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男
孤独背后的故事
——浅谈《百年孤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李胜男
由加尔多·马尔克斯创作的《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酝酿达十数年之久,1965年开始创作,1967年出版,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轰动。该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社会历史图景的鸿篇巨著”,并于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呈现给世人的是这个禁锢之城百年的孤独,百年的徘徊以及百年的循环,马尔克斯用一个重复的大小不一的循环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这部作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坎坷经历和马孔多从形成、发展、消亡的历史演变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地区社会历史演变。更深层次上,它也是一部反映和思索人类历史命运的作品,实际上象征性地勾勒了迄今为止人类的主要轨迹,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这部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这里的“孤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性情的不合群,这是展现于个体心理上的孤独;二是指窝里斗,相互倾轧和不团结,这是群体精神上的孤独。而事实也证明身处马孔多这个地理位置上封闭的大家族,将会永远生活在孤独之中。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把喜怒哀乐埋藏在内心深处。他们拒绝与他人交流,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彼此间冷漠,绝爱,缺乏心灵沟通,这无疑在亲人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他们不具有团结的精神和集体的智慧力量,不具备人的正常的交流方式,只会和物和鬼魂交流,因此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使他们唯一联系在一起的恐怕也只有流着亲人血液的躯干了。所以在面对现实世界时,只能选择逃避躲进孤独的自我世界,而要想生存下去,他们也只能孤独。命运延续着孤独,而孤独也反映生命的存在,对孤独的延续就是对命运的延续,假如没有孤独,或许布恩迪亚家族也不会维持上百年的生命。
无论是布恩迪亚家族还是马孔多小镇,都是命运悲剧的折射,他们最终还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按照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孤独注定了命运悲剧的结局,孤独夺走了精神生命只剩下躯壳苟延残喘的生存。
首先,《百年孤独》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营造出虚实结合,生死交融,时空交错的奇异世界。魔幻现实主义用魔幻的手法来表现现实,它根源于现实。马尔克斯在作品中大量运用象征性、魔幻性等手法,将现实的世界置于魔幻之中。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即制造一种陌生化,现实的魔幻化,想象的逻辑,魔幻的现实化。小说的世界中,鬼魂常常出来与人对话,如阿吉拉尔的灵魂不断出现在布恩迪亚夫妇的家园,人与神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人好像生活在过去、未来的统一时空中。小说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圣经》、《荷马史诗》等大量的世界经典神话和传说元素被融入了马孔多的世界中,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百年孤独》把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推向顶峰,它的魔幻源于现实,它象征性手法和魔幻手法的运用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对世界文学创作,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百年孤独》叙事上的革新——循环往复式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包括时间结构的循环、叙事结构的循环以及人物设置的循环。在时间结构的循环方面,作者巧妙地设计了精巧神奇的开场白,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编织了巧妙的时空交错网并用叙述的口吻立足于一个被虚拟化的“现在”时段,用以讲述未来时段发生的事情回忆到那个“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过去。叙述者的角度是在为我们描述一件将来的事情,但作品中的奥雷连诺上校则是在回忆过去。于是作品就成为一个由“现在”到“将来”再回到“过去”而又不断地讲述着“现在”的无限循环的圆圈。
在叙事结构上,由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始终,而这两条线索的发展轨迹又是循环反复的,呈现无限循环的圆圈。作品从乌苏拉的姨妈和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叔父这对表兄妹的结合并生下猪尾巴的孩子开始叙事,以第五代和第六代姑侄之间乱伦生下第七代一个带尾巴的男婴为结局。布恩迪亚家族对这种乱伦怀有一种既恐惧又向往的心理,贯穿作品始终的另一条线索则是隐秘但更为清晰的暗线。预言(羊皮纸手稿)——逃避预言(离家出走)——预言应验(马孔多消失)。从叙事结构循环的角度来看,吉普赛老人的预言与核心的乱伦禁忌正是交错的两条线索,被压抑许久的乱伦冲动在羊皮纸手稿的冲击下如同决堤的洪水淹没了整个家族,也注定了布恩迪亚家族的毁灭。
《百年孤独》的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全书全面深刻地描写了拉丁美洲近百年来“孤独”的社会现实和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是一部当代拉丁美洲的百科全书。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