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恩格斯的《论权威》及其当代价值
徐 晶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本文依据恩格斯的权威观点,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谬误,分析权威的实质,论证权威产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阐明权威与自治的关系,结合我国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论述权威在经济建设及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启示及意义。
恩格斯;权威;巴枯宁;当代价值
1.1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者的挑衅
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发动了第一次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创建了巴黎公社,惊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一国际遭遇了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和疯狂的反革命围剿。“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一次真正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称之为权威原则的东西”。[1]在这些分裂活动中,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团体最为猖狂。
1.2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国家观的实质
“国家”的本质及其职能问题是无政府主义者思想的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国家的本质、职能及其最终归宿,在巴枯宁与马克思主义看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仔细检索他们的差异和对立,不难看出两者无论是出发点、方法和最终归宿都是大相径庭的。
巴枯宁认为国家是人的工具即暴政的工具,国家意味着统治,统治就表现为剥削与奴役,“不论是哪个王朝,哪个民族,哪个阶级,都是一丘之貉,国家只有一个使命——在经济上庇佑特权阶级对人民劳动的剥削”。[2]巴枯宁之所以如此强烈反对甚至痛恨国家,很重要的一点是,巴枯宁仅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出发,把现象当成本质,不懂得现代国家是历史国家的必然的历史继续,不懂得国家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基础的必然产物。
(2)国家源于宗教的谬论
其实,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国家观之所以是错误的,无需过多的学理分析,仅从他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说,就能明显地看到它的根本缺陷,他在思考国家起源时就已经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他用宗教意识来说明国家的起源,认为宗教意识在自然社会中创造了国家。如果就宗教的功能和作用来说,他倒是说了点真话,在剥削社会,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人民的“鸦片”,却是分担了统治阶级实施政治统治的某种功能,但如果从宗教的职能去解释国家的起源甚至本质,既无学理的依据,也无历史事实的根据,是凭空的玄想,显然是经不起任何推敲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粉碎无政府主义的过程中指出:“关于自治和自由联合的响亮的词语,一句话,他们对总委员会宣战的号召,只是掩盖他们的真正目的的一种手法罢了。他们真正目的是破坏国际,从而使国际屈从于同盟的秘密的、教阶制的和独裁的统治。”[3]彻底揭露了巴枯宁集团的阴谋及其反动本质。
2.1 权威的实质
受卢梭的政治国家与权力思想的影响,恩格斯在《论权威》中一开始就说到:“这里所说的权威,就是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4]也就是说,没有服从,就无所谓权威,有了权威,那就必须要有服从。恩格斯继承了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又对其权力思想进行了发展,从主客体的服从关系来阐述权威的本质,他认为权威客体和权威主体之间是一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2.2 权威的产生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不断缩小,北极圈周边国家和国际大型能源公司对北极资源的投资逐年增加,北极商业活动日益活跃。特别是俄罗斯一侧的东北航线(又称北方海航线),纬度相对较低,在北极的3条航线中,冰层融化较快,商业通航的船舶最多,成为国际各界关注的焦点。
针对无政府主义者的反对权威的现象,恩格斯的《论权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出发,论证了权威产生的原因及其存在的必然性,辩证地阐明了权威与自治的关系,尖锐地批判了无政府主义。
(1)权威产生的原因
恩格斯分析了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经济关系,他说:“我们只要考察一下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那些经济关系,即工业关系和农业关系,就会发现,它们有一种使得各个分散的活动愈来愈为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代替各个分散的生产者的小作坊的,是拥有庞大工厂的现代工业……可见,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复杂化,正在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5]由此想见,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活动必然会被有序的联合活动所代替,而在联合活动中,权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活动的有序进行是需要权威来维持的,而且人们要服从这样的权威,才能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为了保证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长期存在及有序发展,权威必须存在。
(2)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针对巴枯宁集团所主张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的叫嚣,恩格斯提出:“权威将会消失呢,还是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6]
“就拿纺纱厂作例子罢。……在每个车间里,时时都会发生有关生产过程,材料分配等局部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领导各个劳动部门的代表的决定来解决的呢,还是在可能情况下用多数表决的办法来解决,个别人的意志总是要表现服从,这就是说,问题是靠权威来解决的”[7]。可见,没有了权威,就连纺纱厂的“材料分配”这样简单的事情都是无法处理的,更何况整个社会的运行呢?因此,权威是任何生产、生活、社会正常运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只有依靠权威。
权威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是使用比较高频的一个词语,媒体上、生活中或者是工作中,似乎无时无刻不以某种方式“遭遇”权威。不可否认,《论权威》中关于“权威”的思想经过时代的洗礼,适应了中国化的过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与价值,考虑到篇幅,接下来,我将从经济、政治这两个方面展开以下论述:
3.1 权威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生产的联合,必然产生权威,也必需权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得到完善,到2014年,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在其主要文件和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起初的基础性作用上升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既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变革,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行为突破,为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合法性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如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能凸显市场经济效率高的优点,又能防止丧失公平的缺点,这实际上又有一个如何处理这一过程中的权威问题。说到底,这是既重视市场的自发权威,这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同时重视政府的权威,这是对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尊重,双剑齐发,两者兼顾才是当下中国所需要的权威。
3.2 权威在政治建设中作用
恩格斯认为革命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但是即使无产阶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所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权威原则也不会消失。这一点从上述经济建设中,权威的作用的论述中不难发现,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权威原则在阶级斗争和阶级差别消灭之前是不会消亡的,但会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1)革命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
“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8]革命既然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建立自己阶级的政权,所以革命必然是“强迫”,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同样需要“强迫”,因此,恩格斯说“革命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既具有学理的合法性,也具有历史事实的充分根据。革命只是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革命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随着革命目标的实现,伟大的和平建设时期也就紧随而来。
(2)政治权威形态的转变
革命是权威,实现革命目标需要权威,革命成功后的社会建设同样少不了权威。对于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来说,取消革命是错误的,主张连续不断的所谓“继续革命”同样是有害的,中国当代社会历史的演进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历史开始新的征程时,权威主体也应因时而变,因为权威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邓小平说,当今时代革命和战争已经成为过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实现和平与发展需要权威,但权威的表现形式已经不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了。
(3)法律是当下权威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国的法律无疑体现了我国全体人民的意志,因此我们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体现和维护人民民主,就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树立人民的权威;对宪法和法律权威的侵犯,就是对人民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侵犯;没有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民主就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法治也就无法实现。国家权力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明文规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公民义务也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围之外的义务。因此,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必须首先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
权威产生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方式,因此,权威必然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的是其形式将会多种多样,如道德权威、意识形态权威等等,这些权威都是保持社会合理有序、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无论何时,没有权威,社会将无法有序存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1页
[2] 谭秉顺;贾东海:《略论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4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2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44页
徐晶(1992.12-),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研究生在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A811
A
1672-5832(2016)11-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