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
走出“唯框架论”误区探索应用写作教学的新途径
刘 超
作为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我们总是听到一种共同的说法:应用写作教学没什么可讲,很枯燥,只能讲所谓的“框架”。这种说法尽管说法有偏颇,但却得到公认,于是我们看到在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努力摆脱已有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传统束缚,走出“唯框架论”误区,探索应用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应用文写作 框架论
市场经济造就了应用写作及其教学空前兴旺的局面。但目前的应用写作教学却走进了单纯教习格式的误区。其实,任何应用写作的传旨达意都是凭借正文实现的。培养各级各类职业人才应用写作能力,都应以素质教育为本位,在培养应用正文的写作能力上下功夫。
应用写作的特点,概要说来有四个:即鲜明的政治性、很强的写实性、应用的广泛性、格式的规范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唯框架论”现象呢?首先应该肯定讲,这种“框架”是应用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相对程式化”,“写作格式的规范化”是应用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我们应肯定,讲“框架”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要承认讲“框架”是唯一的。只是由于文章的要素表现为四个方面,也就是通常人们讲的文章的四大基本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那怎么只注重结构,甚至是只注重结构知识的文种框架呢?为此作如下辨析。
(1)讲框架不可能代替讲主题。主题是什么?主题是思想,是认识,是观点,是主张,是意图,它应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所在。就主题而言,“框架”在文章中反映的是作者对主题认识过程的思路框架,表现的是一事物内在联系的必然性。科学的,正确的文章主题是一篇应用文的“灵魂”。难道这种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能背文种“死框架”所能产生的吗?显然不能,于是我们说,“唯框架论”不能解决教会学生提炼主题的问题。
(2)讲框架不能代替讲材料。什么是材料?材料是文章的内容,是解决用什么去说明主题的问题,是产生主题和说明主题的物质保证。那么选什么材料,不选什么材料,写什么内容,不写什么内容取决于什么呢?我们认为取决作者对写作材料性质的判断及对材料与主题内在联系的认识。
(3)讲框架也不能代替讲结构的全部内涵。那“框架”是什么?它仅仅是文章结构的外在形式,在应用文写作中结构形式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结构相对程式化的特点,因此讲应用文写作知识绝对应讲清文种的结构形式---“框架”。“感觉到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因此既要讲清对框架的感觉,又要讲清对框架的理解,也就是说不仅要知道框架是什么样的,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即结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4)讲框架不能代替讲语言。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反映思维的外在交际工具。就框架而言,“语言”也同时是文种框架形式的文字符号表现。在用文字符号书写成文的过程中,语言文字应是对框架内涵的书面反映。“框架”形式在文章中通过语言对文章层次意义的构建中突现出来的,使之符合文种的特定“框架”形式,此外,就构成文章要素之一的“语言”来说,能用它体现框架只是功能之一,若把应用文写作的语言的运用作为整体事物来研究的话,则应该就其在文章的全文构成中的功能去强调它的正确性,质朴性,简约性,鲜明性等,这同样不是讲框架可以替代的。
由此我们看到讲框架绝对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正因为“唯一”这种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其教学效果是稍微地,于是运用这种普遍的教学方法,“教了也不会”便成了很多应用文写作教师的困惑。那么如何探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呢?
在教学实践中走出一条以思维为引导的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思维对象的准确性
思维对象的准确性问题,在写作过程中是应放在首位的问题。因为文字是思维信息符号,“写”是“想”的再现工具,因此要把握“写”,必须首先把握住“想”。
(二)把握思维主导的正确性
文章的写作意义表现为它的社会作用,在文章构成要素中表现为主题,即一个看法,一个意图等等。应用文主题的确立将直接影响具体的社会实践行为,因此能否提炼正确的主题的思考过程,在文章整体构思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思考才能保证主题的准确性?即对写作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提炼。
(三)把握思维方法的系统性
思维方法的系统性是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相关性和思维的有序性。
(四)把握思维意识的创造性
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写作”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我认为想写出具有新的思路,新的深度,能解决新的问题,能找出新的办法的高水平的文章就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
面对传统的应用写作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要走出“唯框架论”的误区,寻找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就必须以全新的思想去探索。
[1]王少华.谈改革中的应用写作课[J].应用写作,2002(4).
[2]陈苏彬.试谈《应用文写作》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杨文丰.高职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董雪明,徐新民.谈公文写作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
[5]张亚权.积极创设写作氛围,注重应用文写作与教学的情境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4(6).
(作者单位: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