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的新公共外交

2016-11-26 00:46张雨琪
公共外交季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智库外交

郦 莉 张雨琪

多维视野下的新公共外交

郦 莉 张雨琪

2015年10月28日,由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多学科视角下的新公共外交”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是一次公共外交学科前沿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尝试,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四川西华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公共外交学者,察哈尔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等智库和媒体的专家代表参会。本文编译摘录了部分与会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王春英(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是研究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实体,同时也承担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公共外交既是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得到了很大拓展。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如何加大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做好公共外交工作,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伊丽莎白·汉森(Elizabeth C. Hanson)(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系荣誉教授、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为了探究新公共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首先需要了解新公共外交对传统外交构成的挑战。

第一,传统公共外交与新公共外交相比,前者主要是由政府推动、集中利用大众传媒让别国了解自己的过程,具有单向性。新公共外交参与主体更为广泛,具有双向性。在双向对话中,公众被视为共同创造者与传递者,而非被动的听众。第二,新公共外交更加注重可持续伙伴关系的建构,而非仅仅对当前所面临的发展问题进行单次互动与交流。第三,新公共外交强调非政府行为体的作用。

当前,中国的公共外交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什么?若是为了塑造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那么该形象具体是怎样的?作为一个新兴国家,中国会如何崛起?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及军事力量世界瞩目,同时,对中国的恐慌心理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亦甚嚣尘上。这些问题当如何解决?此外,中国公共外交的基础是什么?是与西方各国一同推广普世价值,还是推出“中国式”替代或竞争?第三,在致力于发展可持续伙伴关系的建构中,中国可在何种程度上放松对非政府行为体的管制,给予其更大参与度?

公共外交在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中的作用

柯银斌(察哈尔学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跨国公司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主体,扮演行动者、资助者和受托者三重角色,因此,其在公共外交中的使命也是三重的:一是服务于国家利益;二是改善国家形象;三是加入或创建国际组织,开展非政府公共外交。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提升公共外交能力。拥有公共外交意识是前提。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内容包括跨国经营活动、企业社会责任、特定外交活动等。企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元素,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元素,企业利益是国家利益的载体。无论是否有意识,企业活动均会对公共外交产生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因此,中国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学习、干中学、求创新等方法,增强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媒体及国际专业标准组织打交道的公共外交能力。

赵可金(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公共外交所处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共外交。过去十年,以“生态制度主义”这一研究方法分析大国外交的制度基础及变化根源会发现,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参与外交的崭新行为体不断增多,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但彼此互相依赖、拥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协调不同的声音、形成良好的世界秩序,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公共外交的重点在于社会网络的竞争。从全球社会生态来看,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三个困境:第一,一体化与碎片化共存;第二,世俗化与神圣化共生;第三,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影响中美关系的社会网络因素主要有三:工商界、战略界和人权界。向美国民众展示真实的中国,需要重视四个群体:第一,当地社区。第二,草根阶层。第三,精英群体,特别是智库专家和学者。第四,负责危机管控的专业部门。

檀有志(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兼外交学系主任、副教授):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而公共外交的确可以加强中美互信、增进双边关系。2015年9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林肯高中之旅,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22年前,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到访塔科马市,并推动塔科马市与福州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从那时起,两个城市在教育、文化和运动领域的交流就日益频繁。这一颇具人文情怀的故事具有强大的公共外交效用。同时,公共外交也可能被进攻型外交策略所利用,产生负面效果。网络空间攻击、美国在中国南海人工岛问题上的单方面表态,都属于这种情况。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时,应均衡这两种发展趋势。

周小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一所新型智库。人大重阳在二十国集团(G20)从事的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使我们无意中成为了公共外交的践行者。人大重阳建立了一个由G20二十国研究机构及80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并与土耳其经济政策研究基金会(TEPAV)、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等十多家国外著名智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人员交流等项目合作。自2013年起主办的G20智库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第三届由人大重阳、中国社科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办,邀请了二十国智库和国际组织的几十位国际专家,吸引听众五百多人,有效推动着二轨对话机制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并非总是和睦融洽。在起草《第三届G20智库论坛共同声明》时,中方倡导的推动建立G20“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的提法,遭到法国代表的坚决反对,并拒绝在声明中签字,体现出西方社会与我国公共外交领域话语权的激烈竞争,也突出了加强彼此了解、减少误解的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强化智库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对于引领国际舆论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主动构建睦邻友好外交关系

郑 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教授):纵观亚洲,可以发现两种交相辉映的趋势。经济方面:亚洲与其他地区贸易合作迅速增长,但域内贸易合作增长乏力;政治方面:亚洲地区权力结构关系紧张,但域内并不存在显著的军事武装冲突。自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表达了与亚洲和沿线国家共建陆海基础设施的愿望。2014年,印度总理推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计划,希望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并将已实施20多年的“东向政策(Look East)”强化为“东向行动政策(Act East)”,更重视发展同东盟和东亚的政治经济关系。主动构建中印合作关系,有助于化解经济相互依赖与政治安全合作滞后相互脱节的“亚洲悖论”,克服域内贸易合作困境,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龙兴春(四川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周边国家研究所所长,印度研究中心主任):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教授基尔博(Eytan Gilboa)指出:与传统公共外交不同,新公共外交通过运用“软实力”来实现。2006年,印度外交部正式设立公共外交处,通过政府有组织的活动影响公众态度。据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世界各国软实力排名,印度位列第九。印度丰富的软实力资源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民主政治制度。印度“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身份使其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民主国家政府和民众的亲近感。第二,印裔印侨。全球约有2500万印裔印侨,其数量仅次于中国。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印裔印侨工作,在内阁专门设立海外印度人事务部,积极发挥海外侨民的重要作用。第三,多元宗教。尽管经常发生宗教及教派冲突,但印度社会对多元宗教的包容性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第四,甘地形象。印度政府创立了“甘地国际和平奖”。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ICCR)向30多个国家的65个城市赠送了甘地雕像。第五,电影。印度宝莱坞电影年产量过千,位居世界第一。第六,瑜伽。2014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6月21日设定为国际瑜伽节,印度政府进而提出“和谐和平”的瑜伽节口号。

任晶晶(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公共外交运筹所具有的仍是经济外交属性,力求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众理解,中国在国际产能合作和经济外交运作过程中,输出的是优势产能,而非过剩产能;输出的是正确的义利观,是精神层面的正能量,而非把国内“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移出去。以智库为中心的“一带一路”多轨外交,有助于对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及相关潜在风险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评估。

黄日涵(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在全球6681家智库中,美国以1830家的数量高居首位,而在前30名中,并没有中国智库。在全球七大地区的十三个话语中心名单中,北京、上海均不在其列。中国真正称得上是国际化的高水平智库寥寥无几。中国智库的一个突出劣势就是:对外宣传渠道的落后导致智库研究成果传播范围的缩小。如何构建国际化的智库?首先,要“引进来”,通过举办国际智库会议、聘请国外专家、创办国际化学术期刊、建设多语种网站;同时,可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打造公众平台。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WeChat),截至2015年9月底,活跃用户量已达6.5亿,海外用户1亿,享有亚洲最大的用户群体。微信目前正在推动产品的国际化,预计将能够使用八种主要语言在上百个国家推广。在向国外社交媒体开放的同时,利用本国新媒体“走出去”,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郦 莉: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兼职研究员。

张雨琪:外交学院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实习生。

猜你喜欢
智库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中)
民居智库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云平台
发挥智库作用 推动人大工作新发展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