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玉溪少数民族小说创作概观

2016-11-25 22:47◎郑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6年7期
关键词:玉溪彝族作家

◎郑 升

六十年玉溪少数民族小说创作概观

◎郑 升

玉溪是“古滇国”、“抚仙湖文明”以及澄江化石纪核心区域,是“云烟之乡”、“花灯之乡”和聂耳故乡,哀牢山与红河谷、陇西世族、茶马古道、河西古镇、通海秀山、玉溪古窑等人文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玉溪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等20多种民族,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交流频繁。玉溪气候温和,山地、峡谷、高原、盆地、湖泊交错分布,自然风貌奇特多样,既有依然原始封闭的区域,又有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是国内知名生态宜居城市和旅游城市,加之红塔集团、玉溪师院等企事业单位的不断壮大,外来人才逐渐增多,这些并非偶然的历史元素与文化集合,使玉溪成为云南一座经济发展水平高、民族文化样式和文化包容度也比较高的城市。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地理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下,玉溪本土以及来自各地州、各省市不同职业身份的文学爱好者,将玉溪少数民族小说创作推向一个具有一定史学意义的高度

六十年来,在普飞、冯德胜、艾扎、聂鲁、柏叶、

李仕学、普今、李朵、何建安、马玫、李海明、丁丽华等少数民族作家以及周少金、顾昱东、张墅、王金坤、杨杨、陈川、李琳、徐霖、蔡传斌、廖会芹、陈默泽、阿才、李世宗、罗连辉、王正祥、李俊华、黄湘辉、郑阳、刘琨、赛蓉华、宋艳珊、李梦杨、陈伟等汉族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已构筑起玉溪文坛的小说高地。若专门就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代作家群:第一代以普飞、冯德胜、艾扎等为代表;第二代以柏叶、李仕学等为代表;第三代以普今、李朵、马玫、李海明、徐霖等为代表。三代作家共同构成了玉溪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多样的风貌与发展史,留下了许多艺术成果和实践经验,需要梳理、总结和反思。

第一代玉溪少数民族小说作家主要有普飞、冯德胜、艾扎、聂鲁等,他们多为50后,其成长与创作期与建国后50余年风云变幻相伴随。出于兴趣和信仰,创作已成为他们自觉自发的一种生命活动,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笔耕不辍。

普飞原名普福有,彝族,他是建国后30余年来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玉溪籍少数民族文学标志性作家。1955年,他的第一篇小说《孟元才入社》获省文化局和省发起的文艺创作征文奖。小说《门板》曾获得茅盾先生“它象一篇优美的小品,象一首抒情诗。”的高度评价。首部长篇《红腰带》描述了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边疆彝族山村的一个“民兵英雄”和“劳改犯”一起堕入爱河的离奇而又真切的爱情故事,阿牛木支、周能汉、晓雪、赵志忠等人对这部小说给予充分评介。70多岁的彝族老作家普飞用他数十年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感情的积累,通过这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聪明、漂亮、纯洁、善良而又勇敢、倔强、可爱、可敬的彝族女儿的形象。”

纵观普飞的创作生涯、创作谈以及有关评论,我们可以发现高小文化程度的他能够自学成才,驰骋文坛,除了时代巨变给予的外部条件和创作素材,首先源于他为人的厚道、做事的踏实以及对于文学一种“宗教般”的信仰。以农民身份进行业余文学创作的普飞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以自己创作上斐然的成绩和不懈的努力在建国伊始就把玉溪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创造八十年代之前30年云南文学辉煌成就的一批作家群体中的中坚力量。

冯德胜小名山子,哈尼族,1950年出生于玉溪新平漠沙镇一个偏僻落后的村寨和平村。从80年代初至今的30余年的时间里,冯德胜笔耕不辍。自1993年9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首部长篇《远方有个世界》后,先后出版《死亡诱惑》《聂耳》(与存文学合作)《沸潮》《太阳地》以及长篇传记体小说《哀牢之鹰》等多部小说,另有中篇小说《古寨》《红太阳白太阳》等以及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香港“大公报”、“飞天”、“黄河”等全国三十多家报刊上发表八十多万字中短篇小说、散文,其中《远方有个世界》获得广泛赞誉。1994年4月17日的《文艺报》评介堪为代表:“《远方的世界》是一部有浓郁纪实色彩的长篇风情小说。作品行文朴实,娓娓道来,不显矫情,令人倍感真切。冯德胜不仅描写了哀牢山的外部形态,更将笔触深入到人们的生存世界和心灵空间,写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使作品有了深度,捧在手中,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感,这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36万余字的《聂耳》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著名作家彭荆风在1999年12月6日的《云南日报》撰文评介:“很高兴又读了一本好书。这本书写得细腻感人,洋溢着聂耳的革命激情和艺术魅力,是一本充满浩然正气的文学传纪。”20万字的《太阳地》以独特的题材、视角、情节和语言表达,代表了冯德胜的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徐啸虎、李书福、彭荆风、张永权、黄玲等予以评介,从不同角度指出这部小说是“一部有边地特色的小说”, 语言“鲜活而有个性”,“读这本书是一种愉快和震撼。”

