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2016-11-26 22:20叶小明洪燕燕汤俊
老区建设 2016年18期
关键词:民俗校园文化校园

叶小明 洪燕燕 汤俊

民俗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叶小明洪燕燕汤俊

[提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学的角度,厘清民俗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及特征,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进一步提出民俗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性思考,旨在为高校校园文化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民俗体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定义至少有二百种,广义的来说,是一种人类活动共有的模式,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社会现象。民俗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失的一个分支,而民俗体育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民俗体育百年之前就有研究记载,在新时期和高校转型的重要阶段依然是热点。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这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创新的需要,也是体现多元文化中正能量价值的形式。本文以“文化”为切入点,分析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以及民俗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目的是使人们加深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功能,为高校校园文化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民俗体育文化、校园文化的概述

(一)民俗体育文化

民俗体育文化隶属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为了厘清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文化查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纵观前人的成果对民俗体育的分析有很多种,学者涂传飞认为民俗体育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是一种具有集体的、模式化的且为民众所传承和发展的传统体育文化。[1]《体育科学词典》对民俗体育解释为: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2]诸如此类的,虽然其定义说法不一,但是有着共同的特征,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概括有:①区域民族性②继承和变异性③模式化与多样化④集体性与规约性⑤广泛的普及型⑥表演的趣味性等。

(二)校园文化

校园是继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摇篮,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风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接触最为广泛,最富创造力的一种文化。很多学者对校园文化的定义都做了分析研究,如龚德贵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在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3]王德广从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对比研究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提出了校园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价值结构;重视学生“自治”、“自重”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自我意识三个方面的建议。[4]尽管校园文化的内涵众说纷纭,但离不开两方面: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包括教师与学生;另一方面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文化的外延,这两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广大师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三)民俗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民俗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部分与整体、被包含与包含,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民俗体育文化隶属于校园文化的一种,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附于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发展,在高校发展民俗体育活动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校园文化也因此而丰富。

二、民俗体育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

(一)促进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自觉

张诗亚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文化认同教育。[5]人们生活在民俗文化中,文化可以后天习得的,人们在后天不断学习和习惯中彼此沟通和了解,从而产生了对某种文化的认同和依懒,是文化心理上的一种归属感。民俗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如学者杨世如对苗族的独木龙舟竞赛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这一节日活动已成为苗族的精神支柱之一,对增进族内团结及缓释族内矛盾,维系苗族群体内部的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作用。[6]拔河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距今2400多年,是校园开展非常广泛的民俗体育活动,广大师生对此乐此不疲,因为它体现了团队的力量,折射出了个人的品格、民族的精髓。2001年7月,临潭城关镇(旧城)万人扯绳活动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肯定。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任何学科都源于民俗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很多民间文化在逐渐的消失,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应该得到重视,我们应以主人翁的状态自觉地投入到保护民间文化工作之中来。

(二)丰富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每个青年大学生都在参与着校园文化的构造并且还在不断地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多元性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才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需要多元化,社会也需要多元性。对此国内很多学者表示认同且提出自己的观点,如金少萍观点: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偶然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假如没有多元文化的存在,可以想象人类将难以维持生存。[7]2001年联合国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明确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8]文化的多样性与我国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是相通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着凸显的价值,保持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发展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和支撑,是实实在在的实体,其主要包括校容、自然物、建筑物等各种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的各种建筑、场馆、场地、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条件的好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与实践是分不开的,民俗体育活动往往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的价值,所以,加强对校园民俗体育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物质文化,增加大学生对民俗体育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推动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的一种意识文化形态,是各种文化观念形态的集合体。学校的任务从广义来说就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要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整内容和方式,而民俗体育文化项目以其独有的特征丰富了高校的体育课程内容,有利地推动着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校园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有着凸显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是校园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包括各项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娱活动方式等,全校师生都要遵守,规范着全校学生的观念。民俗体育文化作为高校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进而组成校园文化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及发展水平,还能使高校在制度制定、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完善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校园育人的大环境。

