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颖琦,黄祖辉,吴林海
(1. 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杭州 310027;2. 浙江大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杭州 310058;3. 江南大学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4.江南大学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2)
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钟颖琦1,黄祖辉2,吴林海3,4
(1. 浙江大学 经济学院,杭州 310027;2. 浙江大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杭州 310058;3. 江南大学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4.江南大学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2)
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分别分析了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但农户最终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取决于农户的行为态度以及合作社在降低生产风险中的作用;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与其是否加入合作社呈负相关关系;计划行为理论适用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分析,但不适用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分析。基于此,应赋予合作社更多的职能,发挥合作社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作用,鼓励小规模生产者加入合作社;定期对社员进行辅导、培训等对于缩小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与行为的差异,对促进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合作社;参与意愿;参与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引 言
农民合作社是农户自发形成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具有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等特点。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合作社迅速发展,到2015年10月底,全国农民合作社数量达147.9万家,入社农户9 997万户,覆盖全国41.70%的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也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治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条现实路径[1-3]。尽管我国的农民合作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规模小、组织松散、竞争力不足、带动能力有限等问题。农户是合作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与行为却存在偏离,大多数农户表示有意愿加入合作社,但在最终行动上却并非如此。农户的合作意愿向合作行为转化的困难是阻碍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缩小农户在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与行为上的差异,推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国外学者已就农户加入合作的意愿与行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Fulton[4]认为,合作社成员的同质性,合作社产权界定以及合作社治理结构等是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社投资和交易意愿的主要因素。Karli 等[5]基于土耳其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信息获取能力、种植规模以及新技术采纳能力是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要因素。Pascucci等[6]通过对意大利农户的研究发现,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与其销售渠道的选择并不必然相关。农户参与合作社并不必然导致其将产品全部销售给合作社,而尚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也可能选择与合作社进行交易。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户加入合作的意愿研究持续增加,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李升等[7],张启文等[8],肖全良等[9]分别对山东省、黑龙江省以及广东省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表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合作社的认知水平等个人特征因素是影响其加入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户的生产经营特征也是影响其参与合作社意愿的重要因素,如倪细云[10]对菜农参与蔬菜专业合作社意愿的研究表明种植面积、种植历史、蔬菜品种等是影响菜农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了市场特征、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11-13]。
国内外学者对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与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然而总结现有的研究发现,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分析,鲜少关注农户实际加入合作社的行为。但事实上,农户在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与行为上存在差异,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因素与影响其加入合作社行为的因素也不尽相同。鉴于此,本文在马彦丽等[14]的研究基础上,引入计划行为理论并将其扩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二元Logistics模型,分别分析了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实际入社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期对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由Ajzen[15,16]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基础上,加入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发展而来。它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出发,解释个体行为的一般决策过程。近年来,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人类行为意愿的研究上。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行为意向又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引入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和合作社的作用两个维度,提出研究假设。
(一)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
农户对合作社的功能及其所应承担的义务的认知与其参与合作社获得的预期收益与付出成本相关。孙亚范等[17]认为,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盈余返还分配制度的认知程度对其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黄文义等[18]认为,农户对合作社的了解与否对其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影响极大,对合作社越了解的农户,入社的可能性越大。胡振等[19]对北京市大桃种植户的研究也证明,农户的认知水平对其参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由此提出:
H11: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水平对其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12: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水平对其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二)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的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农户对参与合作社行为的评价越积极,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越大。早在1983年,Rhodes就指出经济收益是影响农民进入或退出合作社的关键因素[20]。根据Ajzen[21]的量表,农户对合作社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认为“参与合作社是获益的”“所接受的服务是令人满意的”以及“参与的行为是有价值的”等几个方面。由此提出:
H21:农户的行为态度对其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22:农户的行为态度对其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三)合作社的作用
