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河州花儿”正名之管见

2016-11-25 21:06潘尚光
老区建设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临夏东乡甘肃

潘尚光

为“河州花儿”正名之管见

潘尚光

[提要]古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河州花儿”的发源地。2004年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临夏州为“中国花儿之乡”。2009年9月,“甘肃花儿”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河州花儿”就是“甘肃花儿”的主要代表。为此文章从“河州花儿”的流布、语言、曲令三个方面论证得出:“河湟花儿”不能代表“河州花儿”,而“河州花儿”不仅能代表“河湟花儿”,且在甘、青、宁、新四省的花儿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传播性。“河州花儿”的命名比“河湟花儿”的命名更恰当、更符合实际。

河州花儿;发源地;正名

陇上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用黄河之名唯一称州的地方。其境以现在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中心,东南西北均有延伸,青海民和县以东的农业区也常在辖地之中,是一块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神奇宝地。临夏是中国两大类型花儿——“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又称洮岷花儿)的发祥地和主要传播地。“花儿”在中国民歌和世界民歌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我国多个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三省临夏州为 “中国花儿之乡”。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甘肃花儿”与我国其它21项非遗项目一同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级“非遗”项目。这不仅是我们临夏人、甘肃人的骄傲,也是“花儿”文化圈各族人民的荣耀。但“花儿”申遗成功了,可是不少人对“花儿”名称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模糊的现象,有些人认为“河州花儿”是临夏花儿,也有一些认为“河州花儿”是河湟花儿,特别是一些外地的学者和外国学者对这些认识比较模糊。“河州花儿”究竟是临夏花儿,还是河湟花儿呢?人们众说纷纭。因此,本文拟从花儿的流布、语言、曲令特点三个方面对河州花儿的名称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分析,就教于万家。

一、“花儿”的流布

“花儿”,也叫“少年”,是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新四省区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回、汉、撒拉、东乡、保安、土、藏、裕固、蒙等族人民用汉语歌唱、其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特的一种民歌。因其流布地域、音乐特点和歌词格律的不同,分为“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种类型(六盘山花儿也称“关陇花儿”、“山花儿”)。其中,“河州花儿”普遍流传在甘、青、宁、新四省区,“六盘山花儿”流传于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区,“洮岷花儿”主要流传在临潭县、康乐县的莲花山、岷县的二郎山一带。“洮岷花儿”为甘肃独有。“花儿”这个名称,在青海地区叫“少年”的多些,而在甘肃的多数“花儿”流行区则习惯叫“花儿”。那么如何称呼“花儿”的这三种类型呢?1940年,甘肃《民国日报》记者张亚雄,出版了研究“花儿”的专著《花儿集》。他的《花儿集》中就有“花儿”可分为“河州型”和“洮岷型”(原文作“派”)两大类型的意见。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花儿文化的重视和专家、学者对“花儿”研究的深入,人们就提出了“花儿”可分“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种类型的主张。对“花儿”三种类型的称呼意见,近年来颇有争论,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与类型称呼意见密切相关的,是对“花儿”发源地问题的争论。在有些同志看来,只要发源地问题弄清楚了,用发源地来代表该类型“花儿”,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发源地问题涉及历史等更广阔的范围,情况更为复杂,更难在短时间内取得一致看法。另外,在这些问题的争论中,又掺杂了某些乡土意识,使分岐流一的难度愈益增加。人们热爱家乡的感情,是一种自然、纯朴而崇高的感情,我们应当尊重;在讨论涉及家乡风情的问题中带上某些乡土意识,流露一些乡土感情,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在科学研究领域里,为了求得真理,我们应当抑制这种感情。

以上三种称呼意见,对“洮岷花儿”、“六盘山花儿”的称呼与名称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洮岷花儿”主要流传在临潭县、康乐县的莲花山、岷县的二郎山一带,临潭古称洮州,岷县古称岷州,莲花山过去也属临潭管辖,又因为莲花山和二郎山为两个中心的“花儿”都有相同曲调“阿欧怜儿”和“两怜儿”,用洮岷来做这种类型“花儿”的名称是符合实际的;“六盘山花儿”主要流传在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区,它的句式、音调和唱法也完全不同于“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用六盘山来做这种类型“花儿”的名称也是符合实际的。分歧在于对另一类型 “花儿”究竟称做“河湟花儿”,还是“河州花儿”更恰当呢?

