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春之声

2016-11-26 01:53何存中冯汉斌
长江丛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童谣天鹅竹子

马 竹 何存中 冯汉斌

三人行·春之声

马 竹 何存中 冯汉斌

四月温软 |马 竹

1

在我的观照里,南方的四月可以温软形容。整个四月,风没有之前那么激烈,雨也没有之后那样激越,就连阳光也似挥洒着少男少女的明亮一般。

在四月天里,万物的萌发开始呈现疯长的阵势,既不那么懵懂,也没有过于成熟稳重或者火辣暴躁。四月里的每根树枝都只是用力伸展着,所有事物都像青春男女那样把与生俱来的干劲集中使出。尽管这时节也有一些芳菲渐次消散,但真正的耕耘才刚刚开始呢,因此泥尘也是香喷喷的,每个梦境也都是甜蜜蜜的。

其实每个人对于季节的真切感受,多有自己的具体根源和初始发起,然后才能延伸到别处和演绎到他方。除开金秋,从何以醉心的时空选择而言,我一直觉得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南方或者说我们平原的四月。梨花开时春带雨,那个源起从身心深处开始荡漾,而梨花落时春入泥,我们初始观想的事物忽然演绎为莫名的感伤。桃花遍地,那漫天的桃红是要与满目的净白辉映成趣,我们因此而荡漾春心却又忍不住喟叹人生。

在一切吐露中,我觉得油菜花别有一番民间情愫、民俗情感,那种整片整片袒露在大地上的翠绿与鹅黄,如热恋中的男人和女人。仔细观想,从严寒中彻底步出的人心,其实都有那么一点迫不及待渴望斩获的心思袒露,抑或是以往的春荒潜藏在我们生存意识里的焦虑经常这样重复着展开?

有时我想,任何颜色到底没有黄色更接近人性。所以放目远望,漫天遍地的油菜花开几乎把人世间每一双眼睛里有关收获的希望统统点亮。熠熠生辉,生机无限。

桃子好吃,蜜桃不仅有某种生理暗示,还有自然现象的预示。桃子丰收时,如果又多又大,则是夏有洪灾的先兆。菜油好吃,乡间压榨的菜籽油有股特别的香味,但据说也是不能多吃的。

仅从农作物的生产角度审读我们脚下的广袤大地,在美好的四月,我们会发现这份温软里蕴涵着生命更深的寓意。于是联想到四月也有不友好的部分,甚至是恶的部分。用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解释,四月阳气飙升,人与自然都处在极不安分的状态,人性本能中的恶,包括人体因为遗传基因变化也就是自带的某些疾病,也会在这个时节开花结果、自然发作。这是四月的不可思议所在,有时我们无能为力。

四月是温柔的怀春与绵软的伤春表现最突出的时节,是试图以恶作剧形式稀释艰难生活的月份,更是拥有踏青和祭扫进而感知自然与人类关系紧密的季节。四月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平日的思考,尤其在我们自以为忙乱而忽视静心思虑自然与人类之时。

芳草连天,百花竞相,倘若我们愿意集中精力琢磨这似乎有点怪异的时光,兴许我们还能再次深切体味到何谓感恩和感动。又倘若我们愿意反观自心与自身,我们会明显感到自己身体的萌动和心灵的滋长。

所以我认为,四月最适合放眼:在广袤大地上,一切农耕的画面里有风软雨轻、烟雨蒙蒙、如梦如幻……这一切都是四月的画卷,四月的魅力,是可以在解读四月中获得新生的美好启示。2

日期跳到四月,第一天就是一个温和的玩笑日。这个被称之为愚人节的日子,说是一个节日,却在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予以法定,更没有哪个国家准许放假。人们在三月的春光和春雨中苏醒了身体,葳蕤了灵魂,一翻开四月的日历就想捉弄一下他人,把劳累困顿的人生集中在四月的开头之日,进行一次幽默开启、快乐放松。

但全世界都不约而同遵守这个幽默日子的基本规则:从凌晨开始到中午十二点结束,下午的愚人节不再存在。这很有趣。这是人间唯一的一个只有半天时间是节日的特例,硬性规定或者约束着我们人类,一切玩笑,都不可过分。

