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刊记者 李仕羽
“匠人”的心愿
The Artisan's Wishes
◇ 文图 |本刊记者 李仕羽
罗小城
重庆万州人,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万州区中加友谊小学青年教师,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剪纸传承人,代表作品有《灵山十巫》《水浒108将》《清明上河图》等。近年来,多次参加各类剪纸艺术节展览活动并屡获大奖,极大地推动了重庆剪纸艺术的弘扬和传承。
初见罗小城,略带黝黑的脸膛透着朴实,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称的稳重。
很难想象,这名普通的“80后”,会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剪纸”的传承人。而罗小城本人,则习惯性地低调称呼自己为一名“匠人”。
罗小城和剪纸结缘,“纯属偶然”。
2004年,自小热爱美术的罗小城如愿被重庆三峡学院美术专业录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科班生”。大二时,一次上网搜集美术素材,他无意间发现了很多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剪纸镂空图案,瞬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让罗小城遗憾的是,当时没有任何一所高校开办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专业。
他选择了自学。
花23元钱从学院对面的杂货铺买来一把剪刀,又从文具店购来一叠蜡纸,再加上书店淘来的几本剪纸手工教程,罗小城开启自己的“剪纸生涯”:同学三五聚会时,他一个人在宿舍构思、绘画、设计人物;室友热衷网游韩剧时,他却用剪刀一步步打磨出心中的形象;寒暑假回家,罗小城更是潜心于自己的创作……
毕业后,罗小城来到巫溪县一所山村小学担任教师。
人处深山,但刀不离手,艺不离身。
虽然负责两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但只要有空闲,罗小城就会钻进宿舍,专注于他的剪纸。时间久了,学生们开始叫他“剪纸老师”,同事们则亲切地戏称他为“剪纸王子”。
《水浒传》是罗小城的成名作。
每到晚上,罗小城都会从书中和网上搜集梁山好汉的资料,逐一了解人物性格、穿着、手拿兵器等,然后发挥想象力构思,把好汉形象先用铅笔画下来,再修改,最后开剪。
历时7个月,罗小城完成了梁山好汉的全部创作——108幅独立剪纸,或喜、或嗔、或婀娜起舞、或威严峙立,个个性格鲜明,个性饱满。
2012年,第三届中国剪纸艺术节在中国剪纸之乡河北蔚县举行。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罗小城从自己创作的《水浒传》108个人物中,精心挑选了“黑旋风李逵”“及时雨宋江”等8幅作品,寄给了代表当时中国剪纸最高艺术水平的组委会。
很快,喜讯传来,罗小城摘得了本届大赛的银奖,这也是重庆迄今为止在剪纸界获得的最高荣誉。
此后,罗小城更醉心于剪纸创作。
无论是神秘莫测的巫文化,还是社火、龙舞等民间传统节日庆祝场景,抑或“盐背子”、库区船工的日常生活乃至故乡的山山水水……无数的三峡文化精粹,在罗小城灵巧的双手间与鲜艳的剪纸上有了灵魂。
罗小城有一个心愿——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一个剪纸艺术基地,共同弘扬剪纸艺术,把这项民间艺术瑰宝传承下去。在他看来,民间艺术要传承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让年轻人了解、喜欢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只有了解的人多了,才会产生学习继承的兴趣,非遗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太难了。”
学剪纸,一要有兴趣,二要拼细心,更要耐得住学艺的枯燥与现实的诱惑。“很少有同龄人可以坚持学下去。”
人才的缺乏、物资的不足、知识储备的空白都是横在罗小城梦想面前的大山。
甚至,在转遍了重庆主城、万州和巫溪后,罗小城至今还在找寻一把称心如意的剪刀,“剪纸是项精细活,需要那种很细很尖的传统铰剪。”
其实,剪纸在重庆起源很早,1500年前便有记录。
后来,剪纸艺术逐渐发展成为山城的一项特产,被称为“重庆剪纸”。“和河北等其他地区的剪纸比起来,‘重庆剪纸’技法细腻、构思精巧,内容上则大多反映重庆本土的山水、人物、民居、民俗等,不但传承了中国剪纸艺术深厚的文化沉积,还突出了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罗小城说。
不过,相对于过往的辉煌,“重庆剪纸”如今已今非昔比,作为罗氏剪纸的传承人,这也是罗小城梦想这门艺术再次在自己手中凤凰涅槃的重要原因。
虽心结难解,罗小城依然决定将自己的“剪纸人生”继续下去,一把剪刀,一方红纸,早已成为这位年轻传承人无法割舍的羁绊。
最近,罗小城正在向所在学校申请成立“剪纸艺术兴趣班”,希望通过手工课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让更多的新生代近距离接触这些民间精粹,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的下一代所认识和接受。”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