这种类型“花儿”的流传地区是比较广的,它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各省区的不少地方,涉及几十个县,要单从流传范围上把所有流传地区全概括进去,是十分困难的事。就拿“河湟花儿”这个称呼说,也并不合适。据主张采用这种称呼的研究者解释,河指黄河流域,湟指湟水流域,“河湟花儿”大体上可以概括甘、青、宁各地流行的这一类型“花儿”。让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这个说法。湟水流域自然可以把青海东北部一部分流行 “花儿”的地区包括进去,但黄河流域这一概念所包括的区域无疑是太宽泛了。如果说,由于地理位置较近,甘肃大夏河流域可以划到黄河流域的圈子里去,那宁夏自治区的西吉、海原、固原等地区,恐怕就很难算作上述解释的河湟地区;至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似乎同这种解释的河湟更沾不上边了。何况,河湟是一个有具体所指的区域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汉代,作为地域名称则大约出现于唐代,经过元、明诸代,人们对它所代表的具体地域逐渐明确,一般认为它主要指黄河与湟水交汇以及两河上游流域 (参见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出版的《辞源》河湟条),即今青海省东部地区。这样说来,“河湟花儿”这个称呼好象是青海“花儿”的同意语。因此,从流传范围角度概括这条路,看来是难以走通的。如果把“河州花儿”称作“河湟花儿”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只能从这种“花儿”流布地区的历史演化趋向方面另辟溪径。

“花儿”最先是在较小的范围里产生和流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流布到今天“花儿”的传唱地区,即甘、青、宁、新的一些地方。这种流布趋向,恰象在湖心抛进一颗石子,波纹逐渐地向四周荡开而去。而这种把“花儿”从核心流传区传向四面八方的工作,主要是由“花儿”的创造者和传唱者们来完成的。河州地处丝绸之路南通,是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和“茶马互市”的重镇。这里的脚户哥、筏子手、出门人和放牧人都擅长“花儿”歌唱。河州“花儿”的向外传播,无非通过“进来拿”和“送出去”这两种途径。所谓“进来拿”,是指河州之外的人到河州来学得“花儿”带出去。这主要得力于明代以来的茶马互市交易。在河州地区自唐宋以来就是有名的茶马交易地区;明代初年,政府在这里设“茶马司”,专门负责官营的以茶交换马匹的事宜。这种经济制度和组织的设立,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使河州形成一个茶马为主,包括内地的布、丝、罗、绢和甘肃南部牧区的畜产、土产的交换地区。这种经济的交往密切了甘、青一带各族人民的关系,而河州“花儿”也随着这种关系被带出,流往其他地区。所谓“送出去”,则是指古河州地区“花儿”创造者——回、撒拉、东乡人通过外出流动,把“花儿”传往其他地区。河州地区的回、撒拉、东乡人在经济生活上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经商的习惯;二是从事筏子水上运输和赶脚陆上运输的较多。回、撒拉、东乡人经商的习惯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他们的族源,都可以追寻到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这些人是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世的,这种传流也影响了回族等族人民。据清代人所写的《河州采访事迹》中说:“(河州)北乡多木工,西川多瓦匠,沿关喜射猎。商则汉民贸易不出乡关,回民负贩运及新疆、四川、陕西。”(系手抄本,藏北京图书馆,转引自《临夏文艺》1982年第二期柯杨文 《具有代表性的回族花儿——出门人的歌》)回、撒拉、东乡等族人从事筏子及赶脚水陆运输的较多,这同他们聚居区的自然面貌及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回、撒拉、东乡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古河州(即西起青海循化东至甘肃东乡一带)的贫困山区,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耕地缺少,气候干旱;当地虽有众多河流,但其水利资源长期未能开发利用。因此,回、撒拉、东乡人除农业生产外,大都又从事副业生产。他们的主要传流副业是充当筏客、脚户,运送货物。据《撒拉族简史》说:“撒拉人普遍从事副业,有大批农民到青海同仁、门源、互助、贵德和甘肃临洮去伐木,或扎筏顺黄河而下,往兰州、包头运送木头、羊毛(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该书第21页、第51页、第64页)。”《东乡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也有写东乡人从事脚户、筏客的情况:“当时在甘肃全境以及陕西、四川、青海等地,均有东乡脚户的踪迹,他们能吃苦,善走山路,诚实可靠,在运输业中,颇负盛名。”花儿中所唱:“一对的尕犏牛驮面里,东乡山阿门者上里,一天把你常见里,一晚夕阿门者亮里。”因此,古河州的回族、撒拉、东乡族人民基于经济贫困的原因四处奔走谋生,把最早的河州“花儿”的乡音带出了家乡,传播到了西部五省区,并孕育创造出了千万首浓郁民族特色的河州花儿。

