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看逆境中成长的安东尼亚

2016-11-26 01:31郭学超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2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吉姆

郭学超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看逆境中成长的安东尼亚

郭学超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薇拉·凯萨笔下处于逆境中的安东尼亚,努力为获取独立和幸福做出的抗争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提倡的“存在不应该只停留在想象和观念中,人应该采取行动以实现人生的价值”。无论安东尼亚在何种境遇下抗争求存,都从未磨去她的初衷和本真。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精髓:人的本质是人通过自己的选择和造就的,人在事物面前,如果能够按照个人意志保持自我,就能更加坚定地秉持自我超越和自我担待的精神,实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安东尼亚;萨特;抗争

1 引言

薇拉·凯萨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主要以自然、美国西部草原为题材,突出女性形象。她的著作《我的安东尼亚》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起,评论家认为《我的安东尼亚》是一部逃避现实的作品,将薇拉·凯萨标签为对现实失去希望的怀旧作家。此后,批评家们的视角开始转到女权主义,女权批评主义,同性恋中吉姆的叙事特点等。到21世纪国内学者主要从超验主义,生态批评主义,文化批评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移民生存策略,以及安东尼亚的成长主题视角评析。关于安东尼亚的成长主题,学者主要从安东尼亚与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安东尼亚的成长,忽略了安东尼亚自我意识对其成长的意义。本文主要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看逆境中成长的安东尼亚。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看安东尼亚为生存,为获取独立、幸福的抗争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其选择和行动的意义。

2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看逆境中的安东尼亚

安东尼亚与家人从欧洲的波西米亚移民到美国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正值漫长严寒的冬季,无法耕作,没有粮食收入,初到一个与家乡风俗完全不同的地域,还不懂得如何谋生,生活异常窘迫。安东尼亚的父亲没能熬过冬天,他是自杀的。大雪,寒冷,生活的艰难,对家乡的思念,艺术生活的失去导致精神的乏味和空虚,使他彻底散尽了活下去的勇气,内心的苦俨然到了无法承受的境地。

安东尼亚一家在承受了比生存更大的苦难——父亲的离去后,迎来了春天。安东尼亚一家在土地上拼命地劳作,吉姆惊讶安东尼亚在父亲死后的八个月里竟成长到这般:十五岁的生日才过,她从一个刚刚还是孩子,瞬间成长为一个高高、壮壮的女孩。穿着父亲自杀前脱下的靴子和皮帽,整天里卷着袖口,嗓子和手臂晒成了棕色,像一个水手,脖子硬挺挺的,像个树干。安东尼亚告诉吉姆,她不想比杰克干的少,她想在秋天里收获更多的粮食。时间没有让安东尼亚出落成一个温婉、恬静的少女,岁月的艰难让她选择劳作起来像是一个男人,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在土地上付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所有勤劳。安东尼亚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在土地上顽强的抗争求存,她从移民到内布拉斯加州,就不再是吉姆眼里或吉姆爷爷奶奶定义的美丽、优雅的少女。她选择让自己的意志、态度符合环境的需要,她始终知道为了家人更好的生存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为了家庭的生计,安东尼亚不得不选择与土地为伴而放弃上学。在吉姆看来她选择的是一条粗俗之路,但从安东尼亚对父亲的尊重与敬仰来看,她内心对艺术,对知识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但是为了生存,为了保障家庭最基本的生活,她不得不将对艺术和知识的向往留在心底。安东尼亚始终将父亲视为一种信仰,作为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物质的保障是她显性、外在的追求,精神和艺术才是使她真正生活下去的内在支撑。萨特说,人的本质、人的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行选择和造就的。人的选择和行动是自己意识的一种映射,因为别的事物不能够去决定、定义他的意识,因此他就需要去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造就自己。安东尼亚无论处在何种境地,身处家乡还是异乡,接受与不接受教育,以及后来的城镇生活和被第一个爱人抛弃,都未能改变她最初的本质——纯朴,真实,鲜活,进取。这是她的选择,她始终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受外界干扰,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自己的本质,造就自己的人生。安东尼亚的本质、经历和人生与萨特的思想是共鸣的。德国诺贝尔获奖作家赫尔曼·黑塞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途径,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和必要的行为(黑塞2013:71)。

安东尼亚在“第二次”婚姻里获得了最终的独立和幸福。当吉姆最后一次去看安东尼亚的时候,吉姆感觉安东尼亚存在感很强,一股品质的力量浸漫全身,几经岁月的磨折却未见任何屈服过的痕迹。安东尼亚告诉吉姆她和她的丈夫来到这个新的乡村,她的丈夫对农耕几乎一无所知,她挑起了全部的重担,并让她的丈夫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安东尼亚始终感谢上帝让她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支撑她在土地上每次的播种和收获。上帝的这份赐予源于安东尼亚自我意识的造就和灵魂的救赎。她的孩子,虽然出生在乡下,但是在安东尼亚的培养下,举手投足中流露着涵养和优雅,更有一颗美好、善良的心。这,应该是上天赐予安东尼亚最好的回报。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安东尼亚通过自己的行动,得到了丈夫的尊重、认可和支持,获得了最终的独立和幸福。这是诠释她本质的最好的方式。

3 结语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安东尼亚经历了父亲的自杀,吉姆的离开,也经历了如男人一样在土地上劳作,“第二次”婚姻里的独立和坚强。面对磨折,她选择直面痛苦,隐忍和内在的强大;面对希望和机会,她选择的是把握和创造。安东尼亚的选择造就了她的人生。安东尼亚的脑海里没有自我意识形态可以影响人生的哲学观念,然而她的所作所为却时刻体现、诠释了意识与行动的哲学理念。所以,她才能走向自己的成功,获得最终的独立和幸福。

[1] Willa Cather.My Antonia[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2] 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2011

[3] [德]赫尔曼·黑塞.彷徨少年时[M].张念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4]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5] 萧红.商市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郭学超(1991-),女,汉族,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B086

A

1672-5832(2016)10-0003-01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萨特吉姆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用心良苦
让身体从纸中穿过
水里的倒影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
加菲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