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微
浅析布宁爱情观的艺术体现
康 微
【摘 要】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布宁(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位作家,布宁深受19世纪末高蹈派的影响,其作品并不仅限于现实主义,还包含着浪漫主义色彩。在布宁的诗歌中,大多由赞美山河以及讴歌广阔森林原野等,通过自己的文笔来表现自己对昔日贵族地位的留恋以及对日渐衰落的家族产业的惋惜。本文将主要研究布宁的爱情观,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布宁看来,生活中最大的美好之处就是爱情。爱情超越了世俗观念,将人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来,爱情如同瞬间的闪光,能够成为永恒,最终存在于世人的脑海间。布宁的一生都在关注着爱情的闪光点,短暂的爱情与幸福是布宁爱情小说的主题。简而言之,对于布宁来说,爱情是一个矛盾体,既是幸福的,又是痛苦的。
【关键词】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爱情观 闪光点
布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籍作家[1]。在布宁的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他创作的最重要主题之一,例如《轻轻的呼吸》、《中暑》等都与爱情密切相关。布宁通过对自己作品的独特视角去理解爱情,将爱情、死亡以及生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出来。在19世纪20年代早期所完成的《轻轻的呼吸》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布宁对于爱情的看法和创作的基本特点。从20世纪20年代后,布宁在法国居住,爱情的主题占据其大部分的作品,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爱情更是成了布宁作品的主要内容[2-3]。《中暑》一文中对主人公一夜情艺术魅力的剖析下,升华到对爱情的思考,也表明了布宁对即将逝去爱情的相干感悟。《轻轻的呼吸》一文中对女主人公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的细致描述,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的决心和勇气。
在《轻轻的呼吸》一文中,布宁使用抒情的手法讲述了中学生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因为一场可怕的意外而最终导致丧命,在这场意外中,布宁认为这位年轻的女主人公不可避免[4-5]。布宁从作品的结构入手,将爱情悲剧的故事主线分析得有理有据,将爱情悲剧的哲学基础充分的表达出来:爱情既是幸福的,又是痛苦的。《轻轻的呼吸》其主要叙事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现如下:
小说的开篇就向读者展示出了爱情的悲剧因子——在公墓的一座新近筑成的坟冢上,立着一个新的橡木十字架,十字架中央嵌着一个够大的凸出的圆形瓷相框,里面有一张相片,是个中学女生,她就是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布宁开始使用倒叙的手法来对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的故事情节进行叙述,将节奏放慢,重点且细致地描写了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的美貌,此时表现出布宁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欢喜之情。然而有一天,大课间休息的时候,她却突然被叫到校长那里去了。校长对她的发型着装开始指指点点,对此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不卑不亢地回答此种着装方式并未有过错,正当此时读者对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感觉到极大的兴趣时,布宁却话锋一转,描述了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被一位军官给打死了。此种叙事方式布宁只用了寥寥几句话就概括完毕,在叙述过程中并未有任何细节性的描述,而是以法庭记录的文字形式开始进行深入研究。打死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的那位军官说,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深深地爱上她了想和他结为夫妇,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被打死的那天本来是要去给他送行的,但是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却突然说她不爱他了,之前说要和他结婚的话都是开玩笑罢了。对于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为何要开玩笑戏耍那位军官,布宁并未作出详细解释,此时读者的注意力在关注者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与军官之间的关系时,布宁又一次中断故事情节,结束了整个故事的倒叙。
从上述故事发展脉络来看,布宁故意将人物事件的发展顺序打乱,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布宁对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未讲述清楚,让读者读起来有种入坑的感觉,那么,布宁最终想表达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布宁本身对爱情以及生命的认识在于: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的死不是因为她遇上了不好的人。从上述角度来看,布宁对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先后所遭遇到的花花公子/军官骚扰没有坐更多的论述,避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误解了布宁的意图。从布宁的角度来看,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悲剧的命运在于她本身,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平时风格比较张扬,令喜欢她的人感到愉快而又愤怒,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对生活有着很大的憧憬,但是只要与这种憧憬背道而驰,就如同生活在象牙塔里的文学家,只知道一味地歌颂生活有多么美好。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过于期待完美的爱情,哪怕就像轻轻的呼吸都想要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最终导致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死亡的悲剧发生[6-8]。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就像一只飞蛾,不扑火就活不下去,一定要将自己的热情全部燃烧完毕之后才会停下来,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奥莉娅·梅谢尔斯卡娅,具有超高的热情和勇气;只用轻轻的呼吸以及对生活无限向往的人才能够做到。
