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骄傲到反腐败——《甲申三百年祭》的印行史

2016-11-25 18:34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郭沫若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郭沫若

齐 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从反骄傲到反腐败——《甲申三百年祭》的印行史

齐雪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摘要:由于《甲申三百年祭》特殊的历史地位,从发表至今,六十余年间,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印行。本文旨在运用史料,分析这五次印行的原因及产生的历史效应。

关键词:《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印行;人民出版社

《甲申三百年祭》(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的一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44年3月19至22日的《新华日报》。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朝末年遭遇严重灾荒,加之政治腐败,引起民变。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逐渐壮大,最终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描写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部分首领生活腐化,内部发生宗派斗争,最后导致刚刚建立的大顺政权覆灭。这篇文章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政权的腐败,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树立了合法性,这与当时流行着的时论有很大区别。

郭沫若创作此文的目的,即响应中共的号召,宣传反击国民党,以明朝末年的腐败影射当时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国统区掀起轩然大波,国民党立即组织人员对其进行批判。但这篇文章却受到了毛泽东的青睐。

毛泽东特别看重这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即关于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后由于骄傲腐败,最终导致失败的过程。毛泽东认为这部分史论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告诫共产党人,面对胜利不能骄傲。此时正值中共延安整风时期,需要根除党内的不良作风,毛泽东便把它当作整风文件。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干会议上作了《学习和时局》的讲话,毛泽东的这次讲话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总结性文件之一。毛泽东指出,应使干部对于党内历史问题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同时对于历史上犯错误的同志在作结论时应取宽大的方针,以便一方面彻底了解我党历史经验,避免重犯错误;另一方面能够团结同志,共同工作。并说:“今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以为借鉴,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8

延安的《解放日报》遂于4月18日转载了郭沫若的《甲申》,分两天载完。这次的转载,在文章之前添加了《编者按》。《编者按》用犀利的语言,反驳了当时国民党《中央日报》社论等一系列围攻《甲申》的观点,认为“不过无论如何,引起满清侵入的却不是李自成而是明朝的那些昏君、暴君、宦官、佞臣、不抵抗的将军,以及无耻地投降了民族敌人的引狼入室的吴三桂之流”。[2]在后来《甲申》单行本印行的时候,这篇《编者按》曾多次作为前言出现。

1944年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总政治部发出联合通知:“各级党委及各级政治部:《解放日报》近发表郭沫若的史论《甲申三百年祭》与苏联高涅楚克的剧本《前线》,并由新华社全文广播,两文都是反对骄傲的。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一样’,实为明末农民革命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这两篇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与戈尔洛夫的覆辙。毛主席最近号召我们放下包袱,正是此意,希望各地收到广播后,将两书翻印,在干部中散发,展开讨论,其不能读者并与帮助解释。……”[3]93

此通知下发后,《甲申》的地位再次被提升。于是各根据地大量翻印这篇文章,供党员干部阅读和学习。《甲申》不同版本的单行本在各地出现。

一、《甲申》于“两种命运”选择中的印行

随着抗日战争逐步走向胜利,两党均开始考虑建国后的政权问题。

中共希望借抗战胜利的机会为自己争取一个合法的地位,参与组织新的政权。1944年9月,中共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董必武在9月24日所做的关于参政会的报告中指出:“国民党不愿放弃他一党专政,我们既然反对一党专政,自然便要建立多党联合的政府。”[4] 767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后,立即派林伯渠与国民党谈判,但国民党不赞成中共这一主张,希望中共交出军队、政权,接受国民党的领导。1944年年底,“美国对华政策已由联共抑蒋转向扶蒋抑共”[5]524,更增加了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的决心。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大会指出,为了取得抗战胜利,建立新中国,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立即废止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会上,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1]1025-1026

随后,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在重庆召开,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中共问题,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抵制联合政府。关于战后建国的主张,蒋介石在5月5日的开幕词中谈到要防止“野心家假借民主名义,僣窃民权,便利私图,陷国事于紊乱无主的状态”,“必须唤起一般同胞,切不可轻忽放弃其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以毁灭我们总理与革命先烈辛苦缔造民国的基础”[6]905。在这次大会通过的《对中共问题之工作方针》中,国民党坚持中共破坏抗战的观点,称“中共最近更变本加厉,提出联合政府口号,并阴谋制造其所谓‘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在企图颠覆政府,危害国家”[6]921,把妨碍抗战、危害国家的罪名强加在中共头上,为其准备内战制造借口。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及国内人民要求战后和平生活秩序的情况下,尽管国共双方建国主张有异,却还是在外部撮合下进行了和平建国谈判。由此,国内民众及多种政治力量进入一定时段的和平、民主企盼。

