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

2016-11-25 10:28王晓艳
黑龙江史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闯关东

[摘 要]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孙吴县西兴乡平度村,是国内首家展示“闯关东”移民文化的村级博物馆。闯关东纪念馆展览分为“艰难曲折求发展(1942-1978)”“跨越发展谱华章(1978-2011)”“血脉相连 亲情凝聚”和“平度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想与展望(2011-2015)”四个部分。

[关键词]闯关东;黑龙江省孙吴县平度村;平度村史馆;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

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位于孙吴县西兴乡平度村,平度村是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唯一的一个“闯关东”移民村。闯关东纪念馆的前身是平度村村史馆,平度村旧村史馆始于1989年,位于一间茅草顶、土坯房内。2010年,孙吴县投资140万元,打造了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54平方米的新村史馆。2011年7月2日,新平度村史馆重新开门迎客,作为国内首家展示“闯关东”移民文化的村级博物馆。为了反映“闯关东”大时代背景,展示”移民文化和闯关东精神”,2013年,经黑龙江省文化厅批准,平度村村史馆更名为孙吴县闯关东纪念馆。

一、展陈内容策划设计之思考

平度村村史馆是黑龙江省博物馆应孙吴县政府之邀请,省博直接设计、布展的展馆。笔者作为展陈工作的内容策划者,于新展馆开馆五周年之际,写此文章。展陈文本大纲的编写是一项复杂的学术性活动,要确立展览主题、思考展览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性,要了解已有的实物相关的知识,根据主题和实物构建大纲的主体框架,结合展览主题和内容把零散的实物安放在展览大纲中,在工作推进中又要不断的征集新的照片、实物等资料,根据新的实物等资料又要对已有的大纲进行不断的调整,大纲的编写是一个文字和实物之间不断适应、调整的过程,内容要科学严谨,文字要经得起推敲。虽然平度村村史馆展览面积不大,但这次展览反映了“闯关东”移民历史、“闯关东”移民精神、一个村6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后百姓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东北农村新变化,所以在大纲落笔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每一个细节之处都要符合当时的史实。

平度村村史馆大纲首先要确定的一个问题是:第一个来到孙吴县平度村的人是谁、什么时间来的?

2009年第5期的《山东档案》中的《平度人闯关东探析》一文载:据山东平度市花窝落村一位老人讲,他们村最早外出闯关东的人为张奎祥夫妇和李克书,西二十里铺的王殿喜也曾同行。几经周折,张奎祥到达孙吴县西兴乡小南屯落脚,时间大约是在1938年;但现今孙吴县平度村村民们认可的说法则是:1942年,一个山东平度蟠桃乡北台村人来到黑龙江省孙吴县,他叫“刘永祥”,他在“南屯子”搭了个窝棚住了下来。他从山东来到黑龙江是为了来讨生活,因为听说这里土地肥沃,但不久后,他就被日本人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1945年他回到了“南屯子”。此次展览大纲采取了“刘永祥”(1909—2000年)为“平度村移民第一人”这一说法。1942年山东人“刘永祥”来到黑龙江讨生活这一行为属于中国移民史上的“闯关东”移民潮之行列。