笔者也曾采访过冯德胜先生。这位已年过六旬的哈尼族老作家精神依然矍铄,敦厚、朴实而又文雅,他的房间到处摆满书籍、报刊,他说他还有写作计划……这是一位勤奋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写作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艾扎汉名李永林,国内哈尼族知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阉谷》《阉女》《阉犬》,中短篇小说集《红河水从这里流过》《艾扎中篇小说选》等,另著有大型专题散文《迁徙路上的哈尼烟草》《哀牢家园——元阳六蓬哈尼部落及其后裔》等。其中,小说《金凤花》1985年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优秀短篇小说奖,《棺树》1992年获云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创作奖。

短篇小说集《红河水从这里流过》、《艾扎中篇小说选》中的作品从标题、题材到语言大都清新古朴而又深情明净,展现了红河流域哈尼儿女以及哈尼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碰撞、共生共聚的习俗与风情,显示了艾扎具有多方面的创作功底并力图挖掘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冲突下命运悲剧的努力,但又能始终把握住“虚实结合,注重细节以及细腻心理描写、深情绵邈文笔”的主体风格,从而做到“恒中有变,变中有恒”既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笔法,也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实验性作品,但更多的是这种类似于沈从文、孙犁小说艺术风格但又自成特色、具有浓郁民族风、中国风的作品。《阉谷》是艾扎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1996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总体而言,艾扎的小说起点是比较高的,抒情意味浓厚,语言总体显得明净洗炼,在创作风格上既有传统守正的一面,亦有借鉴现代和西方艺术技巧的一面。其小说在开掘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以及审美意境营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无疑在玉溪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是出类拔萃的,值得肯定和研究!

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作家还有聂鲁、李长明、龙泽川等人。其中,聂鲁,彝族,云南新平县人,著有小说集《远山》,彝族民间故事集《哀牢山彝族神话传说》等。李长明、龙泽川以及下面提到的柏叶、李仕学等人是曾经在玉溪文坛轰动一时的“岔河文学社”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社中许多成员发表诗作、小说、散文或者出版作品,为后来玉溪峨山作家群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阅读玉溪第一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作品,你会深切感知到那一个时代、那一些民族复杂多样的心路历程、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民众对于真善美、对于幸福生活和基本人权的强烈渴望与巨大牺牲;阅读他们的作品,你会深切捕捉或者想象出奇丽真切的民族风情、五彩斑斓的边地自然风貌而被玉溪、被云南的美丽多姿所深深吸引;走访他们,你会真切感受到这一代作家身上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理想与奋斗的光芒,其人其作品、其成其失已是一面镜子,是一种精神,是玉溪历史和文化内涵得以丰富不可或缺的元素。

玉溪第二代少数民族小说作家多为60后、70初生人,主要以柏叶、李仕学、何建安等人为代表。他们的创作大都起步于“文革”结束期,成名于新时期80、90年代,现在依然笔耕不辍。身处急剧变革的时代,观念和文化的碰撞更为多元和复杂,物质条件快速改善,这是他们进行创作的便利条件;而上一辈作家所形成的文学高峰、巨大影响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学逐渐“祛魅化”、“边缘化”的背景下,如何攀登高峰?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突破或者超越则是他们的压力和动力。

柏叶,彝名曲木克已,玉溪峨山县人。其首部长篇《魂归沉寂》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小说通过一个彝族土司凯拉的人生传奇、爱情故事和他亲手创建的本当膜山寨的变迁、壮大,折射出滇云大地从明代、明末清初、清代、民国、红军长征直至红卫兵、文革数百年的历史风云,格局宏大。《疯狂的野兔》是柏叶的第二部长篇,曾获2010年云南省笫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三等奖。这是一部反映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和谐相处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有着诗一样的语言、海一样的深情、迷一般的情节,使这部小说达到了“无情无不情”的审美效果。

长篇《狂野的风》2010年12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洋溢着爱与美的彝族故事,除了在封闭环境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小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地域文化色泽。其新作《一个人的寨子》共收录了《逃离城市》《没有羽毛的乌鸦》《夜色中有一双狼的眼睛》等八篇中篇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反映边疆警民联合缉毒的精彩故事,有的反映滇西抗日战争,有的描写留守知青生活,有的反映新时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人民的生存状况,这使《一个人的寨子》成为一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彝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民族大团结作出贡献的文学作品集。这八篇作品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使整部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神秘性和文学性。

