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
文学地理学向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
——文学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综述
黎清
2015年8月26日至29日,“文学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在日本福冈市举行。本次会议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广州大学和中国文学地理学会联合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宋代文学重点学科)、福冈国际大学海村研究室(汉字文化共同体研究会)、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地方特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共同承办,这也是第一次在国外召开该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日两国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来看,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由于首次在国外召开研讨会,在此语境下,关于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国际化问题被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来。福冈国际大学校长大浦隆阳先生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中国文学地理学会在福冈举办学术高峰论坛,显示了学会向着学术国际化实实在在地迈出了第一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孔凡斌教授在讲话中也指出,文学地理学是世界各国文学研究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具有较为广泛的国际性,如法国的斯达尔夫人与丹纳、英国的迈克·克朗、德国的康德、日本的久松潜一、韩国的许世旭等等,都在文学地理学研究方面发表过重要的论述。他希望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要与国际同行、专家进行交流,与国际文学地理学界进行广泛接触,更多地了解和吸纳国际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创造出既有国际意义,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地理学学科。他高度评价了此次年会的召开,认为中国文学地理学在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开了一个好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组讨论及总结大会上,大家对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国际化问题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进行了乐观的展望。
将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这是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目标之一。而作为一个学科,必然有其学术研究发展的历史。曾大兴教授提交的《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首次对中外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文中认为,迄今为止,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在中国至少有2 559年的历史,在国外至少有296年的历史。对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片断言说阶段(前544年—1905年)、系统研究阶段(1905年—2011年)、学科建设阶段(2011年—今);国外文学地理学研究,则从西欧(法国、德国、英国)和东亚(日本、韩国)两个大板块来进行论述。整个论述资料详实,视野开阔,对文学地理学研究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文献价值。在学术研究史梳理的基础上,曾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①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世界上是最早的;②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成果在世界上是最多的;③中国学者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注重实证研究;④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已经形成多学科参与的格局;⑤文学地理学在中国的文学研究界已成“热门”。当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理论研究比较欠缺、专业水平不够高、地理意识不够强,以及因受地方本位主义的干扰,导致应用研究比较滞后等。这种自省,对于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最后,他还揭橥了文学地理学学科在中国诞生的原因。总之,该文对于人们了解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足以激发人们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当前,中国文学地理学尚处于学科建设阶段,因此相关理论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与以往年会一样,本次年会亦出现一批重要的理论探索文章。如文学起源问题,邹建军、张三夕《简论文学地理学对现有文学起源论的修正》认为,文学起源与人类早期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有着重要关联,修正了过去的“劳动说”和“游戏说”;概念辨析,陈一军《几个概念的辨析:文学地理学、地域文学与生态文学》与刘川鄂、徐汉晖《地域文学、区域文学与文学地理学三个概念之辨析》二文,对文学地理学、地域文学、区域文学与生态文学等概念进行了详细辨析;关于微观与宏观研究的关系,戴伟华《中国文学地理学中的微观与宏观研究》认为,应微观与宏观并重,微观研究也要有宏观意识,宏观研究也应以微观为立论基础;对地理意象的研究,杜华平在《论地理意象》中,从地理意象的界定、区域意象、环境意象、地名意象、虚拟性与象征性地理意象等方面,对地理意象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文学地理学对图文互文文学研究的影响,龙其林《中国文学图文互文研究著作中地理意识的传达、文学地图的绘制及美术史料的选择刍议》认为,文学地理学为中国文学图文互文研究敞开了更为丰富的文化经验与生成场域,为文学研究、文学史编纂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以上的理论探讨,大大拓展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内涵。
由于本次会议在日本召开,关于中日文学之间交往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海村唯一、海村佳惟在《岛国山川自然交汇融合大陆半岛文学——以九州岛为时空轴心》一文中认为,以“中国文学的空间延伸论”、“域外汉学论”来研究日本的真名文学(汉学)和假名文学(国学),即日本文学的话,都很难把握日本文学的本质。若从“汉字文化圈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来研究的话,也许有可能揭示日本文学的本质。同时也能廓清九州岛文学(文化)西来东传、温故创新的文学精神:大陆、半岛的汉字、汉籍传入列岛,东海绝岛特有山川自然模仿、融化、再创形成了列岛文学,即日本文学;列岛文学以汉纳欧,创造了“我以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文小说《我辈是猫》,而白话文小说又反馈半岛大陆。文章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大陆—半岛—列岛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令人耳目一新。高建新《中晚唐诗人与日本僧人的交往》,考察了中晚唐诗人与日本僧人的交往及诗歌酬唱活动,并对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进行了归纳,他认为这些诗歌见证了历史上的中日友好关系,弥足珍贵。
具体的地域文学个案研究不可或缺,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基石。此次会议,有关各个地域文学的研究成果较多,如江西文学研究,有夏汉宁、黎清《宋代江西文学家的诗创作——以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为代表》,陈小芒《论地理环境与江西古代客寓文人之关系》等;山东、山西文学文化研究,有徐玉如、高振《沂蒙民俗文学地理解读》和延娟芹《秦文化和晋文化比较》;广府文学研究,有纪德君《广府风情的文学书写及其价值探绎》;西北文学研究,有王渭清《关陇文化生态与先秦文学精神论纲》、王忠禄《唐诗中的玉关书写》等;南方文学及南北方文学比较研究,有方丽萍《中晚唐文学中的南方书写》、赵维江《论南北混一背景下的元词复雅思潮》等;汴京、燕京文学研究,有王昊《汴京与燕京:南宋使金文人笔下的“双城记”》。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高人雄、唐星《民族地域文化制约下的北周乐府》和多洛肯《明清回族文学家族文学创作述略》。以上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地理的版图。
近年来,随着文学地理学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将其纳入研究视野。如在外国文学的研究中,王海燕《〈喧哗与骚动〉中“栅栏”的伦理审美意义》和胡朝霞《〈阿罗史密斯〉中的地理空间和帝国意识》,便运用了文学地理学中文学景观及地理空间的研究视角来展开论述;文学城市建设对文学地理学的借鉴,周尚意、张乐怡《鲁迅在京足迹折射的文人城市空间结构意象——对〈鲁迅日记〉中北京地名的分析》,戴俊骋《世界文学之都比较研究及对中国文学景观建设启示》,二文希望透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景观和文学地名的挖掘和开发,营造城市文化景观乃至“文学之城”,这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此外,王青《“泗水捞鼎”图像在不同地区的变异与发展》,通过文献与考古材料,考察了“泗水捞鼎”图像在不同地域的变化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意义。
总之,本次学术研讨会探讨的范围非常广泛,问题意识不断加强,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并表现出以下特点:①不断探索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现了文学地理学学科充满生机与活力;②跨学科的编织整合,扩大了文学的相关研究;③在方法论和学术史方面不断探讨和总结,取得不少成绩;④出现不少国家级、省级研究项目,这将有力地推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黎清,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