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孤独的孩子》中的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

2016-11-26 11:08:24陈晓芳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万斯瑞雪犹太

陈晓芳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论《孤独的孩子》中的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

陈晓芳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对人物刻画以及人物关系的凸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短篇小说《孤独的孩子》大量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刻画出了瑞秋这个万千犹太移民后代中的一员在追求美国身份过程中经历的无处诉说的孤独之感。一面是斥“美”的父母,一面是渴“美”的孩子,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将二者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话语思想表达方式;孤独;《孤独的孩子》

1 引言

“我所要诉说的就是渴望。”阿齐亚·叶齐尔卡斯(Anzia Yezierka)曾这样概括她的小说《孤独的孩子》。1890年阿齐亚随家人一起从东欧移民到了美国,经历种种艰辛之后她开始著书写作,她的作品大多描绘了身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犹太移民中的年轻一代的种种渴望,渴望摆脱贫穷,渴望人身安全,渴望教育,渴望在新世界里收获友谊和爱情。总之,他们都渴望着自己的美国梦有朝一日成为现实。这样的主题同样在《孤独的孩子》有所表现。小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了莱万斯基这个犹太籍美国家庭在餐桌上爆发的矛盾。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在离家两个星期之后莱万斯基家的女儿瑞雪回到家所在的街区却没有进家门的情况下,在屋顶上望着家里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第三部分则主要讲述了瑞雪下定决心先抛开父母转身在弗莱克·贝克这个美国青年身上寻求希望却遭遇不理解后而遭受的绝望与孤独。

勒泽尔曾说,每一个小说文本都是叙述者话语和人物话语的交替和连接(勒泽尔,1973:4)。人物话语思想表达方式就涉及到叙述者对自身叙述的控制问题。图兰在《叙事学》一书中把人物话语思想表达方式概括为8种,即直接和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和自由间接引语,直接和间接思想,自由直接和间接思想。这八种形式又可归为两大类,即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直接话语就是向读者展示人物的直接言语或思想,这种方式纯粹是从人物的视角出发而很少有叙述者的痕迹。而间接话语一般是叙述者在向读者讲述人物的言语或是思想,其中能够发现叙述者的痕迹(米歇尔·图兰,2005:120)。关于展示和讲述,曼弗雷德·乔治也曾指出,展示是很少甚至是不会有叙述者的参与,读者就像是在故事发生的现场一样,和人物一同感知。而讲述则明显是叙述者在控制局面,包括人物行为和性格刻画以及视角转换等(曼弗雷德·乔治,2005:64)。在《孤独的孩子》这部小说中,叙述者参与的部分较少,大多数时候都是用人物的直接言语和思想是在向读者展示小说的主题。

2 《孤独的孩子》中的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是把人物所说的话用引号直接引用到文本中。和间接引语相比,直接引语不仅能准确无误地表达人物所说的话,还能缩小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直接引语在小说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尤其是第一和第三部分。这使读者能够进行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思考。这些直接引语产生的听觉效果可以让读者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语音、腔调,就像身处故事发生地点一般。这一效果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就能被明显的感觉出来。

2.1 瑞雪·莱万斯基的直接引语

故事从瑞雪的话开始:

(1)“哎呦,妈!难道你就不能用叉子吗?”瑞雪大声叫嚷到。

这句话能让读者明显感觉到一种嫌弃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为接下来的家庭争吵奠定了基调,让读者不禁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一反问句很明显使瑞雪对母亲的一种嫌弃和不满,对母亲那与美国餐桌礼仪格格不入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不耐烦。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句话中,瑞雪对母亲的称呼是“mother”而不是“mom”,可见她与母亲之间不像一般母女那样亲昵,这对母女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而这种距离就是相互不理解产生的。虽然小说后面也提到母亲为家庭牺牲了很多,但母亲却从没有真正地理解过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因为在新世界里的母亲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像《奇迹》中的母亲那样当掉寄托自己信仰的祖传烛台,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孩子以慰藉。

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

(2)“跟你们说什么都没有用,”瑞秋怒气冲冲地从桌子旁边站起来,她厌恶地说道,“我再也无法忍受跟你们这些人在一起了。”