笑死是难受的,玩笑过头的事情不可以多做和久做。倘若下午还在戏弄别人,戏弄者就是愚人。如此说来,四月从第一天开始就有轻松快乐的意味。譬如:你鞋带散了!百分之百的人都会上当,低头查看。或者:你看你看!往人背后一指,百分之百的人都会上当,赶紧根据指向扭头后望。适当的玩笑,是逗笑。经常玩笑,是病。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喝茶,品茗是古老的文化传承。说到春茶,明前茶是人所共知的珍品与极品。茶是江南的代名词,因茶生道,其文化渊源与故事演绎,难以尽述。明前茶之所以格外珍贵,是因为山河回春之后,温润四起,茶树重新泛绿之际,仅有几片嫩芽可供摘取制成茶叶。鲜绿一阵,化作嫩黄。

明前茶的汤色是四月的本色,绿得鲜亮,黄得娇柔;明前茶的味道是四月的本味,香得适当,醇得适度。清明节之后,春茶一担一担收,四月是中国茶农的节日,也是满园春色再也关不住的兴奋时光。

关不住的春色诱人踏青,这时节,大朵的牡丹、海棠、玉兰,小朵的杏花、樱花、丁香,都在争相吐蕊,花枝颤动,花香四溢,放眼尽是芳菲,近闻悉数温馨。还有更多山上的、水底的、世外的、心里的花花朵朵,也都在因景而致、缘情而生。

所以自古以来,人在踏青,心在生情。且不说文人墨客,即使一个稚气孩子,也因四月激发无限梦想。可见无论是谁,在如此烂漫的时节经过一次,都会留下文化情怀的踪迹。

四月有很多节日,愚人节、国际儿童图书日、清明节、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法律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儿童日,还有佛教的准提佛母诞辰日,等等等等。

虽然每个月也都有这样那样的节日,但通常而言,不同季节的节日有其符合自然的内在因素,譬如四月,人的身心如大地万物一样处在苏醒之后的即将葳蕤,心智打开且是逐渐大开,若是读书,能有效记忆,如果感恩,能提高情商。

3

说到感恩,我觉得四月远足踏青与清明上坟,有对自然感恩对人类感恩的双重意义,是对我们情商智商的一次综合增进或改进,甚至是每个人有可能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机会。这意味着,四月可以是灵魂的涅槃,是生命进程的更新。

我们一般理解感恩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为了持续得到。譬如感恩自然,是想继续从自然界那里得到自己的想要;感恩生活,是想继续从生活里面获得自己的想要。这样理解似乎也不错,毕竟,感恩也是一种能力。懂得感恩并奉行感恩,是自己持续拥有某种回报能力的标识。从感恩对象而言,能继续获得更多帮助,包括方法上的指点与点化,包括物质方面的关照等等。总之感恩确实是一种人生能力的体现,于人于己。

但我所理解的感恩则有另外的意思:学习舍得,传承舍得。自然恩赐于我们的,我们也要回报给自然,这种回报更多体现在敬重和敬畏。生活赐予我们的,我们也要回报给生活,这种回报更多表现在善心与爱心。

积聚善能,传递善能,才是真正的感恩。我注意到,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文学艺术包括文化传统,都与充满爱心和善心的感恩主旨相关。众所周知,几乎所有成功人士,都是社会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四月踏青,无处不禅。也许我们无法看到在山坡竹林里,一棵竹笋往往需要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冒出大约三十厘米的嫩苗到地面之上。为什么需要这样久的时间酝酿?因为竹子要把自己的根系稳稳当当地深深扎入大地,要为将来坚挺向上、不畏狂风暴雨、承接酷热严寒做充分的准备。一旦这三十厘米的冒出亦即出生宣告完成,接着就是快速成长,直到成为一根粗壮的楠竹,成为可用之材。

大自然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生命意义,每一种动物都有生命形态。在春雨把江河湖充满时,鱼儿在大量的快速生长着。生活在湖区的人们都知道,这时节,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莲荷也在快速向上,那无数尖尖角,即将成片成片覆盖水域,即将再次把成团的绿色与苦心的莲米奉献给我们。