于中共而言,面对抗战即将胜利和内战即将到来的局势,毛泽东更加担心党内产生骄傲的情绪。据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回忆,“一九四四年八月下旬,郭老收到了周恩来同志从延安托专人带来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的单行本。郭老当天即给毛主席、周副主席和许多在延安的朋友一一致函,感谢他们的鼓励和鞭策”[7]。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复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吧,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8]631可见毛泽东对《甲申》的重视程度。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甲申》正符合了毛泽东对党内戒骄戒躁的警告,乃至自勉。

《甲申》的第一次印行出现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印行地点是中共领导的各根据地及沦陷区上海。

1944年5月,为了配合整风运动,延安新华书店最早印行了《甲申》的单行本。1944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于下发关于学习《甲申》的通知后,各根据地纷纷将《甲申》印成单行本发行。这一时期的主要版本有1944年的太行新华日报社版本、苏中出版社版本和1945年的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版本。

1945年11月,上海野草出版社也将《甲申》印行,这是《甲申》在国统区印行的唯一版本。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迅速占领上海并接收了上海,中共党组织依然没有合法的地位,但并没有放弃斗争。中共上海党组织在这个时候印行了《甲申》,由野草出版社出版发行。野草出版社至今已经找不到记载,说明在当时,这是一个规模不大、名气也小,甚至存在时间极短的出版社,很有可能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内部出版社。这次的印行更改了书名,“甲申三百年祭”变成了副标题,而主标题是“明末亡国史”,并在封面上用了很大的字号表示突出。相比之下,“甲申三百年祭”的副标题显得很不起眼,这对出版发行《甲申》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减少了被国民党当局发现审查的可能性。中共在这个时候出版《甲申》,目的有二,一是揭示国民党政权的“劫接”之罪,使人民再次陷入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中;二是告诫全党保持斗争状态,审时度势,随时迎接内战。

二、《甲申》于国共内战时期的印行

1947年冬到1948年夏,中共在解放战争过程中普遍开展以诉苦和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史称新式整军运动。“新式整军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整军运动,使全军指战员提高阶级觉悟,改进作风,加强团结,增强战斗力,以保证完成‘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9]3解放战争以来,军队普遍存在思想混乱的问题,经历了持久的抗日战争,部分官兵存在厌战情绪,斗志不高,非无产阶级思想蔓延,军队中纪律败坏,甚至存在腐败堕落的现象。朱德在1947年7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报告中特别指出:“我们军队里边沾染了封建社会的习惯”,“我们有很多老干部也蜕化了,向地主、富农、军阀看齐”[9]75。为了解决军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1946年11月23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军队训练与培养干部问题的指示,提到“特别应以诉苦大会方式,启发全体战士,自己教育自己,提高阶级觉悟”[9]53。

这场遍及全军的整风运动是从东北开始的。东北民主联军辽东第3纵7师率先采用控诉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办法,通过组织召开诉苦会,让战士回忆自身和家人受苦的经历,认识旧社会剥削压迫的残酷,认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和腐败,激发起战士们推翻国民党政权和建设新中国的决心。这个经验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受到推广。8月26日《东北日报》刊登了《辽东我军某部根本改造教育工作》的报道,报道详细介绍了3纵队的经验,同时刊发罗荣桓主持起草的社论《部队教育的方向》,社论高度评价诉苦运动,称其“在部队教育工作上是一个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创造”[9]71,进而把诉苦运动推广到东北全军。1947年9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将第3纵队诉苦运动经验分别以《辽东三纵学习土地改革政策经验(诉苦)之一》和《辽东三纵学习土地改革政策经验(诉苦)之二》两次电报军委总政治部。“毛泽东亲自对经验介绍之二作了修改,转发全军。”[9]10从而促进了新式整军运动由局部向全军的展开。

为了配合东北解放区的建立和新式整军运动的深入,东北地区在这一时期集中印行了《甲申》。现今可以查找到的版本分别是1946年(月份不详)黑龙江宁安印刷厂版本和1946年(月份不详)大连大众书店版本,以及1948年2月沈阳东北书店的版本。1946年黑龙江宁安印刷厂版本和1946年大连大众书店版本印行于这个时期,其目的无疑是借《甲申》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暗示国民政府必然灭亡,从而树立中共及其人民军队反抗国民党的合法性。同时也告诫全党戒骄戒躁,杜绝贪图享乐和消极懈怠的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解放战争,丝毫不得松懈。而到了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全面的整军运动也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时候,沈阳东北书店于1948年2月,印行了《甲申》,无疑也是配合新式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激发全军斗志,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甲申》于1954年的印行

