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军/著
遭遇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当下,紧张、对峙、焦虑、绝望的气息充溢于各种类型的散文文本之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出于对个体的过度强调,使得文章背后的精神影像中个人与世界、个人与生活之间形成大面积的分裂与对抗关系。散文的力度与锐度无疑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进而作为一种潮流,散文写作朝着重朝着沉奔逐而去。古典和现代时期轻的一面被丢弃。重和轻各有其好处,重是为了更好地认知世界,轻则是为了更好地拥抱生活。卡尔维诺曾指出:“文学作为一种生存功能,为了对生存之重做出反应而去寻找轻。”总之,散文在功能上,除了承担内心孤独或者他种极致体验的出口之外,还应该作为与生活达成和解的纽带所在。随笔小品的轻以及作为趣味扩张之所,其重要性于之而凸显。
来自安徽的散文作者胡竹峰,刚刚获得2015年度的“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其随笔小品自成体系,散发出浓郁的枕头书的味道,盈盈在手,默默而有语。这种接续明清文人小品的写作范式,着实令人为之刮目。在胡竹峰笔下,诸物与诸身间似乎泯然一体,我心即物,物即本心。他的随笔小品在形制、体式、结构、语言等方面,皆迥异于刊物上常见的或叙事,或抒情,或思辨的范式。先言其文章形制问题,他的散文大多极短,个别文章甚至在百字左右。如《木鸡养到》,不及三百字,却拈花成文,谈了万物之修身这个很大的问题。这种形制会让人想起《世说新语》这部奇书,又依稀可见唐宋明清文人笔记、小品的影子。从容自在,将自我的喜好托付其中。李健吾先生曾将中国文化总结为一种“竹简精神”,辞达而已,绘事后素,即为这种精神的精练表达。形制短小的文章,类似散文的减法过程,则极大地考验写作者的功力。再来说体式因素,短章形制在西方也不鲜见,主要集中在箴言体和随笔体两种体式之中。胡竹峰所作,与上述两种体式之间鸿沟分明,与现代小品文之标举趣味与识见也有不同。魏晋文章风华绝代,后面乃崇尚无为自在的精神个性, 胡的散章,处处见烟火气,他谈吃喝,谈花鸟虫鱼,谈古人,谈古诗文,谈行走途中所见所闻,谈自己的坏情绪和好心情。总之,吃喝拉撒皆可入文,于烟火气中穿行,找寻烟火之外的意在言外之瞬间,始终又不会忘掉烟火。他捕捉趣味的游动,却又自然而然,文中常见对古人、今人的评语,却非主观故意地向读者端出识见。再说其文之结构,文章之道,古今所谈甚多,每一时代皆有自己的法度诉求。其作品在法度上尚自由随性,体现在结构上则有破体之势,落笔处如饭余之闲谈,两三人对坐,可长可短,可热闹相向,可静默无语。他将“散文大可以随便的”精神挥洒到某种极致的状态。形似的随便很容易做到,但是若把风骨灌注于随便的闲谈中,则需要真生活、真性情、真笔力的三位一体。
佛祖曾告诫众弟子,曰:要以自己作为心中的明灯。散文中最深层的自我,乃越过诸多物理性要素,直达内心深处的心性。心性是世界上最葳蕤的植物,它所有的枝叶皆可濯洗尘世中的烟火,烟火中的躯体,使得一切私语,皆可向着本色进发,进而抵达我们的家园所在。