二、河州“花儿”的语言

“河州花儿”是七至九言的白话韵文体。广泛流传于西北各省地的各民族都用河州白话汉语演唱“河州花儿”。如:“远路上看一趟你来了,尕脸脑不展者咋了”。中的“脸脑”在临夏方言中是面孔的意思。“连背了七年的空口袋,没装过一撮儿炒面”。“空口袋”比喻担了空名声。“阿哥是庄里的人梢子,人伙里为王者哩”。中“梢子”是树尖叫树梢,引申为头等、上等。“家里来了我照应,路儿上你个家小心”。中“个家”为自己的意思。“阿哥是唱曲的老行家,尕妹是才学的离家”。中“离家”指初学的人。“我为你耽搁的功夫多,你为我丢下的底多”,中“丢底”指丢脸、丢人的意思等,大量资料记载“河州花儿”最迟在明朝时候广泛传唱,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甘青宁分省后,才开始出现甘肃花儿、青海花儿、宁夏花儿的提法。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回族花儿、汉族花儿、撒拉族花儿、保安族花儿、东乡族花儿、土族花儿、裕固族花儿、藏族花儿的提法。但是所有少数民族都用河州方言,汉族白话语言唱花儿的。不要说明朝,就是解放前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不会说汉语,更不懂河州方言,今天临夏东乡县的东乡族还有不会说汉话的人大有人在,历史上我也没听说过哪个少数民族用自己话唱河州花儿的。所以无论是哪个地区花儿、哪个民族花儿都是河州花儿。

三、河州“花儿”的曲令与发展

临夏是“花儿”流派最多、曲令最全、流传最广的地方,也是一个歌都辈出的福地和名作传唱的胜地。临夏花儿的曲令有三四百个,而且众多曲令是由《河州令》的基础曲调发展而来的,并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花儿”的新名称“河湟花儿”。由此,在新闻媒体、花儿学术研讨会和有关民歌著作中表现出“花儿”名称的混乱局面。但是老百姓只认识“河州花儿”,并不知道什么“河湟花儿”。我是花儿爱好者,我只知道湟水是黄河上游青海境内一个分支,湟水流域竟是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区。而黄河横贯全国,穿越11个省份,全长五千多公里。黄河与湟水不能相提并论。“河州花儿”并不流行于黄河全流域,湟水流域流行的花儿在“河州花儿”的范围之内。因此“河湟花儿”不能替代“河州花儿”。民间谚语说:“鹰美在天空中,花美在绿丛中,人美在劳动中,话美在道理中”。没有道理的“河湟花儿”名称是不美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只有“河州花儿”,才是由来已久,被传唱的各民族群众公认的名称。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花儿”的根在临夏,临夏是“河州花儿”的发源地。正如“花儿”唱词里所表达的那样:“太子山高来黄河水长,临夏是花儿的故乡;放开个嗓子了大胆地唱,好花儿留在了世上。”“秦始皇调兵打长城,盼望着早一天完工;河州的花儿根子深,唱红了西北五省。”“河州花儿”热情奔放,名正、言顺!

[责任编辑:上官涛]

潘尚光(1966—),男,甘肃永靖县高级教师,河州花儿和永靖县傩文化研究者。(甘肃永靖731600)

猜你喜欢
临夏东乡甘肃
The Italian's prosperous career in China
甘肃:“三年行动”超进度
致敬甘肃
《临夏日山居》
东乡记忆
一个我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东乡
东乡记忆
在《老东乡》里感受宜文化
甘肃:新年舞社火,经久不息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各类学校增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