农户在经营过程中通常面临自然灾害、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等风险,为抵御这些风险,小规模的农户联合起来,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结成互助组织。因此,合作社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方面的作用成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重要原因。马彦丽[14]的研究表明,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生产资料质量问题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风险是影响其加入合作社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
H31:合作社降低农户风险的作用对其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32:合作社降低农户风险的作用对其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四)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实施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刘宇翔[22]认为,合作社成员的投资意愿受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周亚等[23]也指出,政府的支持力度显著影响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意愿。此外,家庭成员和邻里乡亲对合作社的看法,也对农户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1]。由此提出:
H41:农户的主观规范对其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42:农户的主观规范对其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五)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刻画了个体在实施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难易程度。入社门槛的高低、入社程序的复杂程度以及自由进入退出等安排,都可能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的意愿[17],由此提出:
H51: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H52: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对其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一)问卷设计
为分析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因素,江苏省食品安全基地的调查小组于2015年7-8月期间对全国10个省、自治区展开了调研。本次调查共回收农户问卷651份,其中加入合作社的为239户,占总样本的36.71%。为进一步分析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根据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与相关文献设计问卷,共设置28个变量(见表1)。
表1 假说模型变量表
(续表1)
潜变量可测变量变量名称取值均值标准差知觉行为控制(PBC)合作社的相关制度安排公开透明(如产权安排制度等)(x51)可以很容易提供入社的相关材料(如出资清单等)(x52)合作社的入社门槛较低(如入股资金、种植规模等要求)(x53)加入合作社的程序简单、易操作(x54)合作社可以自由退出(x55)非常不同意=1;比较不同意=2;有些不同意=3;有些同意=4;比较同意=5;非常同意=63.9151.3883.9181.2914.0121.3174.0561.3654.1381.447因变量(INTEN)加入合作社的意愿(y1)非常不愿意=1;比较不愿意=2;有些不愿意=3;有些愿意=4;比较愿意=5;非常愿意=63.2891.428对加入合作社的行为是否支持(y2)非常不支持=1;比较不支持=2;有些不支持=3;有些支持=4;比较支持=5;非常支持=63.3501.531将来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y3)不可能=1;比较不可能=2;有些不可能=3;有些可能=4;比较可能=5;很可能=63.2501.513是否加入合作社(y4)否=0;是=10.367-
(二)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两种模型分别研究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与行为。由于农户参与合作的意愿属于农户的主观意志,难以直接观测,且存在难以避免主观测量误差的特点。而结构方程模型能够为难以直接观测的变量提供可测和处理,并将难以避免的误差纳入模型之中。因此,本研究选取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一般由三个矩阵方程式表示:
η=Bη+Γξ+ζ
(1)
Y=λy+ε
(2)
X=λxξ+δ
(3)
其中,方程(1)为结构模型,反映模型中潜在外生变量与潜在内生变量的关系,η为内生潜变量,ξ为外生潜变量。方程(2)、(3)为测量模型,分别反映了内生潜变量η与内生可测变量Y,外生潜变量ξ与外生可测变量X的关系。ε和δ为可测变量Y与X的测量误差,ζ为残差项构成的向量。
值得注意的是,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并不一定会完全转化为参与的行为,由于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只有“加入”和“未加入”两类,因此,本文选取二分类Logistic模型,进一步考察农户参与合作社行为的影响因素。具体模型表达式为:
(4)
(5)
其中,Bi表示农户是否为合作社的成员,取值为0,1。Hi为农户的生产特征,包括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和耕地面积。为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保持一致,本文仍然选取Ki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Ai行为态度,Ei合作社的作用,以及Si主观规范,Pi知觉行为控制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一)卡方分析
表2显示,农户的学历、耕地面积以及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同,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行为也显著不同。学历越高的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越大,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越低的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越低。耕地面积也显著影响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的行为,但具体的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而农户的性别、年龄对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影响差异性不大。初步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农户的学历越高,对合作社认知越全面,越愿意采用新型的组织模式进行生产,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较低的农户,多为混业经营或兼业经营,对加入农业生产的专业合作社的诉求自然不高。而是否加入合作社通常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决策,与农户个体的性别和年龄关系不大。
表2 农户个体特征对其是否加入合作社影响的卡方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二)因子分析
采用SPSS 20.0 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07,Bartlett球型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9 306.986 1,显著性水平为0.00,说明样本数据适用于因子分析。采用斜交旋转法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剔除跨负荷变量,最终得到20个变量。
表3 因子旋转后载荷矩阵
注:带“+”号为因子载荷系数高于0.5的变量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运用SPSS 20.0对归纳出的6个维度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见表4。行为意向、认知程度、行为态度、合作社作用、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克伦巴赫系数α分别为0.867、0.938、0.895、0.836、0.792和0.934,表明变量之间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各维度只有一个公因子且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因子载荷都超过0.7,说明这6个维度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证实了假说模型各维度结构合理,相应的指标变量得以确认。
表4 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
(四)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分析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AMOS 20.0的运行结果见表5、表6。
表5 结构方程整体拟合结果
