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感恩道德教育

2016-11-25 14:00徐延花
黑河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感恩举措诚信

徐延花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具有一定见识和主见的一代新人。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的变化,出现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倾向,少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诚信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大学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培养大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的教育定位,着力于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自觉道德意识,注重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建立健全学生道德档案及奖惩机制,积极优化大学道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举措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诚信感恩作为中华民族传承的美德一直延续至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警示名句,无不体现着国人自古以来的处世信条和诚信感恩意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在经济社会转型等各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拜金享乐、急功近利等倾向日益严重,当代大学生也受此影响。一些大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不强,自私自利,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或遇到不公的待遇时承受力较弱,甚至发生“马加爵事件”“对寝室同学投毒”等极端个案,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少数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的问题。

浅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处在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有些父母虽然注重对子女的品德教育,教孩子背诵《弟子规》《道德经》等,但大多采取“填鸭”的方式而不注重日常行为细节的管教,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奉献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情。受择校和升学竞争的影响,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品德修养教育。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物质需求百依百顺,致使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对自身疏于管理、对他人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在日常行为举止上表现为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教诲之恩,漠视同学和他人的友情和诚意,走入社会后表现为情商不及智商。

2.从学校教育环境来看,在市场经济趋利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的办学宗旨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也越来越被功利主义价值观肆意渗透,导致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呼声。当代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就业和生存问题,因此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智育方面,而德育则处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教育者不再把育人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教育的功利性使得品德教育逐渐被淡化。

3.从社会环境来看,我国社会经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就业方面市场经济倡导趋利性原则和利润优先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

4.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时期,网络传播的不文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对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他们社会阅历不深,观念还不够成熟,思想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辩证的理解,容易受外界舆论的误导。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诚信感恩品质的教育举措

大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的缺失不是家庭、学校、社会或个人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仅从大学教育工作者角度提出以下教育举措:

1.明确培养大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的教育定位

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的效果并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现有的学校德育忽视了教育对象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特点。一般地说,大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感性学习日趋弱化,学生更乐于采用讨论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品德教育若忽视教育对象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品德教育的方法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以及德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致使学生一旦接触到社会现实,其所接受的道德教化就很快被现实击碎,德育的实效性也因此大打折扣。

在学校中,课堂是诚信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重视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提高诚信感恩教育的效果。一是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切合实际。一些高校的德育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使诚信感恩教育仅停留在原则的层面,说教成分多,可操作的内容少,效果不好。二是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与时俱进。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观”进行选材, 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教学内容不仅要突显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还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使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各种道德冲突中学会判断和选择,真正理解诚信感恩的内涵和要求。三是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德育活动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参与相关内容的讨论,实现自主教育。

2.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自觉道德意识

学校在诚信感恩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情感内化的过程,而不是采用一味灌输的方式。应通过营造诚信感恩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同身受,耳濡目染,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自觉活动,体验诚信感恩行为所带来的益处,从而自觉地实践这种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小事中体现诚信感恩的良好品质。应带领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如到福利院献爱心、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到偏远地区义务支教等,变被动接受诚信感恩教育为主动实施行动,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诚信感恩是一种态度、一种美德、一种责任,生活中心怀感恩,努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3.加强领导,注重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 应成为心怀感恩、诚实守信的表率, 并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高校要选择道德素质高、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并具有较强教育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辅导员一职。辅导员要充分展示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引导学生克服考试中的舞弊、投机取巧等行为,在评优和保送等问题上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在学习上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和感恩品质对个人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

4.建立健全学生道德档案及奖惩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机制。一是从大学生一入学开始,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品行、学习成绩、奖惩等, 实行电子化管理。在学生毕业时, 个人档案跟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 将学生在校的品行记录延伸到社会。二是针对大学生在诚信感恩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褒奖和惩处。三是及时评估、反馈、监察和指导学生道德档案的记录情况,将其道德行为状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等相联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从而有效地把教育和奖惩结合起来, 促使大学生诚信感恩意识和行为的统一。四是切实加强学生干部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干部是学生道德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服务工作的助手, 是学生工作队伍的补充和延伸。加强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提高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的实效还要积极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李玉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感恩诚信教育的思考[J].教学实践,2010(9).

[2]王旭涛.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07(8).

[3]吴秀明.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的思考[J].外交学院学报,2004(02).

[4]吴哲.中西诚信思想刍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5]马锦君.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历史演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6]马建平.校园文化视野下的高校诚信教育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3).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感恩举措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