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俊
基于“四轮驱动”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
于 俊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实习企业众多,并且实习的岗位杂、周期较长,这些特征导致其管理与实施过程复杂,学生实习效果不佳。本文探讨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下,学校、企业、政府以及家庭四方在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基于校、企、政、家“四轮驱动”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 四轮驱动 管理机制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能否有效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多方共驱共管顶岗实习,将直接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能否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入学后的前两年或者两年半在学校进行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最后再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由于实习的组织和参与方较多,且过程漫长,导致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参与方管理职责不清、协同不力等情况,粗放式的管理使得顶岗实习质量不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和适应岗位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如何进一步明确参与方的角色与作用,发挥各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各环节有序开展,提升实习成效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目的不明确
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拥有院校的在校生和实习单位的员工两个身份。有的学校简单地认为顶岗实习就是预就业,导致学校存在推荐实习单位率不高、实习的岗位与所学的专业不相符等问题。有的企业认为顶岗学生就是公司的职员,只强调实习学生要完成岗位职责,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有的企业甚至利用学生社会经历不足,维权意识欠缺的特点,对实习生提出苛刻的工作要求,布置繁重的工作任务。有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只需完成企业布置的任务,主观上忽视了实践和岗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是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职责,家长不需要任何参与。
(二)实习教学计划与方案落实不力
顶岗实习不但存在集中和分散等多种形式,并且存在各实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同等复杂情况,导致在落实实习教学计划与方案过程中,学校、企业协同不力,企业无法按照实习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实习岗位,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系统的培养。
(三)过程管理不扎实
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有别于学生在校的实践教学过程,其面临实施主体企业各异、教学地点散多、教学指导及实习管理过程复杂等情况。在实习中,学校的指导老师指导不及时,企业指导教师忙于生产经营,缺乏指导的内在动力。学校对实习教学的巡查和督导欠缺,学校和企业双方对实习教学日常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完善,学生实习的信息状况由企业到学校的反馈路径不畅。
(一)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以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肩负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职责。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推动顶岗实习工作。第一、学校要紧密围绕经济发展新方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主动与企业协调沟通,优化专业设置、紧跟企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编制、实施人才培养的计划和方案,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确保学生具备进行顶岗实习的必要实践技能和素养。第二、建立健全体制和机制。学校要依托教学管理和校企合作部门建立有关对顶岗实习进行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工作组,可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领导,设立特定的机构,承担日常组织、实施等各项工作,并把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学校、系部、教师三级管理体系,全面指导、监控顶岗实习各个环节。第三、构建制度体系。不仅要建立具备一般指导性的文件,更要针对实施过程管理、具体环节管理、考核评价、学生权益保障、应急处理方案等方面制定完善制度,明确各方职责,构建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第四、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指导教师要深入企业,或可通过各种网络通信手段,联合企业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主动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难题,针对问题,协同各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并做好实习的全面考核和评价工作。
(二)突出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大量的人才维持和支撑,企业不仅是技能型人才的享用者,更应该主动承担培育人才的职责,成为培育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参与方。相比直接从人才市场获得技能熟练、经验丰富,并且具有很强忠诚度的优秀人才而言,企业主动联合高职院校,参与学生顶岗实习计划、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失为获取高技能人才的更切实际可行的途径。首先企业要转变观念,明确主体职责,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合适岗位。第二、企业要结合自身需求,与学校共同制定学生实习内容、提出实习要求,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效的相结合,突出实操,提升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第三、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共同承担指导学生实习的任务,共同做好实习过程管理、实习效果监测。
企业应充分体现出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主体作用。一是企业要结合已有奖惩制度,在确保实习学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进一步制定恰当的实习生实习奖惩激励办法和规定,具体可以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甚至可以包括实习后的岗位录用、岗位晋升等激励办法。通过正确的激励引导,激发实习动力,使得实习学生有更加明确的实习目标和自发的动力。二是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实习生进行集体学习和集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学习岗位职责、文明安全、企业文化以及培训岗位实践技能,甚至可以组织实习生进行拓展训练,从而使实习生在思想上逐步转变并认同自身的企业员工身份,产生对企业的群体认同感,融入企业的文化,并能以负责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岗位实习。三是企业可以制定员工担任实习指导工作的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指导职责和奖励措施。根据员工承担指导工作量的大小和指导工作的实效,给予员工物质奖励,或作为岗位晋升的标准要求。
(三)强化政府保障职能
学校联合企业、行业共同开展顶岗实习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舆论导向、完善法律法规、统筹管理等方面。第一、加强舆论导向,彰显实习效果。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在媒体舆论的话语权相对传统媒体时代已经削落许多。政府应充分整合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媒介,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道和宣传。对涉及顶岗实习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政府要及早介入、主动回应。第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我国的现行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并没有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权益有明确规定,政府没有制定专门针对顶岗实习的法律。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明确了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在税收减免、协议约束等方面的权益,鼓励实习单位接收学生实习。但相比发达国家政府对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等方面的强制性政策和优惠保障措施方面,我国的有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搭建平台,优势互补。政府部门应联合行业、企业、学校,使行业在顶岗实习中的指导和评价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力促校企成功构建联合开展顶岗实习的平台。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的特点,设立多方联合开展顶岗实习的管理或服务中心,实现统筹管理、统筹投入,形成合理规范的顶岗实习工作绩效评价体制机制,促进校企高效开展顶岗实习管理的各项工作,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第四、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可加强企业对顶岗实习政策及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政府可对企业组织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进行走访巡查,对未能有效确保学生实习权益、企业指导及管理不到位的企业要督促整顿;对能按照实习计划,有效组织实习,规范管理实习的企业给予表彰。
(四)重视家庭辅助作用
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与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对于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第一、家长要理解并重视学生的顶岗实习,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对口实习单位。在实习过程中要与校企协同管理,形成合力。第二,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已是企业的“准员工”,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多关心,了解子女在新环境下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顶岗实习工作中,学校、企业、政府和家庭四方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行使好权利,而且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政府在顶岗实习管理中,不但要敢作为、更要建规章、立制度,给予政策,并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展顶岗实习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企业的巡查和指导,为多方合作搭建畅通的立交桥,为营造顶岗实习的积极环境和氛围提供保障。学校与企业要密切联系,企业要敢担当,要寻找双方合作开展顶岗实习的契合点,探索创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实现实践能力培养、岗位实习以及就业三者融为一体。家庭与学校、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家长要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实习,校企与家长之间要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形成良性互动,共育人才。通过有效的四方联动机制,激发顶岗实习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促进顶岗实习工作获成效,实现多方共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12号.2010(07):08.
[2]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2014(06):16.
[3]教育部等五部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Z].教职成[2016]3号.2016(04):11.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中国职教学会教材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课题“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多元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02-43,课题主持人:于俊)。
于俊(1981-),男,江苏金坛人,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软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