建国后,中共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面对这样的胜利,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滋长了骄傲自满、贪图享受的情绪,产生了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的倾向。为了解决党组织中存在的组织不纯和思想不纯的问题,中共中央于1950年夏秋冬三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在整风的基础上,针对党内克服骄傲自满、贪图享受的情绪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中共中央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至1954年,用三年的时间进行了一次整党运动。这次整党是针对党的基层组织,以思想整顿为中心环节,对党员普遍进行党纲、党章教育,以及党员八项条件的教育。1954年春,整党运动结束。这次整党运动,对抑制党内骄傲自满的情绪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甲申》一直被毛泽东当作戒骄反腐的好材料,《甲申》中提到的戒骄防腐问题紧扣这次整党运动的主题。在这次整党整风运动结束之际,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再次将《甲申》印行,是对整党运动的配合和巩固。

此外,在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过程中,中共党内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事件。高岗和饶漱石借全国财经会议和组织工作会议之机,在党内进行分裂活动,目的在于使自己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利。这场分裂活动的深层原因,即是党内骄傲情绪的产生。“高岗、饶漱石之所以走上分裂党的道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在胜利面前骄傲了,利令智昏了。”[10]322高岗是“从农村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中闯出来的工农干部”[11]14,以高岗为首的一些中共高级干部,倾向于将中共的干部群体划分为“红区”干部和“白区”干部,“红区”指解放区,而“白区”指国统区。高岗等在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参与作战的干部常以“红区元老”自居,认为自己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得到更多的权利。他们不愿意看到以刘少奇为首的“白区”干部在党中央身居要职,“煽动说现在白区干部要篡夺党了”[10]314。这是高岗分裂党的表现。此外,高岗生活作风腐败,“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高岗虽有其正确的有功于革命的方面,因而博得了党的信任,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突出地表现于当顺利时骄傲自满、狂妄跋扈,而在不如意时,则患得患失,泄气动摇),和私生活的腐化欲长期没有得到纠正和制止,并且在全国胜利后更大大发展了。’”[11]15高岗的腐败是党内众所周知的,他喜欢跳舞,经常开家庭舞会,生活作风完全违背共产党员的道德标准。

高岗、饶漱石的分裂活动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及时察觉和妥善处理。中共中央于1954年2月召开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以不点名的方式,批判了高岗、饶漱石的反党分裂活动。《决议》中提到:“特别是鉴于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内一部分干部滋长着一种极端危险的骄傲情绪,他们因为工作中的若干成绩就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共产党员所必须具有的谦逊态度和自我批评精神,夸大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威信,自以为天下第一,只能听人奉承赞扬,不能受人批评监督,对批评者实行压制和报复,甚至把自己所领导的地区和部门看作个人的资本和独立王国”[12]128。

针对这时党内因骄傲自满情绪泛滥而导致的分裂,中共需要及时纠正。这不失为《甲申》在1954年印行的直接原因。《甲申》中提到:“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13]21牛金星进城后过上了“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宴请同乡”[13]28的奢华生活。由于农民革命军领导集团内部牛金星和李岩之间的矛盾,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不到落实,最后导致农民政权的覆灭。高岗与当时的牛金星有些相似之处。因此《甲申》在这种背景下再次印行,会使党内领导干部加深对高饶事件的认识,对防止党内的骄傲情绪和加强党内团结起了重要作用。

四、《甲申》于1972年的印行

1971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于3月15日在北京召开。据这次座谈会的主持人吴庆彤回忆,周恩来曾两次接见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听取会议情况的汇报。在第二次接见中,“周恩来指出:你们管出版的要印一些历史书。我们要讲历史,没有一点历史知识不行”,“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14]357。《甲申》曾被中共定义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典范,既是一部学术著作,又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加之作者郭沫若地位显赫,因此人民出版社再次将其重新印行。

就在《甲申》准备重新印行时,“九一三”事件发生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指出,这件事“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败,成为十年‘文化大革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5]222。“这一事件也促使更多的干部和群众从个人崇拜的狂热中觉醒,希望以此为契机纠正一些明显的‘左’倾错误,多少落实一些党的有关政策,调整和改善一下党内外各种关系。”[16]849不过当时党内高层,尤其是毛泽东,并不认为事件的发生标志“文革”的失败,而是想告诫人民,即便是在“无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的时候,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依然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要时时警惕林彪这类坏人对“文革”的破坏。

1972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申》,翻开便是“毛主席语录”的节选。节选的部分肯定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在推动中国历史进步方面的巨大作用,将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最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由于当时还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17]引用毛泽东的这段话,一方面希望读者从《甲申》中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读懂历史,另一方面更希望读者能充分认识到,尽管中共内部出了林彪叛逃这样的事件,但它仍然是革命事业无可怀疑的领导力量,依然伟大、光荣、正确。

