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璇
西域文化对岑参边塞诗的影响
王艺璇
岑参边塞诗全面而丰富,不仅代表了岑参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更是岑参一生之中诗歌创作高潮期的杰出成果,也使他成为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岑参边塞诗独特的艺术个性,受到了前人的一致好评。正是这些气势雄伟、色彩瑰丽、热情奔放的诗造就了岑诗的辉煌,并使岑诗产生了“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的轰动效应。也正是这些边塞诗作奠定了岑参在今天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岑参一生诗歌创作十分丰富,题材也很广泛。岑参一生经历中,从军边塞,两度远赴西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影响最为深刻,也正是在此期间创作的全面反映西部生活,充满奇情异彩并著称于世的边塞诗作,才使他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特有的地位。
西域文化 岑参 影响
众所周知,岑参边塞诗歌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充满着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岑参的边塞诗中最著名,也最能典型反映其边塞诗作风格和思想的一首代表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下面将作分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详尽真实地描写唐军出征时将士们的雄心壮志和风发意气。“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是白昼的出师,不同于前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夜里的出师,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的雄壮境况,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表现出唐军精神焕发、英勇无敌的精神面貌。
古人常用“奇葩”来形容事物的弥足珍贵。今天,“奇葩”常用来指高深的艺术造诣。 现代很多人认为,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最为绚丽夺目的一朵奇葩,而唐诗是诗歌发展过程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而在唐诗中,有一个奇光异彩的诗群,那就是边塞诗。在任文京先生的《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中,他同样用了“奇葩”二字高度肯定边塞诗的地位,他说:“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枝奇葩。”历代对岑参诗歌评价评价,都离不开一个“奇”字,边塞诗尤甚。如杜甫曾指出:“岑参兄弟皆好奇。”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溢出。”王士贞更明确指出岑诗“歌行磊落奇俊。”胡应麟也称其诗“奇逸”、“奇峭”,他们都指出了岑参边塞诗有着“奇”的独特风貌。更加奇妙的是,在经历了时代的反复针砭之后,岑参诗歌所取得的独特成就也与“奇葩”二字结缘。蒋寅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认为:“岑参的边塞诗是开元精神扎根在天宝后期安西北庭这块特殊土壤中所开出的一朵奇葩”。
岑参的边塞诗作拥有“奇葩”美誉具体而言是由于“奇”是岑参边塞诗最显著、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本章第一、第二节就从岑参边塞诗之“奇”展开。
西域独特的地理人文为岑参的边塞诗作提供了丰富的异域题材,也成就了岑参边塞诗作取材奇异的艺术特点。盛唐边塞诗繁荣,边塞诗人辈出,但是众多边塞诗作中,大量取材西域,并使用西域文化构筑全诗血肉并且给人带来独特西域文化感受的却唯独岑参边塞诗作。具体而述,西域独特的景色、独特的民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构筑了参诗边塞诗歌题材的“奇”。
史书中也记载过西域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历代记事本末》中记载:“(塔里木盆地)沙债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而通过史书中的记载,也常常使那些从未去过去过西域的人魂悸魄动,胆战心惊,望而却步。然而主人公的诗不仅描写西域严酷的自然环境,还反其道而行,给读者带来了惊奇迥异的别样感受。西域的物候、大漠戈壁、雪山热海、飞沙走石在岑参笔下均充满新奇的情慷,有着非比寻常的独特魅力。下面摘取一部分岑参边塞诗作举例说明:岑参以敏感的触觉捕捉西域独特的物候特点,为读者摄下了一组组瑰玮奇丽、充满异域情调和亢奋情绪的特写镜头,令人感觉既新奇又刺激:《轮台即事》描写西域“二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的景色,是与当时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的时节截然不同的边疆景色,《白舌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西域“北风卷地白一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却正是金秋八月,内地丹桂飘香,秋高气爽的时节。
唐时西域与长安相距甚远,又是各种少数民族聚居区,它的民俗文化和内地差距非常大。西域饮食、语言、服装和生活环境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西域地区大量的民族和种族在此生活,自然也产生和传播着不同的文字和语言。在唐代仅在塔里木河流域就有着龟兹文字、突厥文字、回鹊文字和龟兹语、闻语等文字和语言。岑参敏锐的观察力成功的捕捉到独具特色的西域民俗文化,而这些文化和感受最后也通过诗歌得以传达。
下面摘取部分岑参边塞诗作举例说明:
唐代西域的少数民族多以狩猎或游牧生活为主,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下不仅没有磨灭掉他们的意愿,更造就了他们的韧性、剽悍、自信、大胆、的性格,他们的饮食主要是酒肉以及奶制品。岑参诗中都大量展示了西域浓郁粗犷的民族特色气息,诗中呈现各民族官员吃着美味的烤牛肉大餐、和野配酥,喝的是用金玉制成的精美的酒杯器皿装的葡萄美酒。
对于西域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岑参边塞诗中都有体现:《玉门关盖将军歌》云:“灯前侍碑泻玉壶,金档乱点野配酥”,《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云:“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巨罗”。另外西域各族人民的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西域少数民族奇特的服饰在敦煌壁画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汉子们通常身穿“盘领窄身小袖缘袍,腰束革带,穿乌皮长革幼靴,有的剪发,有的戴各式毡帽,绣帽,毡笠,浑脱帽或头束结采”。而女性服饰的装饰意味较强,有的轻纱薄罩,衣袂飘飘,也有浑身珠光宝气。岑参在《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金延歌》中描绘了一幅优美而又有民族风味的画面:“曼脸娇娥纤复稼,轻罗金缕花葱笼”,西域少数民族别具风味的服饰代表着他们好异猎奇、追求新鲜刺激的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岑参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唐朝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时代,秉承着大胆的“拿来主义”精神,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异域文化,并努力创造和革新。音乐、舞蹈是西域民族生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是表现人类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与诗歌相辅相成的艺术。盛唐诗歌的繁荣自然也离不开音乐舞蹈的繁荣。唐代在隋九部乐的基础上,设十部乐,即 《宴乐》、《天竺》、《龟兹》,《疏勒》、《清东伎》、《康国》、《高丽》、《安国》、《高昌》、《西凉》。其中有八部来源于少数民族,而来自西域的《疏勒》《高昌》《龟兹》更是特受人欢迎。有二十多种的乐器在当代都十分流行,其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乐器,揭鼓、羌笛、笠模、竿菜、琵琶和胡茄等都是西域少数民族人们尤其喜爱的乐器。而西域的胡腾舞、胡旋舞、剑器舞、拓枝舞等都传入长安并风靡一时。诗人岑参亦深深地沉迷在西域新颖独特、姿态曼妙的乐舞和节奏、旋律长于变化、富于感官刺激的动听音色中。
[1](汉)班固撰,张传玺主编.汉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2](后晋)刘峋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0.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3.
[4]周国林,[唐]玄奘.大唐西域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9.
[5]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5.
[8]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9]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王艺璇(1988-),女,蒙古族,山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