也只有在四月,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何谓清净心,何谓感恩心。所以这世间但凡害怕寂寞孤独或者过分咏叹寂寞孤独者,皆因对感恩心参悟不够所致,是对自然的观察不够领悟不够。清净沉寂,几乎是每一个生命,无论植物动物,一切存在,必须的过程。花开一季是常态,结果一次也是常态,更多时候是无边寂寥,一样都是常态。在这种种常态里,清净及其延伸出来的寂寥其实就是每一种生命的根本,而开花结果所要呈现的意义就是感恩。所以我们在四月,犹能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在于相互懂得沉寂中的本意蕴育,相互体谅收获后的幸福欢愉。

相互感恩,才得清净。这境界,恐怕只有在参悟四月,方能明白。所以,与其在清明祭扫时祈求亡灵对自己或亲人多加保佑,不如把保佑二字换成舍得,不如把祈求二字换成关爱,这才是真正明白了何谓感恩,才是对人间四月的真悟。

我时常想,有些人指望已经仙去的灵魂对现实存在予以直接关照,那不过是在提醒自心提振自身而已,但到底是到不了位的,因为还得靠自心和自身的转化。但这个转化能力究竟有多大呢?是不是靠得住呢?若能让自心和自身懂得并实现感恩,才能真正达成愿望。清明踏青,应该深思自然与人间,觉悟自然和人间。

4

四月滋长善心生长爱意,如果我们内心祈望,善和爱,都能迅速茁壮。既然是滋长和生长的时节,事物亦可从反向发展。所以四月,同时也会滋长恶心生长恨意。英年早逝的法国象征派先驱诗人波特莱尔著有《恶之花》,他所指的恶,不仅仅是相对于善,而是泛指类似暮春时节人类相应自然而升腾起来的各种各样的糟糕情绪亦即坏:苦闷、压抑、孤独和困惑乃至疾病、丑陋、龌龊等等。

从万物对应人类所有事情相生相克的角度而言,四月,我们更要小心翼翼,亦如万物初开,似柳丝那样柔软,如柳叶那样鲜嫩。人间四月的全部细腻,满含珍惜意味。若能在四月体味到细腻、珍惜、呵护,就能尤其感受到生命的一切美好。

民国时期才女林徽因有一首著名诗作,名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其借景抒情、深切至极的诗意,是现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全诗写道:“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里有一个重要意象即对四月精准的捕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诗歌的意符是有出处亦即来源的。明代诗人王宠有一首《往白雀寺》,诗云:“层峦叠壁映朱帘,风软尘香四月天。十里山塘看不足,翠屏合沓午云鲜。”其中的风软与尘香,即是对四月最贴切最细腻的捕捉与描述。

再来读宋代诗人翁卷的诗作《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就把四月的自然与人间,刻画得有声有色了。再往前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大林寺桃花》,更是千古绝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应该是第一次提出四月在人间亦即人间四月概念的,芳菲已然凋零,春去之际怅然,但山上的桃花刚刚盛开呢,人间四月还在人间,这是一种境随心转的乐观与达观。

所以回到我的主题:四月可以充满深情爱意,如果我们愿意,如果我们确确实实希望内心的善意和爱意随着任何境遇增进并提升。四月的爱,可以非常深沉,非常生动和新鲜,可以提振我们整整一年内的身心朝向善与爱。

我多年的同窗、如今身为武汉大学图书馆长的王新才平时偶有作诗填词,他有一首《咏蚕》,我认为是描写四月中出类拔萃的好诗。诗云:“独恋青桑不悔痴,平生但蕴满怀丝。万般最是人间苦,吐尽春心只为衣。”如此提振灵魂的向上向善的诗句,蕴含着多少爱意在文字里。王新才还有一首描写四月的《临江仙·清明时节返乡》:“蛙鼓声声声振野,油菜香透心脾。桃花红映日初低。林间归噪雀,庭院斗闲鸡。最是清明坟上草,一年一度萋萋。淡烟笼柳总如迷。东边方上月,小立任风吹。”我觉得他把南方乡村的四月描绘得生机无限,其中的深情款款令我感动和感概。

