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件构意泛化与汉语词义引申的关系

2016-11-25 09:13齐元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引申义义项本义

齐元涛, 符 渝

(1.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文学院, 北京 100029)



构件构意泛化与汉语词义引申的关系

齐元涛1, 符 渝2

(1.北京师范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文学院, 北京 100029)

汉字构件在构字时可以提供一定的构意,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构件提供的构意存在泛化现象,即由一种构意向多种构意发展。汉语词义在使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发展出很多引申义。从认知模式来看,构件的构意泛化与汉语的词义引申都建立在意义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即二者所反映的意义认知模式是一致的。从具体的意义发展轨迹来看,构件的泛化构意和词语的引申义项存在互证关系和互补关系。对构意和词义的协同研究,可以拓展和深化我们对汉语者意义观的认识。

汉字; 构件; 构意; 词义; 引申

一、构件构意泛化与汉语词义引申的含义

(一)构件的构意泛化

构件的构意是指构件在构字时所体现的意义信息。例如,词语“人”的本义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用语言进行思维的高等动物。”当“人”作构件时,在有些字中体现的构意与词语“人”的本义是相同的,《说文》:“僮,未冠也”;“俊,材千人也”;“倌,小臣也”。

构件的构意泛化是指构件由原来表示某一种构意而泛化表示其他构意。例如,构件“人”的构意,由表示人类而泛化表示与“人”有相似性的非人类,《说文》:“偶,桐人也”,即木雕的人像,木偶;“僊,长生僊去”,即神仙;“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即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

(二)汉语的词义引申

词义从本义出发,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出一系列新义,叫做引申。例如,词语“人”由本义引申而指“果仁”,《齐民要术·种梅杏》:“杏子人,可以为粥”,后来这个义项写作“仁”。段玉裁曾对这个引申义的来源作过阐释,《说文解字注》:“《礼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按:禽兽、艸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果实之心亦谓之人,能复生艸木而成果实,皆至微而具全体也。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艸方书诗歌纪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艸乃尽改为仁字,于理不通,学者所当知也。”

二、构件构意泛化与汉语词义引申具有相同的认知模式

构件的构意泛化与汉语的词义引申都反映了人们对意义的认知。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模式,我们可以采用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来观察构意和词义的发展。

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5.隐喻产生的基础是相似性。转喻是指人们采用事物某一个容易理解或是容易感知的方面去代表事物整体或是事物的另一个方面或是其自身的一部分,*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77.转喻产生的基础是相关性。

考察发现,构意和词义的发展反映了相同的意义认知模式,即两者的意义发展都具有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例如:

雨,本义是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在作构件时,“雨”的构意有:(1)与雨相关的事物,《说文》:“霁,雨止也”;“霖,雨三日已往”,即久雨;《说文解字注》:“零,徐雨也”,即徐徐而下的雨。(2)与雨有相关性的非雨事物,《说文》:“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電,阴阳激耀也”;“震,劈历振物者也”。(3)与雨有相似性的天气,《说文》:“雪,凝雨悦物者”;“雹,雨冰也”;“露,润泽也”。上述构意(1)是“雨”的基本构意,其他是“雨”的泛化构意。构意(3)是通过隐喻思维而由“雨”泛化表示与“雨”相似的天然降水等事物;构意(2)是通过转喻思维而由“雨”泛化表示与“雨”关联的“雷電”、“霹雳”等事物。

词语“雨”的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有:(1)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2)比喻教导之言,教诲之言。南朝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躬纡尊极,降宣至理,泽雨无偏,心田受润。”(3)友人。唐杜甫《秋述》:“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谓过去宾客遇雨也来,而今遇雨却不来了。后因以“雨”喻友人。宋杨万里《重九前四日昼睡独觉》:“旧雨不来从草绿,新丰独酌又花黄。”(4)传说中的一足鸟。《禽经》:“雨舞则雨。”张华注:“一足鸟,一名商羊。《字统》曰:商羊一名雨。天将雨则飞鸣,孔子辨之于齐庭也。”上述义项(1)是“雨”的本义,其他是“雨”的引申义。义项(2)是通过隐喻思维而表示与“雨”有相似功用的事物;义项(3)、(4)都是通过转喻思维而表示与“雨”相关的人和物。

由上述例子可见,构件“雨”的构意泛化与词语“雨”的词义引申都具有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两者反映的意义认知模式是一致的。再如:

水,本义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作构件时,“水”的构意有:(1)水,《说文》:“汾,水,出太原晋阳山,西南入河”;“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沙,水散石也”。(2)云雨天气,《说文》:“滃,云气起也”;“溟,小雨溟溟也”;“瀌,雨雪瀌瀌”。(3)饮食汁液,《说文》:“汁,液也”;“瀋,汁也”;“灏,豆汁也”。(4)人的体液,“湩,乳汁也”;“洟,鼻液也”;“潸,流涕皃”。上述构意(1)是“水”的基本构意,其他是“水”的泛化构意。构意(3)、(4)是通过隐喻思维而由“水”泛化表示与“水”有相似性的液体;构意(2)是通过转喻思维而由“水”泛化表示与“降水”有关的事物。

词语“水”的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有:(1)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氢氧化合物,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2)特指河流;(3)泛指一切水域;(4)汁、液的通称;(5)指水攻,放水淹没敌方;(6)泅水;(7)旧指妇女蒙受痛苦凌辱的生活境遇,明冯惟敏《僧尼共犯》第四折:“俺看那不还俗的僧尼们,几时能够出水呵!”上述义项(1)是“水”的本义,其它是“水”的引申义。义项(4)、(7)是通过隐喻思维而表示与“水”相似的事物,如(7),身不由己、痛苦无望的生存环境与漂浮不定、令人恐惧的水流有相似处,因此,“水”可以引申表示蒙受痛苦凌辱的生活境遇;义项(2)、(3)、(5)、(6)是通过转喻思维而表示与“水”相关的事物。

由上述例子可见,构件“水”的构意泛化与词语“水”的词义引申都具有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两者反映的意义认知模式是一致的。

三、泛化构意与引申义项的互证与互补

从具体的意义发展轨迹来看,构意泛化与词义引申既存在互证关系,又存在互补关系。所谓互证关系,是指二者的发展轨迹存在一致性,构意的泛化轨迹和词义的引申轨迹可以相互验证。所谓互补关系,是指二者的发展轨迹存在不一致,构意泛化与词义引申各有自身的系统,二者存在互补的内容。下面我们以具体的例子来展示构件构意泛化与汉语词义引申存在的互证、互补关系。例如:

单音词“日”和语素“日”,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引申义项有:(1)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昼夜;(3)每天,一天一天地;(4)他日,改日;(5)过去,从前;(6)记历的单位,特指一月中的某一天;(7)光阴,时间;(8)时代,时期;(9)日子,日期;(10)指人君;(11)旧时指日辰的吉凶禁忌。

二者的互证表现为:词语“日”的引申义(1)、(2)、(5)、(7)、(8)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内容,在构件“日”的构意中也存在,它们形成互证关系。二者的互补表现为:引申义未在泛化构意中出现,如引申义(3)、(4)、(6)、(9)、(10)、(11);泛化构意未在引申义中出现,如构意(2)、(3)、(4)。再如:

单音词“穴”和语素“穴”,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引申义项有:(1)洞孔,洞窟;(2)墓圹;(3)指敌人或奸人盘踞、藏匿的地方;(4)地道;(5)水道;(6)中医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7)穴居;(8)钻研。

二者的互证表现为:词语“穴”的引申义项(1)、(2)在构件“穴”的构意中也存在。二者的互补表现为:引申义项(3)~(8)未在构意中出现;构意(3)、(4)未在引申义项中出现。

四、构意泛化与词义引申的协同研究价值

(一)互证价值

构意存在于汉字的构形之中,词义存在于汉语的言语之中,都需要经过专门的整理才能得到。单就字形来整理构意、单就言语来整理词义,不一定能保证整理过程的客观准确,通过构意和词义的互证,则可以让我们的整理工作做得更好。

首先,我们来看构意泛化对词义引申的研究价值。例如,构件“皿”的泛化构意可以对词语“皿”的义项整理做出很好的旁证。

词语“皿”的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只有两个:(1)盘盂碗盏一类饮食盛器的总称;(2)以器皿承受。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没有为“器皿”义专设义项,是不妥当的。义项(2)“以器皿承受”是“器皿”义的动词用法,说明“皿”是可以用作“器皿”义的,而构件“皿”由“饭食盛器”泛化指“一般盛器”这一构意的泛化过程和泛化结果,都可以作为词语“皿”由本义“饮食盛器”引申出“器皿”义的旁证。

