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米
◎刘永松
文学正能量的坚守者
——读《张永权文集》有感
◎黄豆米
年过古稀、文学创作长达56载、发表作品600多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作品22部的张永权有当代诗人、作家、评论家、编辑家等称号,云南省作家协会作家精品文库近期推出他的五卷本《张永权文集》(云南人民出版2015年6月出版),较全面地呈现了一名老作家把文学作为自己的梦想追求的创作历程和成就。收入文集的长篇小说《桃花流水》在二十多年前就深深感动过我,当时写下不少心得。那时我初学创作,为学习技法,文集里的许多散文、诗歌篇什被我翻来覆去地熟读,尽管如此也没能完全体会出作品真正的精神和文学滋养在哪里。如今系统地阅读文集,对作家的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就感慨良多。
云南风光旖旎又是贫困大省,几十年来的扶贫工程一直在攻坚克难中。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时为《边疆文学》负责人的张永权主动请缨,选择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不通公路、要徙步翻越雪山走三天时间才到得了的大理剑川象图山乡去参加扶贫工作。他进去后,被那里普遍的极度贫困所震惊并写下了纪实作品《在云南,有这样一个贫困山区》,他想,只求这篇作品“能摆在领导同志的办公桌上,让他们看到今天边远山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是,不仅作品在读者中引起轰动并引发当地一股反思风潮,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老诗人张子斋含着热泪读了这篇作品后,还给中共大理州委和州人民政府写信,要他们重视贫困地区的工作,省里因此拨专款修通了进这个乡的公路,云南日报还发表了剑川读者陆家瑞致作者的公开信《拳拳赤子心愫愫诗人情》,表达了广大读者对作家的情意和鼓励。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2007年,已退休并正在失妻悲恸中的张永权,毅然再次走进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加之长期不通公路每到大雪封山季节几乎与外界失联隔绝的独龙江,这里是总人口只有5000多人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的聚居地。张永权二进独龙江后写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走近独龙江》,使这个民族有了第一部全面反映他们的书。以后他又响应习主席讲话提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年逾古稀还再而三地走进独龙江,亲自去感受一个人口较少民族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带领独龙族人民奔小康的时代楷模老县长高德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创作了《三进人间天堂独龙江》《一个民族一条河》《独龙江上播春人》等散文。
张永权文集的作品无不合拍着时代脉膊,既为真善美和时代英雄放歌,也不回避矛盾与落后,揭露阳光下背阴角落的假恶丑,几乎所有作品都有给人温暖和鼓舞,同时引人深思,得到启迪,更不乏美感的艺术魅力。总之,他无论写什么都在传递时代的正能量。在一般人眼里,作者这份执着与坚守,显得有些匪夷所思,我也曾想:一个人没有一种深厚而自然的美好追求与悲悯情怀,是难以做到这个份上的。我读了文集中作者对追随孙中山革命而牺牲的两位祖辈的缅怀和从小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及著名诗人张永枚(党和军队礼仪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的作者)对这位胞弟的文学影响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血管里流动着真善美的悲悯基因,由此亦明白了有怎样的胸襟情怀就有怎么的写作视野。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文坛不断受外来各种思潮的冲击,张永权面对让人眼花缭乱、否定优秀传统的文学主张,经常思考一个要害问题:作家还要不要深入生活?文学作品还应不应该给人以鼓舞的力量?他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并用不断从深入生活一线后创作出的一部部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来证明这个结论,坚定自己的信念。所以在作家们都要面对的写什么、怎么写、为谁服务这些问题上,我们的这位作家始终没有迷途过,几十年的创作都坚守深入生活,以文化自觉和高度责任感,抒写反映时代变革,具有正能量的作品,而且这类长篇作品在读者中几乎都反响较大,无不见证了作者走了一条健康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