“闯关东”:“关”指的是山海关,“关东”指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之一,是中国近代关内人民向关外东三省移民之略称,出现于清代,20世纪后逐渐形成高潮。到东北的移民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以山东人居多,次之为河北及河南等省的。民国时期的“闯关东”有两次移民高峰:1926—1930年的第一次移民高峰,1938—1944年的第二次移民高峰。分析其移民原因,归纳总结为:第一,关内人多地少,占有又极不合理;关外三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第二,灾荒和战争是关内人口移民迁徙的直接原因。以山东为例,1921、1924、1925、1937年黄河均有决口,许多地方受灾;1927年山东发生大灾害,遭灾的有五六十个县,遭灾的百姓达到2000多万人,约占山东全省总人口的60%;1928年山东又发生了灾荒;1925—1928年山东军阀张宗昌加重捐税,使得本就遭受天灾的百姓苦不堪言;1936年《续平度县志·户口》载:县人“然或无所得食,率北走关外,近客胶、黄、大连。久之辄流落不返”;1940—1942年,山东临朐县三年大旱,1940年全县总人口38万,1942年仅有8万人,闯关东的达到了12.8万人;1942—1943年,蓬莱县逃往东三省的人口达到12.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第三,东三省与关内的山东、河北等地毗邻,交通便利,路费便宜。第四,东三省与关内的山东、河北等地,尤其是和山东有着广泛而密切的社会联系,让移民的人可以投亲靠友。第五,1931年前,张作霖家族主政时期的东三省鼓励关内人口向关外移民,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一定的路费支持;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庞大的劳动力,很大一部分是靠从关内招募普通百姓。从上述内容我们可直观的看到:“闯关东”的实质上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苦农民自发的、不可遏制的、悲壮的谋求活命机会的行为。“闯关东”人身上具有不认命、永不服输、开拓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让“闯关东”之人勇于面对未知命运、克服生活的挫折,勤劳坚毅、乐观进取之人会用心生活,抢抓机遇,让日子过得幸福。“闯关东”之人在从关内到关外东三省迁移、定居的过程,同时带来了关内文化,中原文化和黑土文化进行交流、碰撞、融合。

该馆采用实物、照片、图表、人物雕塑、多媒体互动等陈列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闯关东历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平度村村民翻天覆地的好日子等变化。所以现今在撰写展板文本大纲时,同时要给多媒体方式提供相关的展示内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展览形式更加的多样、生动,展览内容不再局限于展板上的文字、图表、照片等。触摸屏、投影翻书等技术可以容纳更多的知识,拓展和加深了展板上有限的内容,参观展览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行为,参观的人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立体、具体、丰富生动的闯关东历史、闯关东文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二、展陈内容

前言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批山东平度移民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家乡,陆续来到历史悠久、区位独特、土地肥沃、山青水秀、物产富饶的孙吴县,在这里建起一个人民勤劳、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的“平度村”。现如今,平度村已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和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之路。

平度村史展,分为“艰难曲折求发展(1942—1978)”、“跨越发展谱华章(1978—2011)”、“血脉相连亲情凝聚”和“平度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想与展望(2011—2015)”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平度村60多年的发展历程,绘就了平度村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平度村历史沿革

平度村始建于1957年,建村初期叫兴南大队第六生产队,隶属于孙吴镇。1964年县政府从孙吴镇划出20个生产队成立兴北公社,平度隶属于兴北公社。1967年更名为庆丰大队。1976年9月成立西兴垦区,平度开始隶属于西兴垦区(1977年西兴垦区更名为新兴乡,1981年又更名为西兴乡)。1980年,由于本村山东平度市移民定居人数较多,所以改名为“平度村”。

(一)艰难曲折求发展(1942—1978)

在1942至1978年间,平度移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前行。但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平度人始终保持着勤劳坚毅、乐观进取的性格,对生活充满着无限希望。

1.移居平度村的山东平度人

20世纪40—70年代,在山东平度移民迁出地的推力和黑龙江孙吴移民迁入地的拉力以及亲缘、地缘等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一批山东平度人移居黑龙江省孙吴县平度村。

(1)平度第一人——刘永祥(1909—2000年),山东平度蟠桃乡北台村人。

(2)移民定居地的选择

①初始定居地(1942年—1953年)——“南屯子”。

②永久居住地(1953年—现今)——原“日本关东军731部队孙吴支队进行细菌试验的杀人场”。1953年夏,孙吴县城遭遇百年来最大的大水,淹没了南屯子,于是搬离南屯子到现今平度村位置。

(3)平度村移民人数统计表:

2.平度人的农业生活

定居下来的山东移民,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恳劳作。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度人生活贫困,文化娱乐生活单调。

(1)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积土改肥、耥地、抢种、秋收、打场、放牧归来。

(2)贫困的农村生活

1958—1975年平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表:

①衣:村民对衣服的要求仅仅限于“穿暖”,“一套衣服穿几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面料以棉布为主,耐穿、价廉,衣服的颜色和样式单一,由自己或请人缝制。

