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静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62)
浅谈我对“六法论”的理解
高文静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62)
南齐谢赫是绘画理论家,他擅长风俗画,人物画,但他最为著名的是美术理论方面。著有《古画品录》,成为中国最为古老的绘画论著,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为后世评画之依据。
何为“六法”,所谓“六法”即:“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此后,“六法”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其实,谢赫并没有对“六法”做太多的论述及解释。现就后人的理解及应用作一细致的分析。在“六法”中谢赫首先提出“气韵生动”它是“六法”中最为重要的一法,郭虚若说:“气韵既以高矣,生动不得至。”指的是绘画形象所呈现出来而能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和所表现出和谐的节奏与赏心悦目的风致,它是绘画作品整体精神之反映。“骨法用笔”是通过笔墨来勾勒捕捉所表现对象的个体特征。“经营位置”讲的是画面中形象位置需要经营的巧妙,妥善等。“传移模写”是临摹的时候讲究传神,移情,模写。“应物象形”是所画对象形态外观。“随类赋彩”是色彩应表现出物体及应有的色彩。
在“六法”中,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是审美范畴,概括了“骨法用笔”及以下四者的表现特质。
谈及“气韵生动”,“气韵”是谢赫对前人艺术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其中包括“气”与“韵”两层意思。后来“气韵”被专指人物,扩大到中国画的各种题材。“气”与“韵”“气”通常是表现人的时候所体现的是人气,骨气品性,性格是表现的一种阳刚之美。“韵”是指人的精神状态,由内而发出的一种韵味,一种超烦脱俗的美感,是一种阴柔之美,表现人的一种精神气度,表现对所欣赏的,所画的内容,所欣赏对象的一种神情。中国画无处不讲究气韵,还有另一种说法“气韵生动”一法必须与其他五法结合一起才是最有效的,缺一不可,其他的五法,都是以“气韵”中心开展。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创作的关键,也是中国画审美评论的重要标准。唐代张彦远说:“夫象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想要绘画就应该好好练习书法,用书法的功力去进行绘画,这样才能画出一定的味道。这主要是因为在一幅作品中通过“骨”来表现人物的骨法,容貌,通过“笔”来捕捉人物的力量。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产生了共鸣。
宋代“白描大师”李公麟,深受“骨法用笔”的影响,他最为著称的是“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它的效果是“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白描”是只用笔墨勾线,一种高度简洁又要效果明快的表现手法。它依靠曲直,粗细,刚柔,轻重而富有韵律变化的线条,达到对复杂的形状与特性的概括。他所画的人物,往往只凭几条起伏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来完成,这就是“骨法用笔”。“用笔”所谓“造型”的魅力所在。还有《九歌图》在线描上的飘举,以及在衣褶上的顿挫变化,都见他的风骨特立。这就是对骨法用笔最好的诠释。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是指画家的绘画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对画家来讲,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宗炳在《山水画序》中指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中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应物象形”排在第三位,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形”的把握与描绘已是相当重要了,体现了画家不仅注重“气韵”、“骨法”,同时还表现了外在“形”的重要意义。
元代王振鹏有幅作品《伯牙鼓琴图》描写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不仅是千古以来雅士们交流沟通的典范,也成为画家深爱的题材,作者通过生动的画笔,准确的造型,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与外形的特征。特别是着力通过三个童子的“神”来表现俞伯牙、钟子期之间的心心相应。这幅画通过准确的造型、严谨的笔法、圆转流畅的线条来反映出他们忘记世俗的一切,完全沉醉于精神世界之中,可称之为“以形写神”的典范。
“随类赋彩”顾名思义就是随着不同物类而赋予不同的色彩,五代时期荆浩《画说》中说:“红间黄,秋叶坠;红间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千思付,不如见;色施明,物件便。”这些话都说明画的设色,务必“随类赋彩”,而且要随季节的变化而“赋彩”,“赋彩”时还应注意色的调配,这“随类”二字就指明了物类、时类与色类的“赋”用。要根据不同的物类、时类而赋予,才能使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经营位置”亦是现代人所说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后来谢赫将它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构图。“位置”就是我们在画画时,人或物亦或是其他东西的位置即所在的地方,都应该仔细摆放、仔细推敲,切不可随意安排,应将绘画与现实生活中联系在一起,不能违背自然生活规律,中国绘画历史历来较为注重构图,讲究主次,虚实,繁简,疏密等关系,以五代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为例,作者大胆突破空间,把不在一个时段发生的事情一段段展开,每一段的人物、故事都远近不同,从而突出画意,突出主题,表现了意境。
“传移模写”是六法最后一法。其实学习中国画第一步应该从“传移模写”开始。“传移模写”包括传神,移情,模形,写画四个创作环节。以谢赫“六法”在内的逻辑看,“传移模写”应是创作,而不仅仅是临摹。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将“传移模写”的真正意义不仅仅针对传统绘画技法进行“临摹”。更重要的是通过“传移模写”来表达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在创作中“传移模写”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启发和勇气,我们可以更广阔地到传统中去“模”,寻找各种传统文本,大胆地将之“传”“模”到自己的作品中,将传统作品进行排列,改造,并加以创新、移位,进而变成自己的作品,这并非偷盗,而是学以致用。
“六法”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当然,不同时期的画家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在这个多元化,思维活跃化个性张扬化的时代,中国绘画处于一个洗新革面的时期。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我们更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高文静,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职务:学生,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J202
A
1672-5832(2016)08-01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