(五)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由科学、艺术、人文三大支柱组成。学校的教育、社会的需求都需要知识、技术、艺术,更需要人文。人文指的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显然这里的人文指的是文化当中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部分。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性格差异大,人文素养较低,在各种活动中往往表现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信仰缺失、精神压抑,很少与外界沟通交流等特征。当然出现这些问题并不是偶然的,它与时代、社会、生活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校园文化宣扬的是一种健康、阳光、积极、向上、整体性的文化环境,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之相反。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因此,在校园文化体系的建立中,应在完善、改进自我的前提下,学习欠缺的文化理念,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塑造高尚独立的人格。新时期,民俗体育在高校广泛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民俗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时不仅锻炼了身体,感受了快乐,增强了自信,培养了意志品质,更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赛龙舟、搏击、摔跤等体现勇敢、坚毅;如踢毽子、舞龙舞狮、跳绳等提倡的是团结合作、沉着冷静等。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参与民俗体育活动不仅提高了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形成和谐的社会风尚。

三、民俗体育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性思考

(一)民俗体育文化“三走”——走进课堂、走向操场、走进竞赛场

民俗体育文化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首要的是民俗体育要走进课堂。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是教学的蓝图,是育人的重要渠道,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民俗体育具有区域民族性、集体规约性、趣味娱乐性等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把民俗体育项目科学地引入普通高校体育课堂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挑选出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其次,民俗体育要走向操场。操场是学生课外体育开展的主要场所,课外体育是体育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的延伸,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起着推动作用,所以民俗体育文化走向操场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三,民俗体育要走进竞赛场。体育竞赛活动具有竞争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是体育传播、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的必然要求。如定期举行民俗项目的运动会,不仅使学生更新了思想观念、锻炼了意志品质、提高了综合素质,又能促进民俗项目的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只有广大学生受到了民俗体育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才能很好的传播民俗体育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媒体宣传力度,设立研发机制

民俗体育要在高校科学、有序的发展,首先,要加大媒体的宣传的力度。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等优势进行宣传,突显民俗体育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方式做出科学判断和选择,提高对民俗体育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参与热情,使其投身其中。第二,设立科研机构。各学校要因地制宜,根据项目的特点对民俗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和开发,通过适当的改变重组以适应高校的教学及大学生的需要。只有民俗体育在高校科学、有序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加强民俗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我国,学校体育中民俗体育的人才相对来说比较匾乏,而体育教师是民俗体育开展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体育教师是一个学校民俗体育教学的中流砥柱,所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建设是当务之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定期的、不定期的各种培训,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第二种方式是,邀请国内民间、民俗体育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艺;第三,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经常和广大群众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民俗体育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只有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民俗体育教师,才能推动民俗体育的发展,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民俗体育文化

学校的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是各方面工作中表现出积极的与众不同的,使之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因为各个高校的办学条件、规模、类型、地理环境、气候等不同,决定了各校办学的总体思路不同,也决定了各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基于此,各高校要综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地域优势,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民俗体育文化,最终形成丰富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1]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

[4]王德广.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5]张诗亚.“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两南师范火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6]杨世如,韦佳.原始礼仪竞技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苗族独木龙舟竞技文化调查[J].贵州民族研究,2010,(5).

[7]金少萍.民族文化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3,(6).

[8]《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于巴黎通过.

[9]官钟威,李红梅.论民俗体育文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

[10]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11]高晓波,陈小慧,魏波.高校学生体育价值观与校园文化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叶小明(1974—),男,宜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洪燕燕(1981—),女,宜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汤俊(1991—),男,宜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江西宜春336000)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TYQ01);宜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CSKL2015-054)

[责任编辑:刘忠林]

猜你喜欢
民俗校园文化校园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民俗中的“牛”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漫画民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