《中暑》的基本情节为:一位年轻女郎与一位年轻军官在游玩时偶然邂逅,然后被互相所吸引,继而在旅馆发生了一夜情;发生一夜情之后,年轻女郎拒绝了年轻军官的需求,离开了他独自游玩。上述一个基本的简单故事在布宁笔下却表现出了以下三种矛盾:(1)短暂与永恒的矛盾;(2)开心与伤心的矛盾;(3)现实与浪漫的矛盾。布宁将上述三种矛盾描绘的细致,并且将三种矛盾关系贯穿在整篇小说中,将自己的爱情观以及对爱情的理性思考充分表现给读者。
(一)爱情的永恒与短暂矛盾
在《中暑》一文中,对肉体所产生的爱情只会有短暂的快感阐述之后,再将精神层面的恋爱进行深度思考。年轻军官在年轻女郎离开他之后,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他怀念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对她黑黝黝的皮肤以及衣服所散发出来的香味等都深深迷恋着。此时,年轻军官并未意识到他对那位年轻女郎的感情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逢场作戏,而是对她产生了所谓的爱情,此时年轻军官心里会产生疑惑,没有她应该怎么度过这漫漫长夜。为了摆脱这种思念的折磨,年轻军官只好向年轻女郎发去电报,其大概内容是:“我愿意为了你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当电文写好之后,年轻军官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以及住址等基本信息,也就是说这份电文有可能永远发不出去。此时,年轻的军官伤心欲绝,泪流满面,等到一觉醒来,仿佛觉得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好久,实质上才过去一天不到,对此年轻军官再也忘不了这位年轻的女郎,如此所形成的短暂与永恒发生了矛盾。
(二)爱情开心与伤心的矛盾
爱情的美好会给人带来超越一切的幸福感,相比起人类其他的感情,如亲情、友情等更为浓烈、厚重。但是,爱情在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是自私的,诸多潜在因素的存在使得爱情既具有开心的一面,又具有伤心的一面[9]。在《中暑》一文中,年轻军官与年轻女郎的偶然邂逅导致男主人公产生一生难以忘怀的奇妙感觉,在经历了爱情的沐浴之后,他甚至觉得年轻女郎美妙至极,并且还向年轻女郎保证只会对她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年轻女郎要离开他时,他也很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还轻轻松松地送走她。
但是,等到年轻女郎走后,年轻军官独自一人回想起了与她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回到旅馆之后,他才意识到空气中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受大脑的控制,对于爱情有了更大的向往,感受着她的气息以及回想着她的每一个动作,此时年轻军官情不自禁地点起了香烟,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最终想要将想象变成现实,想要去到年轻女郎所在的城市。年轻女郎的城市因为有了她在而变得神圣,他想象者没有他,她将落寞地生活在这座城市,时时刻刻思念着他,回忆起他们这次偶然的邂逅,不禁感到伤怀,而他再也再不到她了。想到这里,年轻军官忽然觉得一股电流窜进了他的身体里,为什么他要失去她,再也见不到她?此时年轻军官的心理有着异常强烈的疼痛感,在走出旅馆之后,他骇然发现这座城市并不属于他,只有他有着这么强烈的失去感,经过这样的情感折磨之后,年轻军官仿佛觉得自己一下子老了十几岁。爱情的感觉对于他来说幸福来得如此之快,失去得也如此之快,在他还没有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便片刻坠入了痛苦的深渊之中。但是,此时佳人已不见,一夜之间年轻军官仿佛觉得自己失去了所有,布宁将年轻军官的心理刻画描绘得生动形象,将得到真爱又失去真爱的心理变化阐述得淋漓尽致。
(三)爱情的现实与浪漫
在人类的情感中,没有任何情感能够超越爱情,爱情将自己的本能与理性进行强烈的对比与搏斗,在现实与浪漫之间游离。《中暑》中首先将年轻女郎与年轻军官的偶然邂逅放为首要高潮位置,年轻女郎在开篇小说故事中便以一个醉酒女的形象出现,然后给了年轻军官施以援手的机会,并且亲吻她的手。此时,布宁再以倒叙手法描绘出年轻军官在与年轻女郎发生一夜情之后联想到年轻女郎亚麻连衣裙里面柔嫩的身体,揪紧了年轻军官的心,一方面感到幸福,一方面又感到失落。在欣赏年轻女郎身体之余,年轻军官提出下船的理由也有理有据,此时的邂逅充满着一见钟情的浪漫色彩。但是,第二天来临之后,一切发生了变化,年轻女郎开始意识到爱情不仅仅只有浪漫色彩,还具有非常现实的一面。当年轻军官想要继续邀请年轻女郎一起游玩之后遭到了年轻女郎的拒绝,年轻女郎对年轻军官说自己不是那种水性杨花的人,做这种事情可能是一时昏了头,在年轻女郎的理性恢复过来后,浪漫色彩此时消失殆尽。年轻军官在送走年轻女郎之后,坐在船上也感觉到一切就像做梦一样,很不真实。即使年轻军官仍然会在心底里怀念她的音容笑貌,并且想为了她做出诸多努力,但是最终会回归到现实中来,那位年轻的女郎已经结婚了,并且有了自己的小孩。此时,年轻军官也从浪漫世界里回到了现实世界里。
综上所述,布宁创作的小说对爱情的基本看法是:爱情是幸福与痛苦的结合体,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
参考文献:
[1]叶琳.短暂中的永恒——布宁《中暑》之爱情观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70~74.
[2]鲁美慧.读《耶利哥的玫瑰》有感[J].语文学刊,2014,(1):85~86.
[3]于欧.青春版《牡丹亭》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启示[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15(2):257,227.
[4]窦奕晴.《走出非洲》中狮子的象征意义[J].沈阳大学学报,2006,18(6):81~83,105.
[5]刘新蕾.花楸树之恋——谈茨维塔耶娃的爱情观[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1,18(11):20~21.
[6]黄娇.浅析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的艺术特征[J].青春岁月,2013,18(4):106~107,1012.
[7]陆颖.浅谈《诗经》所反映的女性爱情观[J].今日湖北(下半月),2011,18(1):772~773,96.
[8]刘琦.浅析《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形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8(7):76,78.
[9]周海燕.《傲慢与偏见》与《简·爱》的女权主义爱情观[J].电影文学,2010,19(10):104~105.
作者简介:康微(1983-),女,汉族,长春光华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