②食:平度人以面食和粗粮为主,只求“吃饱”。平日吃素菜,逢年过节才能吃到肉,冬日靠秋天储存的白菜、土豆、萝卜以及腌制的酸菜和咸菜过冬,配以少量豆制品。

③住:1953年,刚从南屯子搬来时,大家拆了日本时期的兵营、仓库,用拆下来的青砖建房子;青砖用完后,村民住宅主要是采用“拉合辫”方法建的泥草房,“三间屋二头住,当中是厨房”。

④行:当时都是土路,下雨天则变成烂泥路。村民出行主要靠双腿,自行车在当时的平度还是奢侈品。

⑤生活用品:当时的生活用品极其简陋、贫乏,主要是木匠和铁匠手工制作的桌子、椅子等基本生活必须品。手表、座钟、缝纫机及收音机都是极少数人家才有的。

⑥用扁担挑水吃。

⑦冬季打柴草。

⑧照明工具实现质的飞跃:蜡烛价贵,村民不舍得用,油灯一直是平度的主要照明工具。1968年平度通了电,村民用上了电灯,照明工具实现质的飞跃,但时常停电。

⑨贫瘠的业余生活:在1968年通电前,平度村民平日里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通电后,村民的业余生活能稍微丰富些:平时听听村里大喇叭广播,村子里有一两台收音机,农村电影放映队半年左右能来一次,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1974年,平度村文艺宣传队成立。

(二)跨越发展谱华章(1978—20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针政策,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勤劳坚毅、乐观进取的平度人抢抓机遇,发展生产,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如今,平度人正在描绘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画卷。

1.依托政策依靠科技走致富路

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平度人依托政策、依靠科技,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1)国家政策好

①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5年平度实现第一轮土地承包,承包期为10年,1995年重新分配土地。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承包期为30年。

②税费改革:2002年,实行税费改革,每年给平度村减轻负担共计36.4万元。

③取消农业税:2004年,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交税的历史,年少纳税11.53万元。

④农业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综合直补:2004年每亩补贴10.05元,共计15万元,2011年每亩补贴58.41元,共计91.8万元;农作物良种补贴:2004年补贴7.5万元,2010年增至15.7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007年,平度农民开始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至2011年共享受补贴80余万元。

(2)聪明的平度人踏实肯干

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A.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B.科技支撑农业创新、技术推广助农增收: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5%;政府有计划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测土配方、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引进种植新品种,种植无公害农产品。

C.农民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和市场行情。

D.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到2010年,平度村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总动力达到1.1万马力。

E.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种植总面积15718亩,总产值766万。

F.园艺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平度村各类园艺作物种植总面积110亩,总产值87万元。中草药人参养殖、食用菌栽培、沙棘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种植。

G.畜产品养殖跃上新台阶。畜牧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育肥牛年饲养量达到300头。

②劳动力转移

A.2010年平度村劳务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趁农闲时进城打短工。

B.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平度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

改革开放后,随着平度村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村民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推进。

(1)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①农民收入快速增长:1978年人均收入450元,1985年1000元,1990年1800元,1995年3000元,2000年4000,2005年5000,2010年8000元。

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10平方米发展到现今的35平方米。1985年,平度村民卢太宽建筑100平方米住宅楼,这是孙吴县农民建住宅楼的开端。

③现代化家用电器不断普及:电脑、液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

④交通工具、通讯手段日新月异:村民的出行方式和通讯方式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此种改变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20世纪80—90年代,村民的主要代步工具是自行车。1997年后,摩托车开始代替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新世纪来临,私家轿车进入平度普通村民家。通讯方式从信、电报发展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①饮安全水:20世纪80—90年代,平度饮用手压机井水;目前,居民利用自吸泵解决饮水问题,同自来水一样方便。

②走平坦路:村内道路7.2公里全部实现硬化,硬化边沟2公里。

(3)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整洁,面貌焕然一新。绿化、美化、亮化。

(4)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同心协力来扫雪、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家庭和乐、文明村标兵、2010年9月1日平度老年节。