作者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创作是业余,他在写什么的创作主题上如此坚定不移,在所主持的期刊对文学的坚守上所表现出的定力,一样令人感佩。他任主编不久,办刊经费不足到了连办公和编辑人员医药费都没有的程度,印刷费大半年付不出,刊物难以维持下去。一时间准备砍掉这份省文联和省作协唯一的文学刊物,要不就改为赚钱的时尚娱乐杂志。他认定连这样一份文学刊物都要淘汰,还谈什么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于是把全部精力用在了为刊物活下去寻求突围和发展上,一直苦心经营十多年到卸任之时。刊物不只是逃过一劫保存下来了,还在第二届全国期刊奖评选中被评为“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而且期刊在这几年中设立的一年一度奖,把不少的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作者推向了全国。
文集中的评论有个特点,就是评论推荐云南各民族的文学新人,评介他们的作品,给他们为实现文学梦想加油鼓劲。文论卷中就大量收入了这类他为年轻作者作品写的评论。他的这些评论理论联系实际,是认真读了原著并思考后写成的,无论是对作品的肯定,还是指出不足,甚至批评,都让人读了受益。这个我深有感触,我的第一部书——写滇缅公路历史的长篇报告文学《山红谷黑》才一出版,他就在繁忙的编务之余抽空阅读并及时写了评论,所给鼓励之大,是初搞创作的人才体会得了的。收入文论卷的《生态文学的唯美呈现》,是评我的人文地理生态长篇散文《浪迹西双版纳》一书的文章,此文让我佩服的是,一个生态,一个唯美,就把此书思想和艺术上的主要特点给抓住了,如果没有花精力时间读原著和思考,就写不出这样针对性强的文艺评论,在这点上,让人不得不感动。这样的评论,怎能不给广大业余作者输送去创作的动力呢。
作者回望自己半个多世纪艰难的创作步履,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谢生活”。我读罢作者文集最想说的是,感谢老师张永权用他的创作实践再次证明了前人真理,增加了对时下提倡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写作的理解。其时我们自己都体会得了,中国千百年来被一代代读者奉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不是输送正能量的。
◎刘永松
黄玲老师是彝族作家,还有一个身份是大学教授,而且还是昭通作家群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黄玲老师给人的印象总是沉静、温和、睿智,有着学者的风度翩翩和璀璨星空中月亮的皎洁,却没有孤清,像一缕春风总是给人以温暖。她的沉静,也许源于她散文《关于“出名”》中的真谛“顺其自然的生命,似乎更有着另一种质朴的色彩”,她宠辱不惊的从容和淡定往往映衬出我的浮躁与肤浅,每每和她座谈之后,我狂躁空虚的内心总是会获得巨大的力量,很长一段时间沉下心来读书、写作。
岁月一直以来都被冠上了“无情、残酷”的字眼,但在黄玲老师身上,我却没有体会到这种无奈与忧伤。每次见到黄玲老师,总是一头时尚却得体的波浪式发型,恰到好处的服饰搭配还有点睛之笔的丝巾,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从视觉到心灵可以享受一次关于审美的大餐。正如她《女人四十》里的名句:“只要你没有失去人生前行的目标,灵魂有寄托的天地,岁月又能将你奈何!”她沉静地站在岁月的风浪里始终微笑着,岁月你又能奈她何呢?黄玲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犹如暗夜里的灯火,常常照亮我风雨困顿时的天空。
“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只要飞过,肯定会留下依稀的印痕。只是天空太辽远,大地太广博,人生的印痕便如雪泥鸿爪,不经意之间就消失得不留痕迹。我却总想抓住点什么,以慰空茫的人生。哪怕只有清风明月、山高水长,甚至只有一草一茎、一花一叶,只要能让心灵有片刻的暖意。”就像黄玲老师写的这段话一样,她想在辽阔的天空,留下一抹印痕,所以,她抓住时间的碎片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笔耕不辍。认识她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就得到了她厚厚的五本赠书:《四季流云》、《李乔评传》、《海男评传》、《故居遗韵》、《从故乡启程》,每一本书都厚重而且充满魔力,吸引着我放下手头所有工作去学习并从中受益匪浅。正如海男说的黄玲天生就是写手,她不但写评论、小说,还写散文。她只想让自己飞过天空留下淡淡的印痕,却不曾想到,这么多年的默默耕耘,她已经在辽阔的天空中形成了一道瑰丽的彩虹,闪烁着褶褶光彩照亮文学的天空。
捧着刚到手的充满怀旧气息的散文集《从故乡启程》,我在为自己的虚耗光阴而感到愧疚的同时,崇敬而如饥似渴地打开书本。闻着淡淡的墨香,忍不住煮一壶茶品味书香。黄玲老师在文章中说 “诗是饮酒,散文是品茶”,我煮上一壶玫瑰花、菊花、迎春花、梅花、杏花、茉莉花、冰糖混合而成的花茶,再品着黄玲老师的散文这杯千年美茶,那该是一种何等的惬意与潇洒。她的散文如同我杯中的花茶,越品越美味,能品出四季的不同风韵来,能品出人生的百味来。
《从故乡启程》用茶来喻真是贴切无比,她没有酒的浓烈和霸道,是温和的,美味的,而且夹杂着各种不同的生活味道。这美味里最让人难忘和触动内心的是书中的那些名句,没有华丽的词藻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有的只是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叙述,但却能在一秒之内攫住我们的内心,有一种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之感,禁不住拍手叫道:“说得太好了,我也一直这样觉得,只是不知怎么表述!”而作者却恰如其分地把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了,那种温暖和敬佩自是不必再说,仿佛是找到了心灵的知音。而这样的名句,在书中却俯首皆是,如“那些声称热爱故乡的人其实都不在故乡,距离远了才能审美”“我们贫穷,穷得只剩下青春的理想和激情;我们曾经生活得如此纯洁、如此富有诗意!”“上天给人一双脚,就是为了让他不断地跋涉,去寻觅梦想和希望。”“不安分的心总是期望逃离,山太高会形成屏障,生命的突围就成了永恒的梦想。”“远方始终是一个不醒的梦。”“心灵是什么?就是那双不安分的翅膀,总是煽动出奔逃和背叛。”……