柏叶是峨山彝族作家群体中继普飞之后又一个专注于彝族儿女历史、现实生活观照并形成自己创作风格的作家,他坚持“用心去感悟各类事物的原始面貌”的写作方式,不取巧,不懈怠,其作品的长处在于构思的奇特,结构的双线或者多线交织,语言富有表现力,借助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来描述少数民族的情感与生活变迁,无论是观照宏大的主题,还是关注于普通山民的情感欲望以及命运遭际,基本都能遵循“艺术真实”的原则,不低俗,不媚俗,有一种质朴的情思流淌其中。

李仕学,彝名莫凯·奥依蒙,这位彝族作家至今仍是不拿分文薪水的农民,居住在峨山彝族自治县岔河乡河外村委会一个汉名叫进宝的彝族村子里。这位彝族农民作家发表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高原汉子》(《滇池》1991年第9期),《李森林的荒滩》(《民族文学》1998年第10期),《扎家三代人》(《萌芽》1991年第1期);中篇小说《青刀豆收获的季节》(《边疆文学》2000年第2期)、《城市加盟》(《边疆文学》2004年第12期“新世纪力作”头条,并获2005年度“边疆文学”奖)、《无言的长子河》(《边疆文学》2006年第3期)、《生活频道》(《中国作家》2010年7月文学版),1998年,其短篇小说集《最近的远山》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李仕学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家,也很勤奋,他尚有数十篇没有发表但已完成的短篇、中篇小说作品,大都有浓厚的批评现实主义色彩,人物形象以及情节叙述也都饱满生动。最近一次电话采访他时,是下午快6点的时候,他说他正在庄稼地里干活,我说休息下,顺便聊聊。他说,好啊,爽朗厚重的笑声从电话那一头传过来,还伴着呼呼的山风声……他说,现在正在关注和研究彝族的文字与文化,但写作肯定是要继续的。

此外,何建安、任永坤、白笑杰、丁丽华等人也可归入这一批作家。其中,何建安,男,哈尼族,1970年生于云南新平县,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新平县文联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界碑》《恋上新平》等,代表作品有《新平花腰傣大写真》《神秘哀牢》《彩云之南的骄傲》《一个土司丫环的情感人生》《新平“八一四”大灾纪实》等。丁丽华,女,彝族,1995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现居玉溪元江县,2009年开始发表作品,短篇小说有《米拉》《如莲》《青娥》等,曾获“哀牢山四县文学作品联谊赛第一名、第二名”等奖项。

第三代玉溪少数民族小说作家以普今、李朵、马玫、李海明等人的小说创作为代表,这一批玉溪籍70后作家全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知识的体系化、才学的丰富性与思想的多元化都远胜前两代作家而社会阅历与实践又稍逊一筹;他们的成长与中国新时期以来大刀阔斧的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巨变同步,他们经历过上个世纪“80、90年代”崇尚科学与知识,一切为了四个现代化的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熏陶;经历了文学崇拜与偶像席卷中国大地的浪潮,也经历了商业气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开始盛行以及文学逐渐边缘化、城乡差距加大、城镇化浪潮风起云涌、生态环境在恶化与修复中此消彼长、社会道德水准下滑等种种挑战与阵痛。相比80后、90后、00后,这一代人身上尚有许多传统与理想主义的情结和美好记忆,时代剧变所带来的冲击与阵痛也不可避免也渗入到他们的灵魂深处并影响或者撕扯着他们的内心、选择或者坚守……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选择、奋斗历程与文学创作。

普今、李朵:彝族,这是一对夫妻作家。普今,真名普忠寿,上海财大毕业,现为公务员;李朵,真名李慧琼,玉溪师院中文系毕业,原为中学教师,后调职玉溪广电局工作,发表过《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生若只如初见》等作品。夫妻俩引起中国文坛的瞩目则是源于两人用5年时间、精心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深度问责》,该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曾被推荐参加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小说讲述了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官员该如何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特别是教育问题的小说。

小说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11月30日,文化艺术出版社专门在北京召开了此书的研讨会,在京的评论家、编辑和读者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出版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北京晚报》新浪读书频道等媒体就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深度问责》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探讨和分析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官员如何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一个跌宕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横亘美国与中国、都市与乡村、官场与商场、教育与政治、传统与现实,是一部振兴民族精神、坚定民族信仰的长篇小说,歌颂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是一部冲出云南走向全国的力作。

