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三论

2016-11-26 08:12唐德俊
长江丛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师德道德建设

唐德俊

师德三论

唐德俊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师德的内涵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等三个方面;师德引领着社会道德和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加强师德建设,使之走出困境,健康发展,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努力。

师德 内涵 价值 困境 出路

一、师德内涵解析

以往学者关于师德内涵或结构的研究颇丰。归纳起来,师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体现了从事教师行业的道德准入门槛;二是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之外,作为一般社会公民所应履行的道德责任或要求。教师既是职业人,更是社会人。因此,这两个方面相互交融。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个人道德水平,在表现方式上,都呈现出一种“实然”状态,都受到来自社会或他人的评价和监督;三是教师的个人道德追求,即教师对自身未来道德形象的主观把握、理解和追求,表现出一种“应然”的状态。它处在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上位,引领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个人道德品质向更高处发展。

教师的道德生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培养学生道德,二是教师培养自我道德。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一般来说,爱心会呼唤爱心,同情则会引起情感共鸣;高尚的师德,会在学生心中撒播崇高的种子,卑劣的灵魂同样也会污染受教育者的心灵。师德是引导学生思想、行动的路灯,如果它没有发生应有的作用,则一切偏执、暴掠、盲动行为都可能发生。

二、师德的当代价值

教师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社会道德水平对教师道德具有巨大的浸染作用。然而,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自身的知识、能力、道德修养等引领学生,使其身心朝向积极方面转化的活动,这一活动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即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学生的真善美,需要教师的真善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社会道德体系中,教师道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稳定性,同时,教师道德能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起到引领和补救作用。

教师道德引领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在功利化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变得热衷于攀比,心态浮躁,一味追求高效率和所谓的捷径,付出就要马上看到效果,短暂的满足被新的不满足所代替。社会充斥着利欲熏心和各种人性的阴暗面。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教师既在世,又超脱于世,抱着对知识的坚守和对德性的执着,默默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道德自留地。许多教师能够在社会道德变革的冲击中,保持本色,坚守阵地,远离虚假,挑战丑恶,成为维护社会道德的中坚力量。教师道德对社会道德的引领作用,主要通过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学校在社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崇高道德形象等方式实现的。

教师道德引领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师德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学生道德的引领。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其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无疑在众多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无论是小学、初高中,还是大学教育,教师对学生的道德引领,都深刻影响着学生在校或校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德育是教师道德教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统一。学生通过教师道德教育过程,习得道德概念,形成道德情感,树立道德意志。因此,教师道德教育过程,实质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学生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通过个体对道德的理解、感知,产生道德行为,从而影响他人和社会。

三、师德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然而,教师道德对社会道德和学生道德的引领,是有条件的。当前,存在着四种因素,使师德建设陷入困境。一是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因素。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道德。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催生多元化的道德观念,使社会和教师本身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索取与奉献、利他与利己、欲望与理智之间出现摇摆,道德主线不明朗,道德内容不稳定,道德信念无法确立;二是制度因素。从学校来说,缺乏有效的师德考核、评价、奖惩机制,使学校对于师德建设有心无力;三是主体因素。从社会来看,随着学校影响力的降低,教师渐渐淡去社会道德主体的因素,被淹没于良莠不齐的社会道德洪流中;四是认知因素。在经济大潮和功利主义的冲击下,道德较金钱、权力、地位显得苍白,师德较教师能力、知识、影响力等显得不再受关注。这种道德认知错位,普遍发生在家长、学生、教师、管理者等身上。

相应地,加强师德建设,使之走出困境,健康发展,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一是调整发展方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通过多元价值观的交融,形成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使道德的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列车。只有人人关注道德,形成全社会统一的大道德观,才会使道德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师德成为学校、教师发展的新助力。无视道德的所谓发展,最终都会反受失德之害;二是加强学校师德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学校应通过师德专项立项或师德建设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师德研究,动员所有教师参与讨论,吸收新观点新做法,形成有效的师德考核、监督、反馈、奖惩等一条龙制度;三是加强学校的社会道德主体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的横向道德项目或道德活动,高尚教师的社会道德宣传等方式,加强与社会的道德联系,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助益社会,增强学校的社会道德影响力。如此,教师就能在大道德观的指引下,准确把握并不断完善自身道德,从而有力引领社会道德和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唐德俊(1973-),男,汉族,安徽寿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百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韩国圆光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史、德育。

猜你喜欢
师德道德建设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致良知与师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