的人群中,他既能锻炼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又不容易被注意,因为在苏州,像他这样普通的工匠甚至画人实在是太多了。他就这样全神投入在自己的创作中,烈日炎炎,额头上除了道道汗痕,却浑然不知。对于仇英来说,这就是现实的生活,别无选择,只能坚持每日出工来养家糊口。现在大家提起漆匠,似乎带有鄙夷的意思,大多是源于其连带的社会身份在社会秩序中的角色定位,被贴上了难以磨灭的标签。如果在社会缺乏流动性的情况下,则非常可能长期保持其出生时所具有的身份地位。在社会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可能通过后天行为,改变自己的身份。明代除了贵族与贱民以外,庶民这一社会阶层拥有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国家机关从而实现向士绅阶层流动的权利。由于仇英没进过私塾,不可能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志向,因此对科举毫无念想,只能在暗夜的灯火中摸索作画,在清冷的月光下陶冶身心。这与出于同一师门(周臣)的唐寅截然不同。唐寅祖上军功赫赫,并非世代布衣,因此父亲唐广德期盼其考中科举,光宗耀祖,与一般仕宦之家无异。唐寅没有接受过正统教育,但从小却饱读诗书,人文修养极高,除书法绘画外也精通诗文,受到朝野书画大家沈周的青睐,有机会随行左右,与祝枝山、张灵等好友日夜相伴,时长相互交流,激荡身心,所以性格和志向自然不凡。其画往往与诗、书、文交相辉映,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典型的文人画家。而仇英以一位非文人画家,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称“吴门四家”,画史上却不将其归为具有文人气的吴派,可能大致的原因是其文学修养较低,算不上真正的文人。

仇英约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苏州太仓县,卒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九月十六至十二月十六日之间。这里的生平是根据传世的一幅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来加以推断的,由于在画上不做题跋,只落个穷款,因此对于他的生卒年有些不确定性,说法不一,未定论,但相差不远。根据生平,可知其生活于绘画风气扭转的明中期,由于思想解放,心学替代程朱理学得到发展,强调理性,注重统一性的院派绘画在正德以后自然就衰落了。元代的那种抒写性灵,追求个性,强调主观自我的绘画风格得到复兴。因此于人文荟萃的苏州,在元代传统的基础上,诞生了新的文人画派——吴门画派。然细观会发觉仇氏的成长经历与其他三人颇有不同,仇氏以精工富丽的绘画风貌闻名画坛,但这并非他作品风格的全部。与其并列的沈周是诗书满腹的谦谦君子,颇有隐逸之风,是吴门画家的典型形象。至于文徵明更是毋庸置疑,他是一位老成,不与权贵打交道的隐士。唐寅就不用多说了,士大夫出身,才华横溢。只有仇英,既未能锦心绣口,以诗才自恃,他只是工工整整、规规矩矩、细细密密地作画,画上无洋洋洒洒的长题长诗。在这种情况下,仇英的画风与吴派当然会有本质上的不同,这和心性有极大的关系。那些充满诗情画意和士大夫的高雅情趣、往往是诗书画印结合的作品,当时吴中的大部分名士都是此方面的高手。有明一代,文人画派和院体画派都趋于成熟。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对于一生没写过诗词,书法只是一般工匠水平的仇英来讲,心中未必没有向慕之意。要让几乎没受过正规教育,常年在市井谋生的仇英一下子变成充满情趣和品位的文人,也太过为难。他大概知道自己在文人画方面的欠缺,索性放弃,选择了青绿山水,与当时流行的文人画划清界限。其并未像一些浙派后期画家那样,走入一味追求豪放纵肆的末流之中,而是顺应艺术风气的嬗变潮流,不失时机的向吴派艺术风尚靠拢。不因世俗的喜好而勉强去做,对于仇英是合乎情理的选择。

明中期的苏州丝织、刺绣、制扇、玉雕、颜料、书画装裱等手工业都十分兴旺发达,画匠和漆工比比皆是,同时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仇英来到苏州桃花坞落脚,可谓恰逢其时。在生活上不屈不挠,凭借漆匠的手艺混迹市井,在这种生活境遇下,通往成功之路困难重重。其始终不忘绘画之志,这为文徵明所赏识并极力提携,使得仇英在苏州画坛中崭露头角,对其提携并非偶然。仇英的绘画天赋和好学上进是其主要原因。其画风中那种坚实的造型能力和雄劲的笔墨技巧,得益于老师周臣,其扎实的功力,善于继承唐宋以来优秀传统作品的基础上,吸取民间艺术和文人画的长处,形成自成一家的气势。漆匠的营生并非其最终目的,在这个陌生的市井以旁观者的身份,一步步开拓眼界、提高画艺、接触文人圈,最终通过自己默默耕耘,从而提高了社会地位,跻身四家之林。

[1] 张书珩 傅新阳 .《明四家绘画艺术》.远方出版社出版社2015.12

[2] 李天道 李玉芝.《明代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审美诉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

[3] 牛建强.《明代奴仆与社会》.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

[4] 赵轶峰.《身份与权力:明代社会层级性结构探析》.求是学刊.2014.9

杨雅杰(199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J212

A

1672-5832(2016)11-0193-01

猜你喜欢
漆匠仇英唐寅
仇英的绘画人生
读者欣赏(2021年12期)2021-12-31 00:47:18
鼓震
红豆(2021年7期)2021-08-31 22:09:11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6
别出心裁 自成一格——唐寅《灌木丛筱图》赏析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12
大秦岭·山水
当代陕西(2018年16期)2018-09-11 06:22:12
刷漆匠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紫禁城(2017年9期)2018-01-03 01:30:58
仇英与丹青之缘
老年教育(2017年9期)2017-10-14 09:01:13
《剑阁图》背后的草根仇英
看历史(2017年7期)2017-08-03 09:06:17
唐寅绘画专题
中国书画(2017年4期)2017-07-04 08: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