其次,我们来看词义引申对构意泛化的研究价值。例如,词语“口”的引申义项可以帮助确定构件“口”的构意。

口,本义是人之口,《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小篆的“向”字从“口”,《说文》:“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诗》曰:塞向墐户。”这个构件“口”的构意是什么呢?“向”的词义是朝北的窗户,构件“宀”的构意是房屋,我们认为这个“口”的构意是“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这个构意是通过隐喻思维泛化而来的。“口”的基本构意是“人用来说话和吃饭的器官”,通过相似性原则,构意泛化表示“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这个构意的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单音词“口”的词义引申过程得到验证。在先秦时期,单音词“口”已经从本义“人之口”通过隐喻思维发展出引申义“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如《墨子·备穴》:“必令明习橐事者,勿令离灶口。”同理,作为构件的“口”当然也可以泛化指“物体内外相通的地方”。这是我们基于小篆的形体和《说文》自身的形义系统作出的解释,这个解释可以为“向”字提供充分的理据。

(二)互补价值

构意泛化与词义引申都反映了汉语者对汉语意义的认知,它们发生在不同领域中,在词义发展轨迹及发展结果上的互补关系,可以拓展和深化我们对汉语意义的认知。例如:

“糸”的本义是“细丝”,《说文》:“糸,细丝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丝者,蚕所吐也;细者,微也。细丝曰糸。”构件“糸”是一个构字量很大的构件,《说文·糸部》收正篆250字,“糸”的主要构意有:(1)细丝,如:“繭,蚕衣也”;“缫,绎茧为丝”;“绮,文缯也”。(2)泛指蚕丝之外的各种纤维,如:“絺,细葛也”;“织,作布帛之总名”;“缝,以针紩衣也”;“缕,线也”;“绠,汲井绠也”;“缒,以绳有所悬也”。

“糸”的义项,在《汉语大词典》中只有两个:(1)细丝;(2)表示长度的小数,相当于五根蚕丝并排的长度。我们认为,对于全面考察汉语者的意义观来说,构件“糸”的构意(2)和词语“糸”的义项(2)可以互补。人们在造字时,通过隐喻思维,用构件“糸(细丝)”去表示与蚕丝有相似性的其他纤维,显示了在汉语者对纺织纤维的认知中,“蚕丝”具有特别凸显的地位,构件“糸”的构意补充了我们对“糸”的语义的认知。在词语中,通过转喻,人们用五根细丝(糸)并排的长度来表示长度很小的一个计量单位,这种意义关联在构意中也是看不到的。

再如,“犬”的本义是“狗”,《说文》:“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犬”是“狗”的象形,在参构“狡”、“獒”、“突”等字时,构件“犬”体现的构意是“狗类”,《说文》:“狡,少狗也。从犬,交声”;“獒,犬如人心可使者。从犬,敖声”;“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狐”、“猴”、“狼”、“狈”、“獭”、“猪”、“猫”等字所对应的动物各不相同,但它们也都从“犬”,此时构件“犬”的构意已由表示狗类泛化表示一般的四足爬行类哺乳动物。此外,由于尊华夏攘夷狄的思想,汉人常常将少数民族视为与野兽一样未开化的种族,汉字中表示少数民族名称的“狄”、“狤”、“獠”、“犵”、“狫”、“狢”等字也从“犬”。“犬”作为构件,主要有三个构意:(1)狗;(2)一般的四足爬行类哺乳动物;(3)对人的蔑称。

“犬”的义项,在《汉语大字典》中有三个:(1)狗;(2)谦称;(3)对人的蔑称。狗对于人类而言是低等的、服务于人的,“犬”通过隐喻,就可以表示表示身份卑微以示自谦,如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犬”作为词语也常用来贱称少数民族,如“犬戎”、“犬夷”。构件“犬”的构意(1)、(3)与作为词的“犬”的义项(1)、(3)可以互证,构意(2)与义项(2)则形成互补。汉语者在造字时用“犬”表示四足爬行类哺乳动物,这种观念在词语中是看不到的;而在说话时用“犬”表自谦,这种观念在汉字构造中也未见体现。可以说,构件“犬”的构意与词语“犬”的义项的互补完善了我们对于“犬”的意义的理解。

[1]卜师霞:《论形声字形符系统的产生及其功能》,《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古敬恒:《试论形符对形声字表义范畴的确定》,《绥化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3]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5]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6]王玉新:《汉字部首认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8]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MetaphorsWeLive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0]Lakoff, George,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责任编辑 闫月珍 责任校对 池雷鸣]

2016-05-10

齐元涛(1970—),男,山东淄博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字学研究;

符 渝(1973—),女,海南文昌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字学和词汇语义学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化〈说文〉学及其研究平台构建》(批准号:12&ZD182);

H030

A

1000-5072(2016)10-0036-05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

猜你喜欢
引申义义项本义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韩嚼牙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