关于四月,我们有一些情愫自然而然升起,善意和爱意只是其中部分,更多的是有如自然规律中的全部恣意甚至肆意。四月回乡,相比春节和中秋大范围的返乡而言,更应该充满对生命的敬重与敬畏,然后敦促我们的良心,爱自然爱生命。

想起明代有位无名氏所作的《还家诗》:“春色阑珊四月天,数声啼鸟落花前。荷知有热先擎盖,柳为无寒渐脱绵。处处劝耕梅子雨,家家缲茧竹篱烟。凭谁寄语仙源客,洞口云封信不传。”诗中劝耕二字,可以激活我们对故乡的诸多回想与亲切记忆。四月返乡,我觉得既是远足踏青感恩自然,更是提振灵魂感恩温情。

5

天清地明,雨生百谷,这是自然的四月,是生活的四月。四月有两个重要的节令,亦即清明和谷雨,当日历翻到谷雨这一天时,意味着春季就要结束。百花盛开,到处都是落花流水,同时也有漫天飞絮。这期间,花粉过敏者多,各种疾病复发,尤其传染病高发,甚至精神病患者也容易发作。可见,人间几乎所有的美好,都携带着无法规避的痛楚。

所以古人总结出许多有关四月的饮食要求,宜温软,忌寒硬,因为人在四月时节阳气上升迅猛,各种脏器还在适应之中,需要特别保护。尤其肝脏部分,要温养,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养肝护肝,禁忌肥腻辛辣。四月的菜谱很有意思:上有芳菲,下有野蔬。读过李时珍著作的人都知道,几乎所有在四月容易生发的疾病,都有野生果蔬相应予以治愈。这就是大自然,是地球母亲的恩赐,是人间四月对我们的教诲。

我喜欢四月,如同喜欢自己的青春,喜欢人间的青春。但时光虽好,容易辜负。从天地人三个层面观想四月观照四月,心,有时会隐隐发痛。要命的是,自己置身其中也好,还是面对自己试图关爱的亲友也好,自勉或他勉,其言语中无论细说多少如何不负好时光又能真正的心从几番?因此,在这样温软的时节,事实上惟有那些勤恳的耕耘者,才有资格在半年后的金秋田野上,微笑回想自己经历过的美好四月。

春风唤我唱童谣 |何存中

春天的家乡真的很美,山青水绿,鸟语花香。使人走在其中,恍然如梦,宛如世外桃源。春风引着我,一路唱着家乡的童谣。我知道一个地方的童谣,是远古文明的活化石,是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精神摇篮。

我生长在巴河这块土地上,我从娘肚里落下地,睁开眼睛看世界,耳边响起的就是祖先传下来的童谣。唱着这些童谣,我就对这块土地眼含热泪,充满深情。春风起了,春雨濛濛。春风细雨中,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叫人有理由相信这里从古到今,就是一个从精神到物质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

家乡燕儿山,旧时的何家老屋垸不复存在,连遗址都没有了。然而我知道我的祖先就出生在这里,这里是给我生命和铸就灵魂的精神乐园。我深情地望着废墟,耳边响起了巴河童谣《黄鸡公儿尾巴拖》:“黄鸡公儿嘞,尾巴儿拖嘞,三岁的伢儿会唱歌嘞。不是爷娘教给我嘞,自家聪明咬来的歌嘞。”我知道这是我精神皈依的家园。

巴河童谣大多采用兴、比、赋的艺术手法,与《诗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黄鸡公儿尾巴拖》更为典型。可见巴河童谣与中国传统经典《诗经》同出一源,它们历史悠久,典雅古朴,如双峰屹立,一座显于庙堂,一座隐于民间。万变不离其宗,大别山的童谣是大别山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

《黄鸡公儿尾巴拖》在家乡可谓家喻户晓,童叟耳熟能详。巴水河边自古以来有这样的不成文的传统,男孩子出生后,开始牙牙学语,他的父母便要反复给他教唱这首童谣。所以在巴河,没有哪个男孩子不会诵唱这首童谣。以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它的审美价值和教化功能像春风化雨,融化在生命的长河之中,生生不息。

