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婷
论柳永词之雅俗
张晓婷
宋词由恪守唐五代规矩到自具面目的历史转变是自柳永开始的。他的词既有俗的一面,也有雅的一面。但柳永的雅词并不纯粹,仅仅将柳永词二分为雅俗并不完全准确,往往是雅俗并陈,俗中有雅,雅中见俗,俗不伤雅,雅不避俗。他的词士大夫能够欣赏,一般群众也能欣赏,因而就有了雅俗共赏的妙处。
柳永 俗词 雅词 雅俗并陈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往往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仕途窘困,便过起闲云野鹤般逍遥自在的生活,而厌倦功名却将情怀寄托于市井生活中的却少有人在。但柳永却将那种风流浪漫的个性和精通作词填曲的才气投入市井,写下了大量的歌妓情词,更是留恋于青楼楚馆之中与众歌妓交往密切。他不仅为歌女作词,乐工也常有求于柳永,因此在柳永《乐章集》中俗词往往遭到非议,甚至有人将柳永的词品与人品等同。长期以来,也正是这类词让柳永的人品和词品饱受争议。
柳永的雅词主要是指他的羁旅行役的作品。柳永几次科举考试失败后,无奈开始宦游,希望得到一官半职。正因柳永一生浪迹江湖宦游沉浮的切身感受,所以羁旅行役词的感情更真挚。如《八声甘州》,清衰飒的秋日最能够引发游子那种思归情怀,而柳永有唐人“高处”、“妙境”的词中描写的多是秋景,通过寒士悲秋感士之不遇。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与景物联系在一起,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再如《凤栖梧》的主人公独自登上高楼,轻风拂面,天际间,残照下,草色烟光中,这几个意象的组合和前面的一句构成了一副动人的画面。离离春草,淡淡轻烟、残阳充斥天地间,由此带来绵延不绝的“春愁”。而春愁的具体内容却含而不露,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而欲求得感情上的暂时解脱,便“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但挣扎往往是徒劳,最终“强乐还无味”。最后,“为伊”才使读者茅塞顿开,纵使“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纵使“憔悴”也值得。一个有理想、抱负之人,谁甘心混迹歌楼酒肆,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故柳永尽管过着风流浪漫之生活,其内心深处,却极孤独。所以每当一人独处时,这种孤寂之感随即涌现。“此为柳永之悲哀,亦方是柳永之真我”。
儒家诗教向来奉行的规范为“发乎情,止乎礼”,诗歌内容要符合礼之规范,写情感不能太过直接要有所收敛,为此柳永多数词遭人诟病。但柳永的词并非一味的俗或一味的雅,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乃词史上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就连如《八声甘州》这种雅词,也有“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的句子。“这些作品,士大夫能够欣赏,一般群众也能欣赏,就有着雅俗共赏的妙处”。②如《雨霖铃》,傍晚时分,雨过后,长亭下,伴着凄凉的蝉声,一对恋人依依惜别。一开始就为读者渲染了一副凄凉的景象。接着,都门设宴,爱人分离,船家催促,泪眼相看,即使有千言万语,也无法一一诉说。然后,主人公开始想象,广袤的天际间,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正飘着小舟,更衬出与爱人相见无期,希望渺茫。下阕回到现实中伴着秋景,此时的痛苦更不必多说。主人公想着将来,年复一年形单影只的生活着,即使有良辰、有美景,也如同虚设一般,即便情意绵绵,我又能向谁诉说呢?这首词虽然情感表达上直接明了,但这种情感始终与意象联系在一起,而并不直露,如“清秋”、“寒蝉”、“长亭”、“骤雨”、“晓风”、“残月”、“杨柳”等。虽然“今宵酒醒何处”、“念去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说得明白如话,但也并不失其典雅文华。类似雅俗共赏的作品在《乐章集》中相当普遍。
再如咏雪词《望远行》,一个“瑞”字,便写出了当时喜悦、和平之气。接着雪由小到大,“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最好像渔人披一身蓑衣,去江边垂钓,想来如果能将此情景刻画出来,一定是一副绝妙的寒江独钓图。这几句,不仅来自于郑谷《雪中偶题》“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也有柳宗元《江雪》笔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之后又写访戴的雅兴。这首词是《乐章集》中少有上乘之作。其意境开阔,层次分明,写空间则从城里到郊外,从江头至旷野,写人则渔夫、酒徒、文士、幽人;又或僧舍、歌楼、瑶台仙境,随时兼用,易懂而不晦涩,雅俗之人、事、情皆可入。可见柳永的词有雅的一面的同时也有俗的一面,但雅俗并非截然分野,而是彼此互见,在一首词中往往是既有通俗的俚语,又有雅语、雅情、雅境的成分。
所以说仅将柳永词二分为雅俗,恐怕并不完全正确。雅俗在部分作品中彼此互见,俗中有雅,雅中见俗,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注释:
①林玫仪著.词学考诠[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②杨海明著.唐宋词风格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85页.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曾大兴.柳永的生活道路与创作分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3]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张晓婷(1990-)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