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依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蕴含的小说观
何思依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目录性工具书,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小说家类”序文及提要多有发明。在卷140至卷142“子部”的“小说家类”,共著录小说123部1359卷;卷143至卷144“子部”的“小说家类存目”,共著录小说206部1027卷。其序文虽只有200多字,但涉及古代小说多方面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近五年来对《四库全书总目》小说观的研究共有论文20篇。主要根据“小说家类”的序文及提要来研究。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的小说观、观念形成的原因、小说的收录原则、对传统小说的贡献、辨析小说流派。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全面地研究。
《四库》虽为官修之书,但其中大部分文字却只出于总纂官纪昀一人之手。子部提要便是纪昀一手所撰,故《四库》的小说观可以认为是纪昀的小说观。纪昀站在严正的史学立场上,将原属地理、起居注类的《山海经》《神异经》等退入小说类;将原属杂传野史类作品如《西京杂记》《大唐新语》等也退置小说类。这种删退理由由于它们的内容失实,不具备史实特征呢个。在小说类作品的价值评价中,纪昀所持同样严正的史家实录标准,间接认可小说的虚构性质。
《四库》将过去小说家类中议论成分较多的著作转到杂家类,使小说担负起更为纯粹的叙事功能。同时,又将过去被认为杂史类的一些书转出到小说家类,明确了小说的补史功能。提出小说既要作史书的参证,又要保持其独立的属性,不能用史书的标准来要求。小说当为史书之副,与史书相参证。但同时不拘泥于小说的补史功能,把小说完全看作史学的附庸,不必用治史的观念和方法苛求小说。
《四库全书》作为官修之书,其立场与清廷所实行的文化政策完全一致。自清军入主中原,便一直实施文化高压政策,自觉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进行干预。拒不完全统计,从顺治到乾隆下达的查禁小说诏令就有十一次。查禁白话小说是清廷的一项基本国策,并载之邢典。对小说采取极端仇视、斩尽杀绝的歧视政策。
这种小说观与清廷维护统治,巩固政权的需要有关,更多地体现程朱理学思想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要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属于下层劳动人民,肯定人的各种欲望,多以一种非官方、带有异端色彩的形态出现。这种意识自然不被官方接受。所以,纪昀忠诚履行乾隆的旨意,“敦崇风教,厘正典籍”。同时也给传统稗官小说的虚构内容开了一道“生存之门”。
除政治因素外,小说观的形成还与传统观念一脉相承。承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同时,对小说的功能作用和社会影响十分关注,这反映了传统的儒家实用文学观。
3.1 关于小说的评判标准
四库馆臣对小说的基本观点:有真实依据但整体上不成系统的琐事杂言;事件本身的虚妄,也即今天所说的虚构性;事件虽实但持论不公;有“猥亵”之类的描写。分别从故事本身、作者持论、具体描写等方面来为其作了定性。
3.2 小说的功能评判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四库馆臣对小说的价值功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从而使“小说”文脉不绝,在《四库全书》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对于小说价值功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过很多相关的阐发。尽管也曾出现过褒贬臧否的反复,但总的来说,在此问题上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人们肯定小说,绝非基于文体的视角,而是立足于教化、考证、娱情等方面;二是小说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不同时代对小说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人们试图对小说作品进行分类或归纳小说流派时,就出现了见仁见智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直接表述,二是在小说类总集、类书、丛书的编撰中不同的类别归纳方法。
唐代的刘知几是最早对小说给予流派或类别划分的人。他将小说分为十类;宋明又有别的分法;到了清朝,考据兴起,小说总集的编选更成一时之盛。同时直接影响了四库馆臣们的小说编辑理念,以及对小说概念的理论归纳与小说类别的设立划分。《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序文中把小说为三派:“迹其流派,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缉琐语。”“杂事”与“异闻”都有史料因素,主要区别在于其虚构成分及考证价值的大小;“琐语”指以言语应对为主的短小故事。最为重要的是纪昀首先把丛谈、辨订、箴规三类不属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类别剔除,表现了他对小说概念的清醒理解;将原来隶属史部起居注类的《穆天子传》、史部地理类的《山海经》放置小说家类,理由是前者“恍惚无征”(小说家类三《穆天子传提要》),后者“耳目所及,百不一真”(小说家类《山海经提要》)。
这种处理是别具慧眼的,但缺憾是把传奇革出了小说之门。原因何在?序文接着说道:“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诬谩失真,妖妄荧听”是说唐代小说在发展中偏离了小说正常发展的轨道。
《四库》虽基本保持传统的小说观念,但对小说依然有不小的贡献。这首先体现在以分类收录体现褒贬。《四库》根据小说观念对小说家类进行分类编排;另一方面,它也肯定小说的某些特性,比如虚构性,反对小说家言虚妄无根,但又承认小说“真伪相参,自古已然”。在肯定小说虚实相伴的前提下,对读者阅读小说提供了辨别真伪的要求;最后,独立性。《四库》承认小说文体的独立性,故列小说家类入子部而非史部。
总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主要由总纂官纪昀一人提要,其小说观主要继承了传统的观念,以及清廷的文化制度约束。小说的主要功用依旧是补史、参史,但《四库》为虚构性小说依旧留下了生长的空间。
[1] (清)永瑢、纪昀 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 张进德. 《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价值发微[J]. 明清小说研究,2012,04:199-211.
[3] 袁文春. 小说价值标准的调整与虚构的合法化——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例[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9-43.
[4] 曾军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说观探微[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2:13-14.
何思依,华中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
I 207.22
A
1672-5832(2016)11-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