面对父亲强硬的态度以及对美式生活的强烈排斥,瑞雪彻底被激怒了。从“和你们说什么也没有用”这句话可以看出她是在尝试着说服自己的父母像自己一样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她希望父母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一起追求美国梦。但无数次的尝试换来的只是无情的拒绝和辱骂,最终她不得不放弃这个念想,和父亲大吵一架转身离开了家。这句话中的“here”不仅仅是指她们一家人居住的房子,更代表了整条埃塞克斯街道甚至是曼哈顿的整个下东区。因为在小说中瑞雪提到“倘若我曾出生在第五大道,美丽和整洁对我来说应该是很自然的一件事,而不是如埃塞克斯街那样的肮脏。”另外,该句话里的“你们这些人”表明了瑞雪在向父母宣告自己并不属于这里,终归有一天她会找到她心中的归宿——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该待的地方。只能说四年的大学生活足以强化瑞雪成为美国人的心,而要跻身美国这个新世界就要抛弃自己身处的旧世界。小说的主题因此得以凸显:老一辈的犹太人极力保护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新一代却满心憧憬美国文化,对本民族的一切嗤之以鼻。

2.2 莱万斯基夫妇的直接引语

作为传统的犹太移民家庭的父母,莱万斯基夫妇是犹太文化的守护人。从他们言语能够反映犹太家庭中的一些特点。例子如下:

(3)“你,你这个魔鬼!”他用嘶哑的声音愤怒地吼道。“你走吧!你上大学时我们就自己住。现在没有你我们仍然可以生活下去。上帝不会因为我们跟美国人吃饭方式不一样就蔑视我们。自从她回来后,这个家就变成了地狱。”

(4)“我那么急切的赶在别人之前跑到肉铺,就是为了能挑出一片最大最肥的胸脯肉!”她悲叹道,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我狠下心,放了一整个新鲜的鸡蛋到土豆饼里,像有钱人一样,将炉子填满煤炭,只是为了炸出来的土豆饼外焦里嫩,让你喜欢;可是现在,对我所做的一切你却只有抱怨和不满…”

不管在本民族人或是美国人眼里一个研究犹太法典的学者是如何令人尊敬,他们是很难融入美国社会的,因为犹太文化对他们的熏陶既久也深,这一点恰巧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中。上面两句话的英文表述中出现了三次“ain’t”和几个在英文词典中永远都无法查阅的单词,而这些词是永远不会从瑞雪的嘴里说出。因为她不想被别人看成是一个不纯正的美国人。在阿齐亚的许多作品里经常有这种满口犹太口音的人物出现,这是他们犹太身份的象征,是不易被抹去的犹太民族的痕迹。

阿齐亚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理解成替犹太妇女们打抱不平。在例4中,莱万斯基太太用一个排比句例举了她为孩子和家庭所付出的一切。作为一名典型的犹太家庭中的主妇,她们不仅仅要在家里操持家务,甚至还要为家庭生计到处奔波。而像莱万斯基先生这样的一家之主却只是成天醉心于他们热爱的犹太法典,对家庭的生计不管不顾。特别是在《赚面包的人》中,这一主题体现得更明显。

3 《孤独的孩子》中的直接思想表达方式

思想表达方式能够使读者深入人物的内心,挖掘人物最真实的内心感受。通常叙述者会采用直接或是间接思想刻画人物。直接形式就是把人物的思想逐字记录下来,而间接形式则是通过叙述者转述出现在文本中。

3.1 瑞雪的直接思想

两个星期的离家出走瑞雪逐渐冷静,这时她内心的想法是更能代表最真实的自己的。小说的第二部分则主要围绕她一系列的内心活动展开的。她内心的挣扎通过这些思想表达形式被描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离家已久倍感孤独的她想回到父母身边,另一方面,她仍然担心父母成为自己追逐美国梦的绊脚石。例子如下:

(5)“我的人生注定要这样吗?不是和那些会毁掉我人生的人一起生活就是住在这个可怕的与世隔绝的卧室里。哦!如果生活在这样一群僵硬的,自我封闭的美国人之中,我想我会死去的。不过倒是有一个方法可以帮我突破这种困境。但是……哎,也就是继续孤独。可是我怎么可能做到呢?我有着内心深处渴望爱,没有爱和人,我没法活下去。”

瑞雪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即使现在的她住进了自己曾经梦想的房间,干净、整洁。当她自问自己是否快乐时,叙述者替她回答了:“不快乐!”读者也会给出这样相同的答案的。她所需要的爱不是母亲那不知疲倦的付出,而是母亲的理解和支持,她所需要的人不是那些只看到自己生活表象的人,而是那些给予她安慰和希望,深入她内心的知音。倘若父母能够理解自己,即使再破旧不堪,混乱的房间她也是能够忍受的。但这种理解似乎永远都遥不可及,所以父亲吃饭时的动静又一次使她醒悟,从而转身向弗兰克·贝克寻求最后一丝慰藉。