(5)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989年成立的平度村原村史馆——孙吴县第一个村史馆。1998年,平度村乐队成立——孙吴县第一个农民乐队。1997年,平度村“农家书屋”成立。已故农民艺术家李胜洲多才多艺,他不但擅长摄影、根雕制作,还能自制小提琴并演奏,一些作品曾多次获奖。1999年,李胜洲制作的小提琴作为重礼馈赠给山东平度市,现保存于平度市博物馆。爱好书法的村民、打腰鼓、村民在跳集体舞。

(6)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兴起

①下象棋、村民在村综合活动室跳健身操、打篮球、玩滑板、利用健身器材进行身体锻炼。

②为竞技体育输送王丽君——一位从平度村走出去的滑雪健将。

(7)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推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五个好”先进村党组织、村务公开、两委班子成员在议事、党员干部帮困扶贫。

(三)血脉相连亲情绵延

1.同宗同族,平度村百姓回山东老家探亲。

2.政府间往来。

(1)1999年和2010年山东省平度市市市长两次来平度村参观考察。

(2)2006年,山东省电视台专程来到西兴乡平度村,拍摄专题片《天南海北山东人》,村史馆为专题片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2011年6月,孙吴县政府考察山东平度市。

(4)2011年7月2日,山东省平度市派代表出席了平度村新村史馆揭牌仪式。

(5)2012年5月1日,平度村接待了一批山东省文联、摄影家协会的客人。山东省与黑龙江省“闯关东”精神摄影创作团,由两省文联共同发起的,旨在弘扬闯关东精神,来到平度村开展采风活动。参观村史馆,对平度村发展变化感到欣慰,把平度村的村容村貌和山东老乡的亲切笑容录入镜头,并将在山东省各地文艺刊物上发表,进一步宣传孙吴,扩大两省的文化交流。

上面的(4)是展馆开馆当天之事;(5)是2012年之事,它们都不是原大纲内容,列入此篇文章中,能让我们看到事情的连贯性。

(四)平度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想与展望(2011—2015)

遵照孙吴县西兴乡乡党委乡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平度村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充分发挥优势,打破发展瓶颈,激活生产要素,集聚和谐领域,做特农业特色产业,搞活村域经济,提高社区综合文明素质,提升“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平度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环境优越、社会祥和有序、村民安居乐业、乡土风情浓郁的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示范村、具有新时代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生产有新发展。到“十二五”末,全村农业增加值预计将达到1200万元,年均递增10%;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粮食总产将达到5000吨,瓜果蔬菜、芸豆和北药产量分别达到350吨、300吨和25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土地规模经营1万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达到30%以上,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高产农田面积达到1500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5%;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80%的农村劳动力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55%。

——人民生活有新提高。“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年均递增12%。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砖瓦化率和自来水入户率均达到100%,消费水平明显提高;100%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建立村级保障制度,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消除绝对贫困;电脑宽带网络进村入户,网络信息发挥显著作用。

——社会文明有新进步。“十二五”末,全村高中以上文化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保证初、高中阶段困难考生全部入学;农民文明素质有明显提高,“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率达到100%;新建村史馆对外开馆,文化活动室得到有效利用,60%的农户成为文化活动中心户;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所,70岁以上老人享受免费体检。

——村容村貌有新气象。村容整洁有序,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村屯主要街路绿化实现全覆盖,实现城乡一体化示范村建设目标。

——民主管理有新机制。按照“五个基本”的建设要求,村“两委”班子健全有力,勤政廉洁,作风民主,致富有策;村民自治组织健全,管理民主,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完善,村务公开,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程度达95%以上。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平度人一定会把平度村打造成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盛世美景,为建设生态秀美、生活富足、文明和谐的现代田园乡村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王晓艳,黑龙江省博物馆,从事清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闯关东
我与 《闯关东》
《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评介
“闯关东”百年记
“闯关东”与东北文化流变
“闯关东”闯入“中国好人榜”
从《闯关东》说开去
清末民初山东人“闯关东”精神浅析
“闯关东”精神与实现东北振兴的“东北梦”
南国花菇随她“闯关东”
“闯关东”的那批干部,有人打虎、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