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春霞
有效构建《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思考
边春霞
“生活即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品德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真实的生活实践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处处彰显生活理念意识,真正为小学生全面健康的终身发展而奠基!
生活理念意识 生活情境 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修订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 “生活性” 与“综合性”。
课标强调: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热爱生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课标强调本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理念下的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 所以,我们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生活的特点。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体感悟道德准则的力量,真正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组织学生“找秋天”的活动中,有些孩子在草坪上捡来了破塑料袋、纸屑等废旧物品,于是,我将“找秋天”变成“让家乡的秋天更美丽”的活动。我鼓励孩子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拾起草坪上的垃圾,并按质地进行归类,组织孩子们讨论“怎样处理这些废旧物品”。孩子们讨论非常热烈,想出很多方法并进行尝试,有的同学进行剪剪贴贴,把它们制作成小花篮、小船等美丽的装饰品;有的同学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有的同学则尝试用火烧、用土埋等办法消解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品。尽管他们有的方法尝试或失败或成功,但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秋天的季节特征,发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还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拓宽了孩子学习的大舞台。在无限丰富的大自然这个生活课堂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还增加了许多新的体验和感悟,真正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课程内容、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地方性”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的具体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教学《环境污染》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砍伐树木,滥杀生灵使动物失去家园,土地沙化,扰乱了生态平衡;水污染使鱼虾水生物死亡,饮用水污染,人类会出现各种疾病;大量的白色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危机动物安全;空气污染容易使人引发肺病、白血病等。学生了解了各类环境污染的害处,共同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这种真实生活情境的引导,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生活中,使儿童现实地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真实生活,并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要通过讨论、辩论、游戏、扮演角色、模拟生活情景、参观、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制作图表等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实效。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你平时积攒的零花钱、过年过节收到的红包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既受到了生活道德的教育,更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道德的源泉。我们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情境出发,把真实的生活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抓手,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这样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德育才会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克服脱离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课堂真正走进真实而广阔的生活天地。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打好“生存能力” “健全人格”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三个基础,真正为小学生全面健康的终身发展而奠基!
[1]〈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
(作者单位: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第三小学)
边春霞,宁夏中卫人,大学专科,中宁县第三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