表5显示了结构方程模型整体拟合检验的结果,由结果可知各评价指标基本达到理想状态,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较好。各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见表6。结果显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1、H41和H51得到验证。(1) 行为态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80,表明农户对合作社的态度越积极、对合作社在提供服务、获取收益上的评价越高,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强烈。(2) 主观规范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51,表明政府政策、厂商要求以及农户的亲戚朋友的行为等外部环境显著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3) 知觉行为控制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132,表明加入合作社的难易程度显著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入社门槛越低,手续越简便,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强烈。各可测变量对潜变量的影响程度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在0.5以上。
(五)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分析
使用二分类Logistics对农户加入合作社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结果见表7。可以看到,耕地面积、对合作社的认知、行为态度、合作社的作用均显著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假设H22和H32通过了验证。(1)耕地面积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与之前卡方检验的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耕地面积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呈负相关,这表明,耕地面积越小的农户,越有激励加入合作社,而耕地面积越大的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越低。(2) 对合作社的认知也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表明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显著影响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方向为负,即对合作社越了解的农户,反而并没有加入合作社。这与假设H12相悖。可能的解释是,目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多属于从众行为,并不是基于对合作社的了解之上做出的决定,已经入社的成员对合作社的社员应承担的义务、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以及民主决策制度也缺乏必要的认识。(3)行为态度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且方向为正,这表明,农户对加入合作社的态度越积极,转化为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4)合作社的作用显著影响农户入社的行为,可以看出,农户是否最终加入合作社,主要取决于合作社在降低生产风险方面的作用,这是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最主要原因。
表6 结构方程模型变量间回归权重表
表7 农户加入合作社行为的 Logistic 模型回归结果
注:从-2LL、Cox&SnellR2和 NagelkerkeR2值看,模型整体拟合度良好
(一)结果讨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决定人类的行为,现实中行为意向转化为行为却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本文的调查中,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受访农户的56.84%,而实际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仅占36.71%。尽管大多数农户都有参加合作社的意愿,但真正转化为入社行为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合作社本身治理结构不完善、组织松散等内生因素所致;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社的职能发挥不足,如信用功能,保险功能等的缺失,致使农户难以获得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支持,从而阻碍了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动。
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与行为之间却存在偏离,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其加入合作社行为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应当区别分析。对比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和Logistics模型结果可知,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因素有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表明计划行为理论适用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分析。然而,对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分析,传统的计划行为理论并不适用,具体而言:
1. 农户最终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取决于农户对合作社的态度以及合作社在降低生产风险中的作用。主观规范仅仅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最终决定加入与否,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这与Rhodes在1983提出的“净收益是影响农民加入或离开合作社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一致。
2.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但对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影响不大。这是因为农户在考虑是否加入合作社时,入社难易程度、入社门槛高低以及能否自由退出等因素都会纳入考虑范围,成为影响其加入合作社意愿的重要方面,如果入社的程序过于复杂,通常农户会表示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然而,一旦付诸行动,入社的难易程度将不再成为影响农户决策的主要因素。农户最终加入合作社与否,并不直接受到入社难易程度的干扰。
3. 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与其是否加入合作社呈负相关关系,即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是对合作社不太了解的人群,而对合作社更为了解的农户反而没有加入合作社。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得出的反向关系是基于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分析之上的,与现有的大部分研究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不同。现有的研究在调查时只笼统地询问农户是否愿意加入合作社,因而得出对合作社越了解的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越强烈的结论。本文的研究认为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与其加入合作社的行为呈反向关系,可能的原因是:(1)大部分已经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对合作社的性质、功能、盈余分配制度以及民主决策制度都缺乏了解,加入合作社只是从众行为,加入合作社之后也鲜少接受相关的培训。(2)对合作社有些了解的农户,因其了解的信息片面或不准确,对合作社的性质、功能以及应承担的义务存在误解,可能成为阻碍其加入合作社的因素。此外,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也表明,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并不显著影响其参与合作社意愿。这是本文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地方。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对政府促进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对于合作社本身,应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结构,提升合作社对入社农户的效用,增强合作的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对政府而言,应对合作社予以更多的赋权,如赋予合作社金融功能、保险功能、抵押功能等,增强合作社在抵御农业生产风险中的作用,发挥合作社在生产销售环节的服务职能。
第二,由于耕地面积较小的农户在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上能力不足,对寻求互助合作具有强烈的内生动力,因此应当鼓励小规模生产者加入合作社。尽管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合作社更愿意吸纳规模农户以降低组织成本,但从合作社设立的初衷来看,小规模生产者理应成为合作社服务的主要对象。政府应加强对小规模生产者的政策倾斜,鼓励其加入合作社。
第三,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休眠合作社”现象,合作社应当定期对社员进行辅导、培训,加强社员对合作社制度安排、运行机制的了解,引导社员充分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切实保障社员的利益;增强社员对合作社经营管理者的理解和信赖,保持社员的凝聚力。
[1] Matopoulos A, V Lachopoulou M, Manthou V, et al.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7,12(3):177-186.
