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杨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现状
华 杨
【摘 要】道德认知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和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认清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分析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道德认知问题的具体原因对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至关重要。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道德认知 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国家的栋梁,面对我国目前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国情,再加之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大学生必须坚定自己科学的理想信念,拥有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的、主体性的道德人格。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现实存在的一些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具体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初步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等。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意义的主观反映,是大学生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的重要心理形式,对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有助于高校在管理育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活动组织和营造环境等方面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是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现状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多种不同观念、价值取向等相互交流与融合,产生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文化和偏颇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了冲击。特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影片、期刊和网络都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着较大较深地影响。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好的影响,也会带来坏的影响,大学生应学会正确的道德判断。
(二)学校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学校中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德育课、社团、教师、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德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思想品德会使人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德育课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影响,在高校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充分发挥着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社团是大学生遵循专业性、娱乐性、趣味性等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自发建立起来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社团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和完善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可以完善学生个性,培养多方面能力;可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为就业创造实践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在高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人际关系相对来说较为单纯。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要学会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认知,逐步过渡到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道德认知。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以及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与学生朝夕相处,用言传身教有形无形的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知。
(三)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为了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关键点。所以,家庭是大学生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早介入的环境因素。家族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意识等会对孩子的理想、信念、做人的原则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可能会在孩子的一生中产生重大作用,对道德认知方面影响会更加深入,家庭成员和睦程度、孩子和父母亲的亲疏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也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四)大学生的个体原因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的因素还是以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为主。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是他们产生道德知行分离现
象的主观因素。大学生的年龄和经历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部分学生不仅缺乏道德意志的锤炼,而且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培养,造成他们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导致在道德生活中缺少抗惑力,在外界的干扰下容易放弃道德追求,从而在道德生活中产生“知行脱节”现象。另外,部分学生存在盲目的媚俗心态,缺乏主见和道德辨别力,在这种心态下,他们完全有可能迷失心智,丧失道德意志力,有德而不能行德。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之间交流与融合,致使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道德认知的主体性现状-从大学生群体自身因素分析
1、大学生对道德概念的认知过程缺乏价值判断与善恶判断的参与
当大学生面对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道德概念理解的程度。道德认知和一般的认知不同。道德认知是以反映利益关系的道德知识为基础,以道德范例的影响为外界刺激物,这是道德认知的对象与一般认知对象不同的特点。道德认知的主体是以从道德认知对象中获得价值取向为目的,这也表现了道德认知与一般认知不同。大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把道德认知和一般的认知区别开来,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造成了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时更注重机械记忆和逻辑推演,轻视社会利益关系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内化。
2、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比,道德行为更难实现。行为包括知、情、意三个部分,认知只是其中一个部分。道德行为的产生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个体需要判别某种行为的道德范畴,即是否属于道德行为,然后个体对这种行为产生道德情感联结,做出态度评价,最后个体根据社会情境判断行为的条件和需要克服的困难来决定是否产生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认知在没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中介作用下,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失调也就在所难免了。
3、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相分离
正确的道德认知,是大学生主体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认识、体会、理解和把握。就大学生而言道德认知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关于对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现实性和本质层次的认知过程,是从必然性—应然性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的社会道德对认知—行为主体的要求和期待。道德的责任和义务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体对特定社会发展进程的带规律性的必然趋势的认识成果,是从必然性中引申出来的应然性。对于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恰恰正是道德认知首要和核心的内容。离开了对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道德认知就将沦为形式主义的儿戏。第二,对道德规则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对社会道德现象具体的、形式方面的认知过程,是从行为方式、行为习惯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的社会道德对认知—行为主体的要求和期待。
4、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意志的不同步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要素。道德意志促使我们将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帮助我们自觉地调节我们的言行和情感,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坚持自身认定的行为方式。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失调,是指我们对社会上的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与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精神相冲突,加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发生动摇,做出一些危害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事情,甚至通过一些不道德的、违法的方式去满足自己所谓的目的,从而走上了不归之路。
(二)道德认知的客观性现状-从学校德育体系方面分析
1、德育教育教学方式不灵活
传统德育教育过分注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互动和反馈,严重地挫伤了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导致不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阻抗行为。
2、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们在考察和评价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时候,通常是以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其道德认知。如果我们的德育评价系统一直停留在道德认知的水平上,很容易造成学生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提高,从而出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调的现象。因此建立明确具体对个体实践行为检验的指标系统是解决德育评价体系“重知轻行”的关键性措施。
3、德育教育地位低
不少大学生、老师和家长对德育教育的关注远比对文化课或专业课的关注水平要低。我们必须从观念上重视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
4、德育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
国外学者指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是观察模仿学习,学生在平常生活中会注意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我国高校德育教育者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德育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重要的“他者”,如果其本身道德素质修养比较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能统一,会给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带来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秀宏.我国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5).
[2]刘丹.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5).
[3]闫春娥.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现象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3).
[4]尹寒.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调查及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200名统招本科生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5).
[5]吴豪.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失调的原因分析[J].社会工作,2007(2).
[6]顾春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7]谢惠媛.大学生道德认知状况调查[J].高教探索,2005(5).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院级教改项目研究成果(zyzd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