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诗化小说”的“诗化”特点研究
——以《邱园记事》为例

2016-11-26 06:39
唐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记事诗化伍尔夫

赵 婵

弗吉尼亚·伍尔夫“诗化小说”的“诗化”特点研究
——以《邱园记事》为例

赵 婵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小说理念、文学主张、美学理论以及作品等对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伍尔夫主张摈弃传统小说写实、具象、单一维度等特点,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诗化小说”。本文将从“诗化小说”的内容、透视、叙述结构三个角度,结合伍尔夫的《邱园记事》进行分析以说明“诗化小说”的“诗化”特点。

一、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现代小说理念、文学主张、美学理论以及作品等对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乏善可陈,文学界渴求新的文学形式为日渐没落的小说注入新鲜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伍尔夫主张摈弃传统小说写实、具象、单一维度等特点,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诗化小说”。她将诗化小说定义为:“它将用散文写成,但那是一种具有许多诗歌特征的散文。它将具有诗歌的某种凝练,但更多地接近于散文的平凡。它将带有戏剧性,然而它又不是戏剧。它将被人阅读,而不是被人演出。”

二、“诗化小说”的“诗化”特点研究

(一)内容的“内心化”和“非个体化”

伍尔夫的“诗化小说”抛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力求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架构完整故事情节和叙事主线等关注外在形式的做法;把小说内容的关注点“内心化”,即关注小说主人公内心的变化。跟随主人公思绪,伸缩自如地记录人们内在意识的流动。例如小说《邱园记事》。伍尔夫并没有着重描写邱园之美,也没有刻画四组人物的衣服和外在形象、性格特点,整篇小说连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而是以一只蜗牛为线索,将四组人物内心思绪的流动按照发生的顺序记录下来,无论这样做从表面上看是多么零散和突兀。此外,伍尔夫的小说不仅局限于个人内在意识的流动变化,还反映了她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伍尔夫的作品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情感关系——人与人、人与命运、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它们共同构建了伍尔夫小说的视像,而这一点也在《邱园记事》中有所体现。邱园中出现的第一组人物是一对中年夫妇,关于他们内心世界的描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丈夫西蒙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对莉莉姑娘的追求。年少的他把爱情的希望寄托在蜻蜓是否会降落在红花的叶子上。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希望幻灭了。而他的妻子则想起了年轻时一个帅气的小伙子轻轻地吻了他一下,让她记忆犹新。第二组出现在邱园的是一对爷孙。伍尔夫通过爷爷围绕天国、亡灵等虚幻事物,毫无逻辑的自言自语,引出了作者对人与命运,人对死亡的哲学思考。第三组人物是两个中年妇女,因为心系家庭琐事,所以絮叨的都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细枝末节,体现了人与生活的关系。第四组人物是一对青年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初涉社会的未知、不安及惶恐。正如小说中描写的:“谁说得定这些话里不是藏着万丈深渊呢?谁说这日丽之下,背面坡上不是一片冰天雪地呢?”体现了作者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思考和诉求。