3.2 瑞雪的自由间接思想

图兰在《叙事学》中提到:“自由间接思想的典型标志是其中包含大量的情态动词来表达人物的某种判断或是做出某种决定,所有这些情态动词都能够揭示人物的需求和愿望。”小说中自由间接思想的运用正是在最后一部分告诉读者瑞雪在经历离家和失望后所得到的深刻领悟,以及做出的决定。

(6)她怎么可能对他袒露那一天她所经历的糟糕的悲剧呢?不是她所期盼的同情和理解,取而代之的,只有这些平滑的陈腔滥调,一位观光者出于好奇对于某一“社会类型”的表面兴趣。

(7)要她在心碎的时候坐在他身边看一晚歌剧吗?不,她想要的是只是逃离,逃到她可以一个人呆着。

阿齐亚曾一次又一次地在自己的作品里描写这样的跨阶级的男女关系,而每一次这种关系最终都无疾而终。就像瑞雪和弗兰克·贝克,他们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他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就是在同一所大学里接受教育。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使他们永远无法达到共鸣,所以瑞雪对弗兰克·贝克的希望寄托注定是要落空的,弗兰克·贝克是没有办法理解她的处境的。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他只是被犹太文化看似美丽的外表所吸引,他并没有深入去了解这个民族,这个他自认为了解很透的民族。阿齐亚所要表达的是只有接受过两种文化的犹太新一代才能看清这个民族最本真的面目,新一代的犹太孩子们不能企图在得到他人理解的情况下才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应该忍受孤独,独自追求属于他们的美国梦。

4 结语

在《孤独的孩子》中,言语和思想表达方式的转换对故事的叙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小说中,叙述者基本上从瑞雪的角度进行叙述,向读者展示和讲述了一个犹太籍孩子在追求美国梦是所面临的孤独人生。通过主人公和其父母的直接引语描述了一个失去和谐的犹太家庭以及外人看不到的家庭中的女性的不平等待遇。而间接思想和自由间接思想又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被两种文化夹击的矛盾心理和最终的内心醒悟:寻梦的路上没有任何人值得去依靠,只有忍受着孤独才能完成蜕变。总之,当言语和思想表达方式与两种叙述模式(展示和讲述)联系在一起时,《孤独的孩子》中的叙述者更多地是在向我们展示,因为大多数言语和思想都是通过直接形式表现出来。这样读者能够更直观,更准确地体会小说的主题。

[1] Anzia Yezierka. Children of Loneliness[M].New York:Persea Books,1923.

[2] Anzia Yezierka, Hungry Hearts[M]. New York:Persea Books,1920.

[3] Dolezel, Lubomír. Narrative Modes in Czech Literature[M]. Toronto:U of Toronto P,1973.

[3] Horowitz, Sara R. “Anzia Yezierska.”Jewish Women: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20 March 2009.

[4] Leech, Short. Style in Fiction[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 Manfred Jahn. Narratology: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M].Cologne:English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ologne,2005.

[6] Michael Toolan, Narrative- a critical linguistic introduction[M]. Routledge,2001.

[7] Sabrina Starnaman, One Thought on “Yezierska’s “Children of loneliness”:Love, Loneliness, and Social Critique”,2009. http://sabrinastarnaman.com/2009/10/07/yezierskas-children-of-loneliness-love-loneliness-and-social-critique/

[8] 杨文燕. An Analysis of Speech and Thought Presentation in A Sunrise on the Veld from Stylistics Perspective[J]. 海外英语,2014(06):203-204.

陈晓芳(1991-),女,研究生在读,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国妇女作家。

I106

A

1672-5832(2016)11-0049-02

猜你喜欢
万斯瑞雪犹太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万斯集团:为品质赋能,助力“无锡智造”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2
摘星星的孩子
瑞雪迎春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26
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艺术品鉴(2020年3期)2020-07-25 01:54:08
插画
青年生活(2020年5期)2020-03-27 14:29:00
新年瑞雪
中国农资(2019年2期)2019-01-15 08:40:58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阿莱雅维的《犹太女》
歌剧(2017年6期)2017-07-06 12:50:21
一条蚯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