这首童谣极为简单,只有五句,粗看好像平淡无奇,如果用心体会就能发现,原来它如诗如画,蕴含丰富深刻。“黄鸡公儿”是什么样的鸡呢?这要从巴河农耕文化说起。从古到今,巴河地区的农家每年都有母鸡孵小鸡的传统。母鸡孵蛋,经过二十六天,便孵出小鸡。小鸡长到三个多月,就能分出公母。分出分母后,便将母鸡蓄着生蛋,将公鸡阉割。阉割后的公鸡,叫做阉鸡。阉鸡不能做种鸡,是为让其长成肉鸡,等过年时吃。农历三四月,农家就要在这一年的公鸡中,留一只或两只强壮的公鸡不阉,蓄着做种,也就是留着传宗接代。这种蓄着做种的嫩公鸡,巴河把它叫做“鸡公儿”。“黄鸡公儿”是农家新蓄的,是正在长成的种鸡。这里的“鸡公儿”不读儿化音,要读整体音节。巴河传统,蓄多少只种鸡很有学问。那么,一家一年蓄多少只种鸡呢?这要视母鸡数量而定,一般十五只母鸡蓄一只种鸡。

“尾巴拖”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嫩鸡公儿不断发育成长,渐渐长出了漂亮的羽毛,羽毛高摇在尾巴之上。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羽毛都高摇着,只是长些的、硬朗些的羽毛翘在尾巴上,像彩旗一样向后弯曲,呈现为一种“拖”的状态,这就是“尾巴拖”的意思。由此,农家新一代的鸡公儿就初步发育长成了,它漂亮、雄壮,能够吸引异性的目光了,能够用声音号召、用行动招引异性来到自己的身边了,可以开始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了。此句以农家初步发育成熟的嫩公鸡儿隐喻农家新生力量正在茁壮成长。

“三岁伢儿会唱歌”。三岁的孩子会唱了,那唱的是什么歌呢?当然是像黄鸡公儿那样唱歌了。那黄鸡公儿唱的什么歌呢?你看,清晨的竹林中,黄鸡公儿对着东方“喔、喔、喔”地引吭高歌,它在呼唤着太阳,它在招引着同伴,它在呼唤着异性!作为新一代的种鸡,它有着强烈的生命自觉,吸引异性,司晨报时是它们的天职。

“不要爷娘教给我,自己聪明咬来的歌”。“咬”,巴河方言词,是模仿、借鉴、学习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司晨报晓、招引异性”的生命自觉是不需要爷娘的传授,是与生俱来,是天授神示,是物择天演,是心领神会。

在巴河民间,人们将男孩子的根叫做“鸡公儿”,童谣采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从文化传统入手,将“黄鸡公儿”暗喻为男孩子,将黄鸡公儿发育成熟后履行司晨报晓、招引异性的天职,隐喻为男孩子长成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笔法自然巧妙,含蕴深刻隽永。而它动人的艺术感染力更在于,童谣以孩童的口吻自然流淌而出,将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天真与童趣、雄壮与魅力、责任与义务、自豪与憧憬水乳交融般融汇在一起。童谣道法自然,浑然天成,乃天籁之音。巴河童谣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春风我来到垸后的紫竹林。古垸落不存在,但那紫竹林,年复一年,总有新竹冒出来。我忘情地唱起了《竹子歌》:“竹子爷,竹子娘,我跟竹子一般长。竹子长大做树杪,我长大了做人王。”

《竹子歌》是巴河流传最广、最古老、最典型的励志童谣之一。它与其他众多巴河童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的唱诵时间和地点都很有讲究。传唱时间在每年春节期间,有的地方是在吃年饭之前,有的地方是在大年三十,有的地方是在大年初一或正月十五。传唱地点是在农家屋后的竹林里。春节,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辞旧迎新,举国欢庆。春节,也是农家孩子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不管年岁好坏,不管家境富足与否,有鱼肉可吃,有新衣可穿。春节,还是父母们教育孩子的大好时机,平日里忙碌的父母们,这时候也稍事休闲,就能有心思和精力教育孩子了。这首童谣就是巴河父母教育孩子的典型范本之一。它以朴实的文字记录着巴河人望子成龙的渴望,表达着巴河父母对儿女的殷殷情怀。它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巴河人的薪火相传,至今仍生动地活跃在巴河民间。