品味《从故乡启程》这杯香醇的千年美茶,首先品味到的自然是作家的故乡——昭通。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乡?作家用了“苦难深重”四个字,却饱含了作家多么深沉的爱和无奈。因为故乡太贫穷太落后,而且加上多灾多难,让作家感觉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悲哀和无奈。爱,那是因为故乡是生她养她的土地,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曾留下她的足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曾夹杂着她童年、青春的气息在蓝天下飞舞。爱,那是因为故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别人口中“穷山恶水”的地方竟然有着孤傲的黑颈鹤诗意地栖居在上面,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也是一道昭通人展翅高翔的梦想。因为梦想,贫瘠的土地竟然孕育出了震惊全国的昭通作家群。昭通作家群是我的硕士论文,我的研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一样停留在昭通作家的作品上,却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他们和故乡的血肉相联,而黄玲老师的《从故乡启程》里我看到了昭通作家群,是怎样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良知和道义精神的群体,他们在灾难面前的大爱和舍生忘死的精神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重新立碑竖坊。我再回首去看他们的文章,终于明白了他们痛彻脏腑、震撼灵魂的文字从何而来。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作家,没有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闭门造车的作家,无论他的妙笔如何生花,生出来的花也注定是一朵没有生命的枯萎的塑料花而已。站在历史的浪尖上,我也忍不住感慨:如璀璨明星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如果能多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那历史浩瀚天空中会多出多少闪烁的明星呀?
从昭通作家群,再到昭通每一个人,在作家的眼中都是伟大的,他们豪爽、质朴、勇武、善良,面对天灾人祸,他们都会表现出大山一般的坚强。所以,作家用泣血的痛和爱说出了一句读后让人泪水模糊的话来“故乡人身上的坚韧其实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千锤百炼,不期而至的灾难就是上天考验他们的极端方式。”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和痛,在痛彻心扉的同时却爱入骨髓,真是爱有多深,痛就有多深。
飞鸟之痕是作家黄玲自己对人生的写照和追求,只想留下淡淡飞痕的她,不觉中成为广袤天空中绚丽的彩虹。她的《从故乡启程》是自温的一壶茶,用时间碎片去品味生命、品味时光的流逝,去品味足迹所至的那一段岁月和风景。但没有想到,她的《从故乡启程》一问世,便不再是她独品的一壶茶,变成了一壶千年美茶,无数读者和她一道品味时光的流逝,品味她时光浪花中的每一个惊喜,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每一次行走的意外和相遇,每一次的灵感,每一次的人生风浪和雨后彩虹,同时,读者也就开始沉入自己人生的品味当中去。在品味不同的人生,品味曲径通幽的生命奥秘中碰撞出思想和灵魂的火花,成为心灵的知己!
品着《从故乡启程》这杯千年美茶,黄玲老师安静坐在一侧的画面就会浮现在眼前,她还是温和而优雅地笑着,符合她的心性和人品“我更习惯别人对我的沉默和忽视。比如说站队,我愿意站在后排,让别人的脊梁像岩石一样将我遮挡。晚会之类的热闹场合,我更愿意做一名无言的观众,看别人乐,我在默默中分享。在我生命的历程中,我不习惯充当主角,成为别人注目的对象。”她在默默地感受着生命,感受着时光的温度,在感受中用笔为我们酿造出一壶又一壶诗意的美酒、美茶、美的世界!
“文学是寻找家园的旅程。远方的声音吸引启程的脚步,却不知道终点在何处。既然启程,只有不停地走下去,寻觅、跋涉,将是永远的努力。”这是作家黄玲对文学的执著追求,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沉静、优雅而睿智的女子虔诚地在文学的朝圣之路上,为文学的天空谱写出一道美丽绝伦的彩虹!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程健
工人日报记者站)
责任编辑:程健
一壶千年美茶——赏黄玲散文集《从故乡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