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丽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浅谈大学生道德选择现状及其建议
邓亚丽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道德水平关系着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状况,分析和研究大学生道德选择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提供一些启示。
大学生;道德选择;建议
1.1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一共分为二个部分:一般情况部分(包括性别、专业、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等,此部分是为了了解个体差异对大学生道德选择的影响)。大学生道德选择状况部分,这部分是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选择现状。
1.2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样本选取广西师范学院在校2014级、2013级、2012级、2011级全日制本科生,分布于文理工不同专业。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样本80名,其中男生35人,女生45人。回收问卷78份,其中有效问卷75份,占回收问卷的93.8﹪。为全面了解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等要素分别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布情况为多方位、宽视角地调查与分析大学生道德选择状况奠定了基础。
1.3 数据处理。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本研究主要利用SPSS软件的频率统计对各方面数据进行统计,对有较大差异的方面进行分析,对没有差异的方面暂不累述。
2.1 性别差异分析。女生在道德认识上的整体水平是比男生高一些的,在社会道德现象上女生也是比较关注的,而男生在道德情感上比较淡漠;当遇到道德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女生容易出现道德认识与行为不否。男生在道德价值选择上趋向于现实的需求,而女生会倾向于安逸;女生在道德选择过程中,功利因素比男生所占比例要重,而且还出现从众心理。
2.2 年级差异分析。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在道德价值选择上,过于追求实际。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慢慢的变得更加实用主义;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大多缺乏独立的道德判断意识,出现有盲从心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不太关注社会的道德事件,在道德情感上的表现比大一大二的学生要淡薄,他们很多存在一些功利心理。
2.3 专业差异分析。文科学生在大体的道德认知水平比理工科学生的要高些。这是与文科生的学科特点(能够接受更多的道德知识的教育)有关。文科生作为道德选择的主体,由于受的灌输教育比理工科多,导致其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所以在具体道德判断上较为模糊;文科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存在一些偏差,理、工科的学生,对于自己的道德认知贯彻落实比文科生要好。这是于学生的基础道德能力及学校的道德选择教育不同有关。文科生在道德价值选择上偏向于安逸,而理工科学生的选择偏向于现实利益。这是于他们所学的学科特点不同,以及不同学科培养的特点也不同有关。
2.4 是否是独生子女差异分析。大体上,大学生对于赡养父母的选择状况是良好的,但是由于当代一些生活模式和理念及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独生子女选择赡养父母的比例低于非独生子女。在是否有独立的道德判断方面,非独生子女独立意识更强些,独生子女由于受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成长过程中父母亲戚的关爱多),导致其独自承担事情经历少,所以在面对道德冲突、矛盾与困惑矛时候容易不知所措,去依赖别人。
3.1 针对性别差异采取的对策。第一,加强对女生的道德选择教育。调查表明:女生在道德选择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而且在遇到道德矛盾和冲突时,还存在道德认识与行为不符。这就要求我们对女学生要加强道德选择的训练,提高其道德选择能力。通过道德选择教育,让女生学会自主判断,自己选择,克服其盲从心理,从而保持道德认识与行为的一致性。第二,加强对男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调查表明,男生对社会道德现象不是很感兴趣,其关注程度低于女生,道德情感上也比较冷淡。所以,要加强对男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从而提高男生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度。
3.2 针对专业差异采取的对策。第一,加强对文科学生的道德情境模拟教育。调查表明,文科学生在道德判断上存在模糊不清。加强对文科生的道德情境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文科学生在道德认识与行为也存在不符,所以在具体的情境教育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其引导。第二,加强对理工科学生的道德认知教育。调查表明,理工科学生总体道德认识水平不是很高。
3.3 针对年级差异采取的对策。第一,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展道德选择教育。调查表明:大一大二学生在道德判断上缺乏独立意识出现严重的盲从心理。因此,学校应该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专题道德选择教育,让其树立独立的道德选择意识。第二,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要进行道德价值选择的引导。调查表明:大三大四的学生在道德价值选择上过于追求实际,而且他们在道德情感上比较冷淡,不主动去关注道德问题和事件,出现功利心理。
3.4 针对是否独生子女差异采取的对策。第一,学校定期举行一些让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道德选择上的交流活动。调查表明,非独生子女选择赡养父母的比例高于独生子女。这于一些生活模式、理念及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学校应该多举行交流活动,让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相互交流彼此的生活模式和理念,加强对他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及道德选择的引导教育。第二,学校开展一些有关道德的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独生子女独立的道德判断方面的训练。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在道德选择上独立意识比非独生子女的弱。这是由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太多父母亲戚的关爱,他们很少去独自完成或承担事情,当面对道德矛盾和困惑的时很容易不知所措去选择依赖别人。学校有目的地举行一些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加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训练,从而加强独生子女道德判断的独立性。
[1] 戚艳萍、吕素霞.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 张建国.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6(05).
[3] 付瑜.重庆市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02).
[4] 彭进清.高校大学生道德现状与特点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01).
[5] 郑志强.论现代道德选择能力培育及其路径选择[J].铜陵学院学报,2011(05).
邓亚丽(1987.10-),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学院,研究方向:德育原理。
G41
A
1672-5832(2016)11-00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