在“毛主席语录”之后,是“出版者说明”。“出版者说明”指出郭沫若写《甲申》的目的“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的三百周年”,明显沿用了毛泽东在1944年对其写作初衷的定性。“出版者说明”接着引用了毛泽东的讲话:“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四四年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曾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鉴戒。’又说:我们印行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鉴戒,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7]这一段话道出了这次印行的直接目的,即是继续维护“文革”的合法性,在“文革”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之下,依然要警惕党内的破坏分子。

五、《甲申》于2004年的印行

2004年,正值郭沫若的《甲申》发表60年之际。2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号召重读《甲申》。文章称《甲申》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阐明了在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不能骄傲的道理,文章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再次发出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号召,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意义极为深远。”[18]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在被记者问起反腐败问题时谈到:“今年是农历甲申年,提起反腐败,我就想起60年前毛泽东主席向全党推荐过一篇郭沫若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他谆谆告诫全党,不要犯胜利时骄傲起来、生活腐化的错误。后来,他又要求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随后,《人民日报》再次刊登文章鼓励重读《甲申》,“重温历史,有助于我们在形势大好之际居安思危,保持清醒”[20]。为了响应中共中央发出重温《甲申》的号召,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3月再次印行《甲申》,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界、学术界学习使用。

《甲申》的这一版本添加了“再版说明”,“再版说明”紧扣新时期新形势的时代主题,将《甲申》对于反腐败的作用提升了一个高度。“再版说明”引用了毛泽东1944年11月21日给郭沫若的信、1991年4月27日江泽民在全国党建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到西柏坡调研的讲话,以及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这几段话的主题都是强调反腐戒骄的重要性和重温《甲申》的必要性,突出《甲申》的时代价值。

《人民日报》两次发文号召重温《甲申》,理论界、学术界很快跟进,不久便掀起了一场“《甲申》热”。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2004年全国各大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甲申》的文章有70篇之多,其中不乏朱佳木、金冲及、蔡震、王戎笙等著名专家、学者。这些文章大部分是纪念意义的,即赞扬《甲申》在中共党建史上所起到的作用,并挖掘其在当代的资政意义。也有少部分文章从学术的角度探讨了《甲申》的写作背景和发表经过。此外,国内的一些报纸上也刊登了纪念《甲申》的文章,3月19日的《广州日报》还特别制作了“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特辑”。总之,这一年在《甲申》的研究领域可谓成果颇丰。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沫若纪念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于3月8日,在郭沫若纪念馆专门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著名学者、党史专家龚书铎、林甘泉、蔡美彪、朱明德、陈祖武、王戎笙等四十余人。“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深刻总结了明王朝一朝崩溃的历史成因和李自成农民起义成功建立起大顺朝但旋即失败的历史教训,揭示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了防止执政力量在政治上腐败,警惕胜利后即骄傲、‘骄傲即失败’的问题,因而,使这篇史论60年以来一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21]19

尽管几个月的时间里,出现了这么多的纪念和学术文章,以及组织了较高规模的纪念活动,但真正有影响的还是这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期间中共领导人的评价。全会专门讨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文章,文章指出:“今年是农历甲申年,是毛主席批示在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六十周年”,我们党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召开十一届四中全会,“这表明,我们党牢记《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后因骄傲自满而遭败亡的历史教训,牢记毛主席关于‘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的伟大教导。”[22]曾庆红的讲话发表后,配合了《人民日报》重温《甲申》的号召,使重温《甲申》的浪潮一直持续到年底。

在这股重温《甲申》的热潮中,在郭沫若相关研究领域和《甲申》相关研究领域均涌现出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作品。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股浪潮有所减退,但至今仍对党建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至今,《甲申》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雨路,伴随着中共从革命走到执政,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党员防止骄傲和腐败的重要教材。我们有理由相信,《甲申》会伴随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党建设的路上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陈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版).

[2]原载1944年4月18日《解放日报》.

[3]郭沫若纪念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会合编.《甲申三百年祭》风雨六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原载新潮出版社、苏中出版社出版的《甲申三百年祭》).

[4]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M].档案出版社,1986.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王秀鑫、郭德宏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6]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7]于立群.难忘的事[N].人民日报,1979-01-01.

[8]逄先知主编,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式整军运动[C].解放军出版社,1995.

[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1]杨尚昆.回忆高饶事件[J].党的文献,2001(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3]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4]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三卷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5]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第3版).

[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M]. 2011.

[17]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版,扉页).

[18]《人民日报》,2004年2月27日.

[19]《人民日报》,2004年3月15日.

[20]《人民日报》,2004年3月22日.

[21]蔡震.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60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J].郭沫若学刊,2004(2).

[22]《人民日报》,2004年10月8日.

作者简介:齐雪,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等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30

文章编号:中国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符:A1003-7225(2015)04-0012-05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郭沫若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山茶花
我给小鸡起名字
郭沫若游晋祠之遗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