[2] 蒋永穆, 高杰.不同农业经营组织结构中的农户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1):142-148.
[3] 刘刚,张晓林. 基于农民合作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6):710-714.
[4] Fulton M.Cooperatives and Member Commitment [J].The Finnish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1999,48(4):418-437.
[5] Karli B,Bilgic A,Celik Y.Factor Affecting Farmers’ Decision to Ente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Using Random Utility Model in the South Eastern Anatolian Region of Turkey [J].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2006,107(3):115-127.
[6] Pascucci S,Gardebroek C. Some Like to Join,Others to Deliver: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Farmers’ Relationships With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C]//Paper Presen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114th EAAE Seminar “Structural Change in Agriculture”, Berlin, Germany,April,2010:15-16.
[7] 李升,薛兴利,张玉芹,等.山东省烟农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 2012(2):70-75.
[8] 张启文,周洪鹏,吕拴军,等.农户参与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阿城市料甸乡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3(3):98-104.
[9] 肖全良,王厚俊,刘一芹. 农民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广东农民合作社成员的调查[J].南方农村,2015(1):47-52.
[10] 倪细云.菜农参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3省607户的调查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4(3):45-52.
[11] 蔡荣,韩洪云.农户参与合作社的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2(5):32-40.
[12] 王兆华.农户对专业合作社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户县葡萄果农的问卷调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2.
[13] 于潇,王鹏,庄园,等. 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组织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南平市的280份调查问卷[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38.
[14] 马彦丽,施轶坤.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行为及其转化——基于13个合作社340个农户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6):101-108.
[15] 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J Kuhl J ,Beckman.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s to Behaviors Springer: New York,1985:11-39.
[16]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17] 孙亚范,余海鹏.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2(6): 48-58.
[18] 黄文义,李兰英,童红卫,等. 农户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2):102-105.
[19] 胡振,李娜. 果农参与合作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大桃种植户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6):44-50.
[20] Rhodes V J. The Larg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s a Competitor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 (5):1 090-1 095.
[21] Ajzen I.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EB/OL].[2006-01-01].http://www.people.umass.edu/aizen/
[22] 刘宇翔. 农民合作组织成员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2):110-118.
[23] 周亚,杨科星,陈哲. 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研究——以武汉市某南瓜合作社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8):28-30.
Difference Betwee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Policy Proposal
ZHONG Ying-qi1,HUANG Zu-hui2, WU Lin-hai3,4
(1.CollegeofEconomic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7;2.ChinaAcademyofRuralDevelopment,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3.FoodSafetyResearchBaseofJiangsuProvince,JiangnanUniversity,Wuxi,Jiangsu214122;4.SynergeticInnovationCenterofFoodSafetyandNutrition,Wuxi,Jiangsu214122,China)
Does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means that they would take ac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651 farmers from the Chinese rural areas, this paper used the exte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analyze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will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ill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TPB is suitable to analyze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but it is inapplicable in behavior research. The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s and perceived contro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while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depends on their attitude and the function of cooperatives. Farmers’ perception of cooperatives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ir participating behavior. Thu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more power to cooperatives and make th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risks in production. Encouraging small scale producers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ves and providing regular counseling and training to the members w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narr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rmers’ will and behavior.
farmers’ cooperative; cooperative willingness; behavior; differenc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2016-05-11
10.13968/j.cnki.1009-9107.2016.06.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333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69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3-011)
钟颖琦(1989-),女,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F301.4
A
1009-9107(2016)06-006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