巴河风俗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八还年福之后,由父亲领着孩子们来到自家屋后的竹林里,唱诵这首童谣。那为什么要在还年福后唱诵呢?“还年福”是巴河方言,就是吃年饭。吃年饭在巴河有特别的讲究。巴河地区还年福的时间是腊月二十八,这天家中主妇要在鸡叫三遍时起床,生火做饭。做好饭菜之后,叫醒孩子和老人。待到一家人洗漱完毕,将饭菜酒水端上饭桌,供奉祖人。先放鞭炮,然后由一家之主领着孩子面向饭桌,跪地叩拜祖先。这也是巴河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和途径,其目的是教育子孙后代要懂得还福于祖,不要忘记祖辈。供奉完祖人之后,一家人便团聚一桌,开始吃年饭了。烛光摇红里,要喝一些酒,长幼有序,举酒祝福,互敬互爱。这时候当家人要总结今年,规划来年,一家人要互相说些吉利和恭贺的话语。吃完年饭,往往天还未亮,东方开始现出了鱼肚白。打开大门,放一挂长鞭,落地开花,红红火火。这时候,风盈盈,水盈盈,鸟儿开始噪林了,到处孕育着生机和希望。就在这时候,孩子们在父亲的带领之下,来到屋后的竹林里,选定一棵粗壮挺拔的竹子,双手环抱,一边围着竹子转圈,一边摇动着竹子高唱这首童谣。那为什么要到屋后的竹林里摇竹子唱童谣呢?自古以来巴河的民居建造有规矩,讲究避风向阳,座北朝南,前有池塘水常绿,后有竹林叶长青。家家屋后都有象征富足和生命不息的竹林,因而选在这样的环境寓教于乐是再好不过了。

此时,孩子们穿着过年的新衣裳,抱着竹子,摇哇摇,竹叶儿飘飘,风儿缓缓。孩子们便开口唱道:“竹子爷,竹子娘”,一边唱着,脑海中充满着联想与想象,充满着感激和美好。是啊,竹子好比是爷,竹子好比是娘,孩子就是竹笋。竹笋挨着竹子从土里钻出来,没有竹子哪里有竹笋,没有爷娘哪里有孩子?等到年过了,春天来了,竹笋就随着春风春雨钻出土来,成为生命的新一代,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孩子们摇着竹子,抬头仰望直冲云霄的竹梢,接着唱道“我跟竹子一般长”。将来我们要同老竹子一样,要长大成材哩!“一般长”,就是热切的希望,就是美好的未来!这就是随物赋形的比和兴。如果仅此,就没有太大的意味,那不过是生命的重复。有意味的是,人们的理想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和境界。那更高远的追求和境界是什么呢?

你听,“竹子长大做树杪”。在风生风动的竹林里,孩子们一边摇动着竹子,一边高唱着。“树杪”是什么呢?就是树梢儿。竹子生长速度比树更快,春天冒笋,到七月半就基本长成,一年便能成林成材。在竹树交杂的林子里,竹梢总会比树梢长。竹梢摇摆在风中,成为这片林子的“梢儿”,引领着成长的先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竹秀于林”。农家的爷娘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早日成才,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呢?这就是盼望和理想。还不仅如此哩!作为比喻,还表达有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他们生命最终的境界又是什么呢?

你再听,“我长大了做人王”。孩子们摇动竹子继续高唱着。“人王”是什么呢?就是“人中的王者”。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荜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才是楚地的风范,楚人的气概。一首童谣《竹子爷竹子娘》,可见一斑。稚嫩的童音在竹林中回荡,想必当年问鼎中原的楚庄王,也一定是唱着这首《竹子歌》长大的吧!