(二)“透视”的运用

伍尔夫在《小说六型》中,把十几部欧美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将它们分为六个种类——写真的、浪漫的、性格的、心理的、讽刺与奇幻的和诗性的。她认为不同类型的小说有其独特的透视法。伍尔夫所说的透视法,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视角、观点和想法”;第二个层面是指绘画中的“透视法”。“透视法”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全景性”和“澄明性”。所谓“全景性”是指小说重视场景的整体性,完整性,不会因为注重个体事物或关注细节而丧失对整个场景的掌控。“澄明性”是指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想法,体会和赏析事物具象的心境。此外,透视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类——“外部场景透视法”和“内在心理透视法”。“外部场景透视法”主要有三个视角:平视、斜仰视、斜俯视。不同的视角各有其独特的视域。平视法中,观察者的目点与描写景物平行。可见视域范围在三个视角中最小,体现了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人和物的大小最贴近客观现实,描述也最为细致入微。而斜仰视中,观察者的目点和景物向上构成一定角度。可见视域较平视要宽,呈现出远景高大的特点。人和物按照一定比例描画。斜俯视中,观察者的目点与所描绘场景向下构成一定的角度,可见视域是三个视角中最宽的,整体景物呈现清晰。景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内在心里透视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心理意识透视。其目点出自人物本身,呈现人物自身意识的流转,有利于近距离细节描写,但是整体视图难以顾及。二是心灵透视。目点来自作者,有助于远距离,心灵整体性的描写。基于以上概念,伍尔夫形成了自己的诗性小说定义。她认为:“诗性小说属于整体透视,以散点透视为基本特征。“诗性”小说家从高处斜俯视人及其生存的整个世界,以超然的心态整体观照人与自然、爱和死亡等构成的诗意、完整、宁静的生命整体。人与物的描写不再以“象”的逼真为目标,人物的心理描写也简化,而人与万物的和谐关系突显,措辞、场景、人物、氛围和意境等呈现诗化特征。小说成为有意味的艺术。”伍尔夫最后对“诗性小说”的构想是一种拥有诗化场景的小说模式。《邱园记事》伍尔夫充分运用了“透视”。小说一开始就运用了“外部场景透视法”,作者从平视的角度,通过对花瓣、花瓣上的斑点和花香的描写,细致入微地描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百花齐放的邱园美景,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加之对挂在花瓣上晶莹剔透的雨滴及叶子交相辉映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紧接着,作者运用了“内在心理透视法”中的心理意识透视,描写了走进邱园第一组人——一对中年夫妻。丈夫触景生情,回忆起与当初吹了的对象莉莉姑娘游邱园的情景;妻子则回忆起一个吻。然后,作者运用心灵的透视,描写了一只蜗牛内心世界,同时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与蜗牛相关的诗意场景。蜗牛及其相关的场景作为一条线索贯穿整部小说。最后,作者从斜俯视的视角及心灵透视的角度分别勾勒了另外三对进入邱园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将小说的思想升华至对死亡、生命、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哲学思考。

(三)叙事结构的解构——网状结构的运用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强调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至关重要。在传统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常常是由一维直线型的叙事结构呈现的。伍尔夫在其创造的“诗化小说”中对传统的叙事结构进行解构,建立了独具特点的多维化立体式网状叙事结构。这种网状叙事结构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出立体式的网状结构。例如:《邱园记事》采用的就是典型的以一个事物为中心的网状叙事结构。整部小说以卵状花坛为支点,发散出前后进入邱园的四对人物的内心意识,动作行为和心理体验。这类网状结构对支点的要求低,任何一个微小的人物或事物都能成为支点。另一种是以主次人物、主辅线索交织在一起,自成体系。这一叙事结构在伍尔夫德代表作《海浪》中得到充分体现。《海浪》中六个人物都以自己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故事。六个故事似乎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当他们交织在一起,却相互补充,自成系统,形成了完美的乐章。两种多维立体式网状结构的灵活运用,更加突出了伍尔夫“诗化小说”的诗性。

三、结语

伍尔夫提出的新小说形式——诗化小说有其独特的特点。从内容上说,相对于传统小说“诗化小说”更关注人物的内心意识描写,更关注高层次的情感关系——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以及死亡等深刻主题及深邃意境的思考。从视角上,“诗化小说”主张从绘画的透视角度宏观的,抽象的,而不是小说的透视角度微观的,具体的去描写和勾勒人物的内心意识流动。从叙事结构上, “诗化小说”的叙事结构呈现多维立体式的网状结构,有助于立体刻画人物的心理意识,使叙述具有层次性、多角度性、变化性。伍尔夫的“诗化小说”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530005

猜你喜欢
记事诗化伍尔夫
《安徽记事》
《青岛记事》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与伍尔夫相遇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
Why Men Never Remember An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