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黎乡的情感归属
——论亚根的《都市乡村人》

2016-11-26 01:31周瑞婷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黎族都市情感

周瑞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5)

对黎乡的情感归属
——论亚根的《都市乡村人》

周瑞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65)

黎族作家亚根的散文集《都市乡村人》,在内容的创作中紧密联系着饱含浓浓情谊的风俗民意,在情感的表达上离不开深深热爱着的黎乡故土的人事物,体现出亚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归属。

亚根;《都市乡村人》;情感归属

亚根是从诗歌创作起步,以散文实绩引起人们关注的黎族作家[1]。亚根虽然身处繁华大都市,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但是其内心深处,还是对从小生活的黎寨古村有着深厚的感情。郭小东曾这样评价亚根“他似乎从未告别他的乡村,乡村的根系似乎依然牢牢地盘缠在他的筋骨,成为他的血脉滋生着他的情怀和思绪。”[2]由此可知,亚根的散文取材离不开黎乡的人事物,主题离不开对黎村的追忆缅怀,而这实质上,正体现他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 记叙黎乡童年趣事,表达作者对童真的怀念之情

亚根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家乡中,对自己故乡的一草一木可谓耳熟能详,对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可谓无所不知,其中又牵扯了多少思念,浸染了多少情感。虽然乡村的“许多童趣虽然已经掉进历史老爷爷的旧袋子里去了”,但是亚根认为“我心灵深处还不能被剔除的一点童心”,由此,亚根笔下的童年生活,即使是在穷乡僻壤的农村,仍旧是充满了手足间的友情和玩耍时的趣味。在《村童二题》中“我”们拿枷子捕田鼠,爬树喝椰汁。在《玩水》中,“我”边游泳边捉鱼摸螺。在《摘山果》中“我”和兄弟老友们一起去摘山果,“我常常为能吃到野果子而拼命跑完一座有一座山,忘却了路儿的远近高低,甚至忘却了毒藤痒叶凶禽猛兽”。“我”邀请小朋友们上薯坡捡薯垒土灶烤薯吃这一事中,“小伙伴们抡起木棒噼噼啪啪地将土灶打塌、打碎,哪里露出芭蕉叶又在哪里添土,添添打打,打打添添,一个带有童年的浪漫色彩的尖顶小土堆便树起在坡地上了。”……文中描绘了许多这种小伙伴间同心协力的场面,致使亚根直接感慨“我忘不了那薯坡的乐趣和馨香,多么盼望又一次回到那里去啊。”(《薯坡飘香》)。多篇散文真实又详尽地记录作者童年时期发生的趣事,亲朋好友的相聚时刻,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以致勾起作者对童年的追忆,更是对本民族的回忆。

2 描绘黎乡山水景物,表达作者对生态环境的赞颂之情

描写故土自然风光和古遗胜迹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亚根也不例外。他写山里的月色极为美丽而动人,“大山让月华浸透了”,山兰地、溪流、细粒沙滩、茸茸绿枝、青石坡、野花香丝、夜莺歌声、稻浪、几点火星……“组成一幅绝美的山居秋暝图”(《大山月色》)还有那槟榔,春暖花开结果,“沉甸甸的果子寄托着沉甸甸的希望”(《槟榔飘香》)。“竹林很翠,很绿,浩瀚无边”,竹子不仅用来观赏防卫,还能制造使用工具。“绿色枝叶摇摇摆摆,泛起层层绿涛,抛下一串串酥脆的嗓音”(《竹情,绿悠悠》)。以及那七仙岭的清泉,是多么的“婀娜、秀美”,“我蹲下身子用双手掬起一汪清泉,像捧到了山与水的神韵与魂灵……”(《七仙岭泉韵》)。大自然的景物,原生态的环境,在作者看来,黎山黎水黎景早已深深扎根于自身的骨髓,黎族乡村美丽的自然环境在自己心中是无与伦比的,对家乡的好山好水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 叙述黎乡民俗人情,表达作者对真善美的崇敬之情

在亚根的散文集中,也有不少篇目是描述乡村的风俗和故乡的黎人。譬如,《歌伯》中的歌伯是个能歌善舞的老者,在老伴去世后,“按老习俗,五年内他不得唱哀歌以外的歌谣,也不得到人群里去唱”,但在三年后的“三月三”文艺演出中,歌伯不怕所谓的诅咒和灾难,顶着村民们的舆论,毅然的去了县里唱歌,并捧回大奖杯。可见,作者对待这种陋习是唾弃的态度,对待大无畏的歌伯则是敬佩的态度。《竹筒饭及其它》中,作者讲道“解渴的三道茶,除疲的槟榔,下酒的腌鱼肉和馨香的竹筒饭,也是黎家祖传的待客食谱”。《黎族竹竿舞》“从此,这一舞蹈被公认为黎族人民的看家艺术。”“如今,它(竹竿舞)已经以完美的艺术形象和响亮的名字走出了海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而可见,黎乡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作者早已铭记心中,对于描写民俗可谓信手拈来,并且栩栩如生的刻画了黎人,在《路过椰林》中善良体贴的黎族姑娘,嫉恶如仇的村长;《篓爷爷》中豪爽耿直的编篓织笠能手篓爷爷。亚根作为黎族之子,以最赤诚的心书写关于黎族的人情世故,高歌关于黎乡的民风民俗,展现了黎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养育了质朴的黎人的画面。

4 记录黎乡事物变迁,表达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惠及到海南黎族地区,黎族人民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亚根就着这股春风纪实性地记录了家乡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状况。小楼房“对于山里人来说是一种改朝换代式的更新,一次生命的大换血……是我这黎家人中的一员非常乐意的新选择”。告别了古老的小茅屋,住上了新建的小楼房,作者“曾经痛苦而保守地看待茅屋的消失”,但沉思认为“人类的生活条件要逐步完善逐步美满”(《告别茅屋》)。家兄深知“三足灶”费力又费料,在大姨姆家得知一种新灶,就回家做起了新灶,并且买了相关科技书,为以后用煤气做铺垫。作者认为“旧事物总会被新事物替代,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任何人也阻拦不了”(《新灶》)。黎族人民在国家富民政策下,社会技术飞速发展下,逐渐脱离贫穷落后,走上富裕美满的生活。作者对此事是喜闻乐见的,歌颂党的政策对黎族人民生活的改善,记录日新月异的黎族地区的发展,可体会到作者对新生活和新人生有着无限憧憬和希冀。

亚根的散文是在古老的乡村和繁荣的都市相交融中挖掘题材,进一步记叙黎族家乡和自己童年的足迹,家乡逐渐富裕面向城市的繁荣。他文字下的意蕴“感召我们已被城市的污秽和坚硬粗粝得麻木沮丧的神经,温暖着早已死亡的枯萎的心灵和味觉”[2],可见他在探讨繁华都市背景下对古朴乡村进行着思考和想象,也是对本民族情感上的回归和坚守。

[1] 邝邦洪,王乐夫主编,激情岁月谱新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建校50周年[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0.

[2] 亚根著,都市乡村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2.

周瑞婷(1990-),女,广东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D621.5

A

1672-5832(2016)10-0047-01

猜你喜欢
黎族都市情感
黎族小伙闯“深海”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