随着春风我到了上巴河边,那里有我外婆的垸子。巴河流到上巴河就开阔了,水清沙白,有码头的遗迹。上巴河曾是大别山区的物资集散地。面对河流,我忆起了小时候唱过的《大雨点细雨点》。“大雨点,细雨点,街上的姑儿好白脸。大雨落,细雨落,街上的姑儿好白脚。”

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其实很有意思。这首童谣是下雨天河这边在沙滩上戏耍的孩子望着河那边唱的,是乡下孩子对城镇文化的向往。

巴河地处大别山南,向西流淌,然后向东流向长江。古时候虽说有一条光黄古道,从开封越大别山通向鄂东,但那是官道,是平时皇家传递文书,战时运兵为主的。也通商,但很少。所以古时候大别山南的物资交流,主要靠水道。巴河就是交通命脉。河上运输以竹排为主,也有帆船。山里的土特产,以及出产的稻米棉花,用竹排运出去;布匹和“洋油”,靠竹排拖进来。河上有码头,那是中转站,从长江上来的大船,到上巴河或装或卸,再用竹排顺着河流拖进来。上巴河的边上,除了乡村,就是集镇,形成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比乡村繁荣,与乡村形成很大的反差。

河边的集镇通常建在河边的二级台地上,有码头。那码头是青石驳的岸,有高高的石级,接着镇子的街。那石级长满青苔,码头边经常停靠着长长的竹排,就像一条浮动的街。有妇女和儿童经常下河,洗竹排。可以挣钱的。那时候河上没有桥,就是有桥,也是漫水桥,洪水一到,人就不能通行,河这边的人不能过去,只有望河生叹。

这首童谣是春天河里涨水时,河这边的孩子,在河滩上放牛或者捡柴唱的。那时候天上的雨正在下,山里的洪水下来了,一河的浪花和泡沫。河边的孩子,站在河水线上,赤着脚追着浪花奔跑。空气新鲜,雨雾濛濛,河对面码头和集镇就像画中的天堂。

这样的时候就有镇上的姑娘戴着雨笠,提着木桶或者篮子,顺着石级下河洗衣裳,下到码头河水边的青石级上,姑娘脱了鞋,把脚浸在河水里,尝那清凉。河这边的孩子望着河那边的姑娘,就如见天仙。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就唱:“大雨点,细雨点,街上的姑儿好白脸。”那雨是阵雨,当然大一阵,小一阵。姑儿就是姑娘。巴河人口语中,把姑娘叫姑儿,未出嫁的;出了嫁就不能叫姑儿,那就是大娘。街上的姑娘没晒多少太阳,那脸自然白净。怎么样的白呢?榴红絮白。不像乡村的姑娘要陪父母下畈种粮食,黑脸。不是不白,是晒黑的。这样地唱,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这是羡慕姑娘的脸。那么下面一段呢?就从头到了脚。从羡慕姑娘的脸到羡慕姑娘的脚了。他们咧着嘴儿唱:“大雨落,细雨落,街上姑儿好白脚。”这时候的羡慕就有了性意识。乡下放牛和捡柴的孩子,都是野孩子,野惯了,只要有了性意识,就无师自通,聪明得很。巴河人口语中的“脚”和“头”,充满性意思。骂“你娘个头”,不是好话。骂“你娘个脚”,更不是好话。

对面码头上洗衣的街上姑娘听到了这歌儿吗?肯定没听到。隔着那么远,河里涨水,又是浪,又是雾。她抬头只看见,河对面一群野小子,在水线上张扬,就知道不是好歌。她的脸就红了,把头低下来,低头洗衣裳。

其实这首童谣不止两段。还有一段哩。最后一段,更野。也是三句:“大雨淅,细雨淅,街上姑儿……”这就野得没味了。但是河边的野孩子,一代代就是这样野成人,成房立户,撑家创业的。

水系人生,河边的孩子,河边的童谣,自然生,自然长,充满着原始性意识的冲动,还有对外面文明的追求与向往。

天鹅之思 |冯汉斌

几乎所有的颤栗都是转瞬即逝的:青涩深挚的初吻和出其不意的闪电。它们短暂、仓促、触及灵魂、猝不及防又让人悸动莫名。在人类的动物学谱系中,天鹅以其不言之大美,出演着这种让人心悸的角色,并在人类最核心的象征学的盛宴中上下翻飞,扇动她优雅的翅膀。

