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本溯源优化运算——解析几何运算的几点策略

2016-11-25 03:24筅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王进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斜率椭圆本题

筅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王进

立本溯源优化运算——解析几何运算的几点策略

筅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王进

解析几何是历届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量大,综合性强,运算要求高,且具有一定的技巧性,需要学生“精打细算”,是考查学生数学机智和意志品质的极好的知识载体.但是,根据每年高考统计的结果,解几题的得分都偏低.学生对解几题普遍有“恐惧心理”,主要是恐惧它的繁难冗长的运算过程,而且在于考生往往选择思维方式最简易、计算量最大的方法,这样字母越来越多,式子越来越繁,消不掉,算不出,时常被卡,费时多,很难将运算进行到底,导致半途而废,这就引发了笔者对“优化运算”的思考.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优化解析几何繁难运算的有效策略,供读者参考.

一、通过回归本源、紧扣定义优化运算

定义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与反映.圆锥曲线的许多性质都是由定义派生出来的,对一些圆锥曲线问题,特别是已知条件含有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或准线)的距离、离心率等,若能灵活地运用定义去求解,把定量的计算和定性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则往往能获得题目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达到准确判断、合理运算、灵活解题的目的.

圆锥曲线的定义刻画了圆锥曲线上动点的本质属性,有着丰富的内涵,利用定义把问题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思路清晰,易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图1 

例1如图1,已知点F(1,0),直线l:x=-1,P为平面上的动点,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Q,且QBBP·QBBF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过点F的直线交轨迹C于A、B两点,交直线l于点M,已知求λ1+λ2的值.

解析:(1)设点P的坐标为(x,y),则点Q的坐标为(-1, y),由,得(x+1,0)(2,-y)=(x-1,y)(-2, y),化简得y2=4x.

图2 

过A、B分别作准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则由比例性质和抛物线定义得

评注:圆锥曲线的原始定义应用广泛,对于圆锥曲线中与焦点有关的最值问题、轨迹问题、计算或证明问题,用定义来解会更简捷.

二、利用平几知识优化运算

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时,往往需要求解涉及含多个参数的两个以上方程组成的方程组,运算较为复杂,运算能力稍差的同学难以准确迅速求解,甚至半途而废;若能联想到题目所涉及图形的几何性质,并利用有关几何性质来解决问题,常常可以峰回路转,达到巧妙解题的效果.

例2已知点P到两定点M(-1,0)、N(1,0)的距离比为,点N到直线PM的距离为1,求直线PN的方程.

解析:本题若按常规做法为:设P(a,b),则直线PM的方程为y,即bx-(a+1)y+b=0,于是1=|NH|=

图3 

于是kPN=tan∠PNM=±1.

因此直线PN的方程为y=±(x-1).

评注:本题重点考查运算能力,这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对比上述通法与巧法,读者很容易看出:运用平面图形的有关几何性质来解决一些解析几何问题,可以有效地避免复杂的代数运算,达到简捷解题的目的.2013年高考山东卷理科第22题第(Ⅱ)问也可以用此策略来求解.

三、通过设而不求来优化运算

所谓“设而不求”,就是在解题时设一些辅助元(参数)作为媒介,在解题过程中并不求出这些辅助元,只用它们连接已知量和未知量,最后又巧妙地将其消去,求出未知量.在研究直线与二次曲线时,经常讨论中点、直线方程、弦长等问题,其惯用方法就是“设而不求”.它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还可以减少计算量.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设F为椭圆C的左焦点,T为直线x=-3上任意一点,过点F作TF的垂线交椭圆C于点P、Q.证明:OT平分线段PQ(其中O为坐标原点).

(2)证法1:由(1)可得F的坐标是(-2,0),设T点的坐标为(-2,m),则直线TF的斜率kTF=-m.

当m=0时,直线PQ的方程是x=-2,也符合x=my-2的形式.

设P(x1,y1),Q(x2,y2),将直线PQ的方程与椭圆C的方程联立,得

,消去x,得(m2+3)y2-4my-2= 0,其判别式Δ=16m2+8(m2+3)>0,所以y1+y2=

又直线OT的斜率kOT=所以点M在直线OT上,因此OT平分线段PQ.

证法2:由(1)可得F的坐标是(-2,0),设T点的坐标为(-3,m),则直线TF的斜率kTF=-m.

当m≠0时,直线PQ的斜率kPQ=

设P(x1,y1),Q(x2,y2),M(x0,y0),则①,=1②.

