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乾
甲午战争前后(1892——1896)丘逢甲诗歌变化浅析
张 乾
【摘 要】甲午战争的爆发激起台湾爱国诗人的愤慨,台湾诗坛一时诗风大振,众诗人皆慷慨悲歌。丘逢甲作为台湾诗坛三巨擘之一,亦投身于此。本文根据丘逢甲内渡前后的诗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这两方面对比分析,以探寻乙未内渡前后(1892—1896年)丘逢甲诗歌变化。
【关键词】丘逢甲 甲午战争 内渡 诗作变化
丘逢甲的诗作主要被后人编入《柏庄诗草》和《岭云海日楼诗抄》这两本诗集,前者收集丘逢甲自1892年至1895年内渡以前的诗歌,为丘逢甲早期作品,代表了丘逢甲早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总体上清新平实,偶有激昂悲壮之音;后者则收集乙未内渡以后的诗歌,甲午战败和抗倭保台失败给丘逢甲后期诗歌中留下了巨大影响,使其创作趋向成熟,呈现出慷慨悲壮的新风貌。
甲午战争的爆发、抗倭保台的失败使得丘逢甲被迫内渡,内渡后诗歌的第一个变化便是其台湾情怀到爱国情怀的转变。“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1],诗人在一年后重新回忆割台事件仍不免痛哭流涕,但相较于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2],其视野明显更加“台湾本土化”,但随着诗人在岭南生活愈久,相似的山水环境仍然使其体味到家乡般的滋味,《岭云海日楼诗抄》中山水诗作占泰半说明诗人对岭南山水越来越融入,他也逐渐沉淀下来著书办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无论是丘逢甲的“台湾情怀”还是“岭南情怀”,究其根本都是爱国情怀,从对地方的认同逐渐成为对国家的认同。
诗人居于台湾柏庄时赋闲不得志,满是“杞忧”和“闲愁”,内渡后诗人积愤难忍、忧思难遣大抒家国之志,内渡后诗歌的第二个变化便是从个人闲愁到爱国思乡。在《柏庄诗草》中,大部分的诗歌总是透着淡淡的愁,尤以春日之愁最为明显,很多诗歌都在大好春光伤春惜时,如“无限春光作料吟,可无佳兴胜残冬”(《早春即事》)。《柏庄诗草》中的愁思还很少牵扯到家国情仇,因此其中愁思更多的是个人愁思,而《岭云海日楼诗抄》更多的是浓厚深重的家国之愁,其内容从个人转而为国家,其程度由淡愁转而为浓烈,甚至为“诗人遗恨”。在《岭云海日楼诗抄》中,几乎处处弥漫着割台之痛、思乡离别之痛。六首《离台诗》作为诗人诗风转变的标志,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满怀诗人对抗倭保台失败和清廷腐朽之遗恨,诗人望再举义旗斩尽仇头。
诗人辞官归台游览抒怀,甲午海战故土沦亡,耳后时难世艰之作触目可见,内渡后诗歌的第三个变化便是从游览抒怀到怆怀时变。丘逢甲内渡前后的诗歌在题材上有着不小,逢甲的前期更像是一位沉溺自然、倾情山水的诗人,彼时的山水诗歌更加精纯,如《农歌》中的“秧针渐绿鱼苗出,春水桃花二月初”“早稻欲花春事晚,饭菜先入梦中来”,语言活泼清丽,有着民歌的韵味。内渡后,他便成了一位慷慨悲歌的爱国志士,纵使是寄怀山水、寻仙访道,也成为诗人感愤时事和寄托心志的通道。甲午战争的爆发、抗倭保台失败和离台内渡这三个事件促使诗人不得不感怀时事,已经不再可能像前期诗歌那样追求单纯的诗境,怆怀时变、感慨时局成为丘逢甲后期诗歌的特点。
丘逢甲“幼负大志,于书无所不读,老师宿儒咸逊其渊博。所为词章,凌厉雄迈,不愧古之作者。尤善诗,恒寝馈于李杜苏黄诸家,去其皮而得其骨”。丘逢甲学识渊博,熟读历史,这些充分体现在他的诗歌上便是大量用典和引用。无论是前期的《柏庄诗草》还是内渡后的诗歌,用典和引用都是其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但是在数量上前期的用典和引用明显少于后者。究其原因,是前后期不同风格和题材决定的,前期或清新或平实的风格并没有太多的用典空间,而后期的诗风则转向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给了用典这种表现方式巨大的运用空间,其深刻浓烈的爱国思乡情感在回溯历史中很容易找到共鸣,在现实之路无法走下去的时候也只能转向历史探寻,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便成了诗人表达感情的媒介。
丘逢甲内渡前后的诗歌虽然在风格上一以贯之,但是也呈现着不小的差异。《柏庄诗草》中诗歌自然而率真;而后期的《岭云海日楼诗抄》则是沉郁顿挫、郁郁忧愁的慷慨悲歌,其诗歌之情感异常浓烈,更偏向于感怀时变的叙事之作。诗人前期的诗歌多崇尚自然,有天然去雕饰之感,像《割花叹》中所崇尚的天然之美一样,诗歌风格也追求自然之美。这种特点在《柏庄诗草》中一览无遗,尤其在当时艰涩难懂的晚晴诗坛中宕开风气,《柏庄诗草》的诗歌风格可以概括为清丽平实严谨,诗人的愁思在山水之中,诗人的沉郁在自然之中,诗人的感怀在游览之中,诗人的悲愤在咏物之中,无一不是自然之产物。虽然也有感怀时事之作,如《纵酒》和《走笔》,其风格虽无法用清丽来形容,但也算平实严谨,决不能归入悲壮慷慨雄浑之列。而内渡后的诗歌艺术成就上更加成熟,添了些人工斧凿的痕迹,尤其是其风格受时局变迁而面貌一新,表达起来更加浓烈悲壮,经常感怀时变痛激时代之音和个人之感,在强烈的爱国思乡感情的指引下其诗歌风格更加有厚度,由早期的平实忧愁转而至沉郁顿挫,《春愁》《离台诗》《往事》《天涯》《次颂臣之台湾》等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总言之,丘逢甲的诗歌虽然在内渡前后有着些许差异,但是其本质上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诗歌内容思想,还是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后期诗歌总能在前期诗歌中找到源头。
参考文献:
[1]丘逢甲著、李宏建编.丘逢甲先生诗选[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167.
[2]谭嗣同.谭翤同诗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14.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