马玫:回族,1976年出生于玉溪通海县,现为易门县一公务员。马玫是一位自然随性但又喜爱创作、厚积薄发的70后女作家,虽然自16岁就与文学结缘,但直到2011年她的创作才进入一个“井喷期”。短短三年即创作百万余字作品,在《回族文学》《当代小说》《边疆文学》等期刊发表小说、散文作品50余万字,荣获2011年度滇东文学奖。其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幸福,没有末班车》2014年3月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发行,新浪、当当、淘宝等媒体以及网站均有积极的评介。

小说《幸福,没有末班车》是一部婚恋问题小说,亦是一部女性文学作品。小说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女性视角切入,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用文学来阐述爱情、婚姻及家庭,真实反映了现代商业背景下的婚姻景观,深刻剖析了现代都市婚姻生活在思想观念与现实拷问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阵痛。

当然,《幸福,没有末班车》在蕴含或者表现女性意识方面也有明显的不足:更多地关注了女性意识的社会层面,而在这一层面也只局限于家庭这一点,当代知识女性在事业、情感、思想方面一种比较大的格局和气象没有展现出来;其次,女性内在世界、生命欲望与体验方面表现得不充分、不深入,简单、明丽、清新有余而深广、厚重、哲学意味尚不够。这些方面,马玫尚需要时间和功课来加以积淀与提升。

李海明:彝族,1977年出生于玉溪峨山县,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现为玉溪市政府公务员。2009年6月中篇小说集《荒河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内收《荒河清清》《谷花》《乡官》《草儿》《葵香》等11个中篇作品,小说乡土气息浓郁,语言表达清新明净,叙事层次不蔓不枝,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比较多样和个性化。

此外,通海的杨杨,红塔区的李琳,玉溪师院的宋艳珊,新平的徐霖,玉溪日报社的蔡传斌,红塔集团的李梦阳,华宁的陈伟,玉溪作协的张尚峰,澄江作协的张丽萍、赵丽兰、周兰,易门作协的朱琼华、许嘉、许和平、许金武、张志苹、李金思、杞云峰、孟晓琴、张庆成等作者虽然都是汉族作家,或者零散涉及少数民族文学题材创作,但他们在汉语言文学创作方面已经具有的功力、取得的成绩无疑对玉溪少数民族小说创作是一个反观和促进,他们将来从另一个视角涉及玉溪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讲述”边地与民族、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故事”也未必没有可能。

回顾玉溪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走过的六十余年历程,我们既要看到玉溪小说的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玉溪文学也有许多需要探讨的不足,取长补短,以利提高。从发展阶段来说,当前玉溪文学普及性较高,文学人口的基础还在,老中青三代小说作家基本均衡,老一辈的冯德胜、艾扎等依然笔耕不辍,并时有力作出现,笔力更加纯熟;中年一代的杨杨、柏叶、李仕学等风格已具,影响较大;年青一代的普今、李朵、宋艳珊、廖会芹、马玫、徐霖、李海明、陈伟等已经崛起,青年一代作家的人数和创作起点也都比较高,应当充分肯定。

但是从全省和全国的文学格局比较而论,玉溪文学还是缺少名家、大家!玉溪作家们的笔下,尤其是青年作家的创作依然缺少独特的生命体验、文化哲思以及厚重人物心理层面的开掘,力透纸背的文化透视、哲理思考尚欠缺,质量有待提高。玉溪籍作者熟悉家乡的风情与生活、熟悉民族文化是他们的长处,但是,阅历、学养的局限单一所导致的文化视野、生命体验的单一,以及相关领域知之甚浅甚少所导致的多元文化断裂的弊端使得他们视界狭窄,思维短路,创作无法深入或者上升到“史”的高度。这些必须通过走出书斋、走出“小我”天地,长期深入生活,在具体的观察、体验、调研以及读书学习、不断反思和实践中来弥补。各级政府和作协等部门也要尽量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为玉溪小说、玉溪文学的健康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完善机制,做好服务,加强交流切磋,克服散兵游勇,避免文人相轻。作者们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充实主体精神,丰富主体学养,拓宽主体视野,克服平庸,拒绝低俗,避免短视局促或慵懒功利的弊端与不足。

只要坚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人生、现实、人性充满终极关怀;挖掘地域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探索“传统与民族”的现代转型与力量重建问题;注重生命体验、读书积累以及艺术的真实表达与叙述,从生活、文化、体验和语言中找寻作品创作、情感寄托和人生拷问的灵感、基点与意义,玉溪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以及玉溪的当代文学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和提升。毕竟一部完整的地方文学史、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不能忽略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不能忽略边地与民族的文学,不能忽略少数民族作家及其创作,更不能忽略少数民族女性作家的创作及其“传统与现代、边地与城市、纯雅文学与通俗文学”力图结合的文本实践。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程 健

猜你喜欢
玉溪彝族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从好,到美好
从好,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