又直线OT的斜率kOT=-,所以点M在直线OT上.

当m=0时也适合,因此OT平分线段PQ.

评注:证法2利用“点差法”,采用整体代换,避免了证法1中直线代入圆锥曲线,再利用韦达定理的繁杂计算.“点差法”是解决“中点弦”问题的常用方法,它巧妙地运用了“设而不求”的思想,有效地减少了计算量.

四、巧用参数方程或极坐标优化运算

参数方程把曲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分别通过参数直接表达出来,比较清楚地指明了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对于圆锥曲线上与动点有关的最值,以及处理两线段长度的积和差等问题,有着普通方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例4如图4所示,椭圆C:=1的顶点为A1,A2,B1,B2,焦点为F1,F2,|A1A2|=,S荀A1B1A2B2=2S荀B1F1B2F2.

图4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n是过原点的直线,l是与n垂直相交于点P,与椭圆相交于点A、B的直线,|OPPP|=1,是否存在上述直线l使APPP·PP

PB=1成立?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设直线l的倾斜角为θ,P(x0,y0),则有:

故不存在这样的直线l.

评注:本题若采用直线斜截式方程来求解,不仅要分类讨论,还要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向量数量积等列方程组,通过判别式、韦达定理来探讨方程组解的情况,容易陷入繁冗的运算而不能自拔,导致解题失败.引入直线参数方程,巧妙地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到P点的坐标中,向量的数量积能用参数的乘积来表达,从而突破难点,简化了运算.

圆锥曲线极坐标方程形式的统一给人以美感,结论的简洁是任何一种形式都无法媲美的,当问题涉及圆锥曲线的焦点弦时,利用极坐标方程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5 

(Ⅰ)求椭圆方程;

(Ⅱ)设A、B是椭圆上位于x轴上方两点,且直线AF1与直线BF2平行,AF2与BF1交于点P.

(1)若AF1-BF2=,求直线AF1的斜率;

(2)求证:PF1+PF2是定值.

(Ⅱ)(1)以F1为极点,F1F2所在直线为极轴,延长AF1交椭圆于点B′.

设∠AF1F2=θ,AF1=p1,B′F1=p2,则有AF1=p1

由椭圆对称性有BF2=B′F1=

由AF1-BF2=,得

(2)由p1=

评注:本题若按常规思路用直角坐标系方程求解,需要联立解方程组,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来求解,计算量较大;而用极坐标方程,几何条件特征明显,利于建立相关的关系式和表达式,再进行相应的运算,能简化计算和论证,使问题的解决思路变得统一、顺畅,大大优化了解题的过程.

五、利用向量优化运算

图6 

(1)证明:AC⊥BD;

(2)略.

常规思路:要证AC⊥BD,即证A为此可设A(x1,y1),B(x2,y2),C(x3,y3),D(x4,y4),而后利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平方公式对条件等式进行化简变形.

尝试:设A(x1,y1),B(x2,y2),C(x3,y3),D(x4,y4),则|AB|2=(x1-x2)2+(y1-y2)2,|CD|2=(x3-x4)2+(y3-y4)2,|BC|2=(x3-x2)2+(y3-y2)2,|AD|2=(x4-x1)2+(y4-y1)2.又|AB|2+|CD|2= |BC|2+|AD|2,从而(x1-x2)2+(y1-y2)2+(x3-x4)2+(y3-y4)2=(x3-x2)2+(y3-y2)2+(x4-x1)2+(y4-y1)2,然而对于上式其变量之多、结构之复杂,绝大部分同学看到都会心生畏惧,力不从心.

调整思路:考虑到线段长的平方等于该线段所对向量的平方,于是通过向量搭桥,可将转化为进一步转化即,然后展开化简求证

评注:通过向量搭桥来实现条件的合理转化是本题的一大亮点,它有效地避开了距离平方所带来的复杂运算,促使了整个解题过程简捷而富有实效,很值得我们探究和回味.

简化解析几何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还有许多,本文只给出其基本的五种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进而避开烦琐的解几运算,优化解题过程,最终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Z

猜你喜欢
斜率椭圆本题
Heisenberg群上由加权次椭圆p-Laplace不等方程导出的Hardy型不等式及应用
例谈椭圆的定义及其应用
椭圆中关联斜率的一个优美性质
物理图像斜率的变化探讨
一道椭圆试题的别样求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椭圆的三类切点弦的包络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