就像诗人之死比诗人之生更加富有诗意一样,天鹅之死比天鹅之生也更加撼人心魄:“天鹅之死是一段水的渴望,嗜血的姿势流出海伦”。看看,在诗人纯美的注视中并经诗人之手的传递,天鹅终于变成禽类动物中的玫瑰而闪射出智性的光芒。它的颜色直接给雪和梨花上了一课,并洗白了强加给乌鸦的不白之冤:天鹅之白和乌鸦之黑,其实呈现出同样的自然禀赋。它的翅膀在眩目的扑打中纵情声色,以其绝伦的姿势和气息,在人类的音乐和舞蹈中打入了一个坚实而温情的楔子。古希腊人甚至相信,天鹅临死才会鸣叫,唱出它惟一的歌声。我因此进一步笃信,如果这是天鹅惟一的歌声,那一定是对爱和死的陶醉。因此,我情愿将诸如倾情、坚守、节制、专注这样一些质地非凡的词献给她:一次,只有一次,这种超越生命界限的美学原则,可以打动最冷漠的月亮,它也是对所谓多多益善逻辑的一次绝对的反动。

抒情诗人斯蒂文斯说,人须有冬天的心境,才能看霜,看雪。以此类推,人须有天鹅的心境,才能出生、入死。在出和入之间,所有的天鹅都与人类的情感毫无出入,一只受伤的天鹅,让我们更加想起它的完美,就像一位受伤的女人,背后总有一段刻骨铭心。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在他以天鹅直接命名的诗歌名篇里,精要地叙述道:“她否认,并以颀长的脖子摇撼白色的死灭,这由无垠的苍天,而不是陷身的泥淖带给他的惩处”。读这首诗,使我体会到真正的诗人总是欲言又止的,你看这只陷身泥淖的天鹅,摇动她美妙的曲线,不但否认身陷沟渠,而且一语中的般地点破了天空的本质,与我们中国诗人的“我本将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异曲同工,诗人的灵犀在此息息相通。

天鹅是典型的知性动物,这与我们时下用得俗滥了的知性女人这个词毫无瓜葛。如果硬要我在此打住,并略略置喙的话,我心目中的知性女人,就是仅仅用眼神就可以交流的那一种。天鹅的知性毋庸置疑,它在纯正和纯粹的钢丝上轻移莲步,就会倾倒日月光华。但是,在知性这件事上,我们其实是与天鹅反向相遇了:它成为欲望的化身而不自持。在希腊神话中,强悍的宙斯变成了君临一切的天鹅,去占有天真的女神丽达。人类诗歌史上最不可缺少的抒情圣手之一叶芝,为此耿耿于怀,写下了他一生中最让人悬想的篇什之一:“突然袭击,在踉跄的少女身上,一双巨翅还在乱扑,一双黑蹼抚弄她的大腿,鹅喙衔着她的颈项,他的胸脯紧压她无计脱身的胸脯。”这首意象纷陈的诗篇,让人看到暴力和专制的影子,它不容分说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令人窒息,或者让人不饮而醉。在这之前,达芬奇抢在前面,惟妙惟肖地用丹青来勾勒天鹅宙斯的欲望:他的长颈和喙在美少女丽达饱满的胸脯前逡巡,我从中甚至听到了丽达那短促的颤栗声。禁锢的火焰一旦掀开,便会铄铁熔金,所向披靡,遇山开路,遇水搭桥。

在时间的相对论里,情感的高峰过后,叶赛宁留下了他爱的灰烬:“恋人的素手像一对天鹅,在我金色的卷发里出没。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呵,都会吟唱一支情歌”。

粉红黛绿般热闹的人世里,有谁目睹过天鹅的泪水?在那晶莹剔透的液体里,也许会映照出天鹅的内心。谁看见了,谁一定是另一只天鹅,或者丽达。

猜你喜欢
童谣天鹅竹子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快乐童谣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一张图看天鹅奖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热跑”天鹅
天鹅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优雅的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