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神话原型解读
王珊珊
本文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的救赎原型、情节重构和意象移置三个方面剖析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神话原型,分析出造成苔丝悲惨命运的深层原因,揭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
托马斯·哈代是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名的批判现实作品之一。小说通过讲述社会底层农家女苔丝的悲惨遭遇,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小农经济的迫害,对社会底层劳苦人民的践踏,以及资本主义虚伪而不平等的的道德观。
主人公苔丝生于一个贫苦小贩家庭,迫于生活压力结识埃里克并被其诱奸,之后与牧师的儿子克莱尔恋爱。不幸的是,新婚之夜向丈夫坦白过去悲惨经历却被丈夫抛弃。几年后,苔丝又因生活所迫不得不与埃里克同居。当克莱尔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回来向妻子表示悔恨并重新追求她时,苔丝痛苦地觉得是埃里克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莱尔便愤怒地将他杀死,并被捕处以绞刑。通过对主人公经历、性格的描写,哈代义无反顾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发出挑战。哈代把锋芒直指资产阶级统治者和宗教维护的所谓社会道德,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压迫下底层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一)救赎原型
在《圣经》中有许多救赎的典故,如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成为“罪人”,这种“罪”被称为“原罪”,因此他们需要被“救赎”。在《圣经》中,基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的肉身,通过这种方式来替世俗的人们赎罪。这种救赎的圣经主题也贯穿于《德伯家的苔丝》始终。由于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发展,虚伪的大资本家和教会制霸,小农经济和社会底层劳苦百姓被驱逐,而苔丝代替虚伪的资本家,牺牲自己,试图拯救人类和资本主义社会。就像耶稣牺牲自己,代人受过来拯救人类一样。看似悲剧,然而苔丝的牺牲实现了其价值。她解脱了自己的灵魂,即救赎了自己。她使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实则是对虚伪资本主义道德观的宣战。苔丝将恶魔亚历克杀死,使他不再伤害其他人,也是对人们的救赎。而苔丝的牺牲更是唤醒了部分人的觉醒,又是对一个时代的救赎。
(二)意象移置
苔丝与夏娃
伊甸园中的夏娃,由于被撒旦诱惑吃了禁果,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并且深受分娩之苦。夏娃是那么的纯洁善良。苔丝就像夏娃一样,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对于人世间的丑恶,对于人类社会及资本主义不平等伦理道德观的复杂肮脏,她毫无防备。她感恩帮助她的人,比如对埃里克的施舍,正是这种善良,才使她轻易被埃里克迷惑,也由于这种性格才导致悲剧命运的到来。所以文章一开始的苔丝是圣洁的化身,为后面她的悲惨命运留下伏笔,而恰恰就在当时与安吉尔·克莱尔的擦肩而过,也注定他们之间孽缘的开始。
安吉尔与天使
圣经中,天使是上帝派往人间的使者,其肩负两个重任,一个是拯救善良的人于苦难之中,另一个则是惩罚犯错之人。小说中安吉尔·克莱尔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正如他的名字一样“Angel”。而故事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其作为使者善良的一面,认为埃里克才是导致苔丝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却忽视了安吉尔·克莱尔是哈代安排的一个悲剧创造者的正义化身。不同于埃里克,安吉尔是善良温柔的先进知识分子。身为牧师的儿子,在当时是有地位有身份的热血青年,然而他蔑视传统。在他眼里没有男女差别,更无等级之分。他同情穷苦人民,敢于追求新的生活,于是甘心做牛奶工。正是这一段生活体验让安吉尔结识苔丝,让第一次擦肩而过的缘分重生火花,然而谁也不知这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初到牛奶厂时,苔丝还未从埃里克的摧残中解脱出来,然而安吉尔的出现对于这位可怜的农村女孩来说,他是希望的天使。他的温柔、善良、热情、正义甚至一举一动都深深地感染了苔丝,他对苔丝真诚且坦诚,他的爱也那样炽热与纯洁,使苔丝感受到真爱的价值,使她受伤的心灵得以慰藉并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安吉尔是天使,拯救了水深火热中的少女苔丝。但是这位天使也会发怒,也会计较甚至放弃他的挚爱。他亲手将自己点燃的希望之火残忍毁灭,制造一个更为悲惨的开始。当苔丝新婚之夜坦诚时,事实如晴天霹雳让安吉尔的开明,热情消失得无影无踪,他马上退回到所谓的牧师道德观,对于苔丝的过去无法容忍,丢下苔丝去了巴西。苔丝重新回归到绝望的原点,这一次的伤害是精神的毁灭,灵魂的窒息。家乡人的冷眼,生活的贫苦,埃里克的纠缠已经算不上什么,可怕的是爱的种子萌生后的消灭,精神的折磨。当安吉尔从巴西饱受折磨回来找苔丝时,因痛苦至极,苔丝激动之下杀死了埃里克,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地狱。而这一罪魁祸首是安吉尔,埃里克对苔丝的伤害是身体上的,而安吉尔带来的是重于身体上的精神毁灭,直接将苔丝推向地狱的深渊。通过对安吉尔的行为分析,可见其性格的双重性。安吉尔是天使,他拯救了苔丝同时又毁灭了苔丝。
埃里克与撒旦
《圣经》中,撒旦引诱夏娃偷食伊甸园的“禁果”,使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并受分娩之苦。如果说安吉尔是天使,埃里克则是恶魔。哈代安排了具有典型宗教色彩的两个人物,塑造出苔丝悲惨的命运。埃里克初见到苔丝便心生歹意,一次次通过各种卑劣的手段想引诱她,打着帮助之名,实为一己私欲。最终将苔丝诱奸,据为己有。当苔丝被新婚丈夫抛弃,沦落大街时,他又趁虚而入,安置诗的表现手法就应该重视“兴”,如盛唐诸人就极推崇“兴象”之说。刘勰《文心雕龙》中写道:“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可见“兴”就是将很寻常的风物或情感以委婉的手段表现出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有别趣”的效果也正是通过“兴”的手段来达到的。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的理论正确区分了作诗时“不用力”和“用力过猛”的差别,指出作诗时固然不能“不用力”,但若“用力过猛”,也只能导致“不知着到何在”的后果。尽管《沧浪诗话》以禅解诗,将诗中意味简单概括成“趣味”具有时代局限性,但它毕竟超脱出当时诗坛藩篱,而“诗有别材”的论断也极准确地把握了宋诗发展的错脉,并针对其病症发出了正确的倡议,这一点是绝对不能被抹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诗有别材”的时代局限性后,更要真正参照宋诗实况对这一理论进行解读,并将其中正确的论断应用于文学实践中。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0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